盆景,是经过艺术制作后自然形态的山水树木景观之缩影,揽江湖胜境于咫尺之盆。渊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通过制作与欣赏,心灵随作品一起返归自然。
在盆景艺术制作过程中,需要掌握纯熟的技巧,有美的追求,尤其是蕴含深遂的艺术内涵和意境之美。但是,这些东西不是俯拾可得的。只有以文化铸内涵,深入洞察自然,利用自然,博采众长才能有所“参悟”。
书法大家林散之先生对“参悟术”说得十分精辟,他说:“参是走进去,知其堂奥;悟是创造出来,有我的面目。”笔者在制作榆树桩《山林雅趣》中,对这段话深有体会。在制作中,借鉴中国画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把情景交融作为作品追求的最高境界。并正确地运用辩证与多样统一的法规,力争做到意在笔先,胸有成竹。
1993年冬,在花鸟市场上,一个奇形怪状的榔榆树坯引起了我浓厚兴趣。便不假思索地将其购回。经审视,此桩古老奇特,嶙岣多皱,有山川形貌且神韵自然。美中不足的是主干不流畅,腰细顶仰,不适合常规作品的造型要求。我顿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根据此桩的特点,制作连体山林式作品。可是,没有先例,没有样品可参照,能行吗?
久久凝思,忽然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看过电影《智取威虎山》,剧中杨子荣走马上山,那一片极富特色的森林景观,不正是参照物吗?我马上拿定主意,以此为参照,构思确定后,便开始进入第一步工作。先将原桩枝条和根系全部锯掉,把桩体横卧,使“山丘”形态更自然逼真,真是“天公造化”,非人力所能及也。但是,桩体横卧栽植,根系又严重破坏,栽培上稍有不慎,便很难成活。栽植后,翌年春天,桩体上便密密麻麻长出了不定芽。
此时,我不急于选芽定株,而是让枝条疯长,有利于桩坯迅速长出新根。同时,开始描绘作品的蓝图。根据桩坯的长度和宽度,将林木分组定位,使其有远近、前后、聚散之分。接下来是对单株苗木的培养和制作。并要处理好单株树木在全局布景中所需要的大小、高低、粗细、主次等辨证关系。枝条要舒展流畅,有节奏变化,有争让、疏密等。经过艺术制作完成后的作品,山与林达到了和谐统一,小树与主树遥相呼应,各组树木能独自成林,单株亦能成景。青枝绿叶,层峦叠翠,山峭林深,情景交融,优雅而有情趣,意在凸现“山林雅趣”之景名。
作品的配置工作同样不可忽视,我将景树置于一只长方形宜兴产紫砂盆中,使大小与景观相吻合。盆面培土高低起伏,铺上苔藓,简洁而巧妙的盆面装饰,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果。最后用长方形小几作底座,盆、景、几架搭配协调。历经十多年努力,榔榆树桩《山林雅趣》终于完成。
盆景亦是“天人合一”的产物,它展现了自然与艺术之美。在制作与欣赏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一种心灵的陶冶,一种高格调的生活情趣,领悟到了一种金钱和物质之外的更高的人生境界。同时,用林散之先圭的话来说,盆景的制作过程也即是“参悟”过程。可以说,作品山林雅趣的诞生,正是本人“参悟”的成果。在布满荆棘的艺术道路上,我不能固步自封,因为先生告诫“愈参愈悟,愈悟愈参,境界高出他人,是为妙悟。”我虽有“悟”,但离“妙悟”尚远,因而还需加倍努力,为今后制作出更多佳作与盆友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