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选民与鲍旭琦漫谈宜兴紫砂盆 - PenJing8|盆景吧
王选民与鲍旭琦漫谈宜兴紫砂盆
2017-06-30 15:12:27  浏览:105
  ■诚树园  弘艺 

        王选民  中国盆景艺术大师鲍旭琦  高级工艺美术师,宜兴著名陶艺家

 安庆市第二届盆景展览作品选

  王:中国宜兴紫砂陶艺被世人誉为中国名陶,它以独特的陶土材料,独特的配制炼泥工艺,精湛的制作表现方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宜兴陶艺风格,几百年来在全世界都享有较高的声誉。紫砂陶艺制品以紫砂壶和紫砂盆两大类为主,兼有其它杂项工艺制作,品种繁多,可谓琳琅满目。鲍先生是紫砂陶艺专家,今天主要想请教你有关紫砂盆的发展史以及紫砂陶的一些基础知识,你看如何?

 

 

  鲍:我们是老朋友了,不用客气,我知道多少就说多少,互相交流学习。前几年台湾盆景、古盆收藏家苏义吉先生及夫人到寒舍来过,讨论的内容也是紫砂盆。日本人对中国的紫砂盆特别有兴趣,他们的盆景绝大多数用的是宜兴紫砂盆。从明清到现在他们从不放过对每个历史时候的精品盆的收藏。近些年来他们来大陆四处收集,以重金购买紫砂古盆,大有挖地三尺之势。日本人十多年前就出版了《美术盆器名品大成·中国部分》-书。咱们国内的情况我不十分了解,据说收藏的人也不少,但主要是为了卖钱,喜欢紫砂盆的很多,但真正懂的人或能够鉴别的人很少。

 安庆市第二届盆景展览作品选

    王:我国盆景艺术有着古老而辉煌的历史,就宜兴紫砂盆来说,几百年来各个时候都有不少精品问世,由于历史沧桑,时代变迁,东渡流散,自然破损或人为破坏,所以古盆能得以存民间者稀少。当今盆景是“文革”以后得以复兴,20多年来盆景界重视的是盆景艺术的普及和提高,对于紫砂盆景的常识缺少普及宣传。据我所知盆景杂志上就很少见到有谈论紫砂盆器的文章。所以真正懂得紫砂盆的人就很少,对紫砂盆有研究的人多数为古玩商入和古盆收藏家。盆景家精研古盆的毕竟还是少数,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盆景家都喜欢宜兴紫砂盆,全世界的盆景用盆也都以宜兴紫砂盆为首选。

 

    鲍:从古到今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宜兴紫砂盆,盆景人都非用紫砂盆种树不可,除了紫砂的色彩古朴,造型款式多种多样之外,更重要的是宜兴紫砂具有一种特殊性能,即是它的透气性好。紫砂陶烧制结合后其原子结构呈球形重叠排列,中间留有链武的双重气孔,气孔率达7.8%。而瓷土烧制结合后的原子结构是片状重叠排列,中间呈单孔,气孔率仅为1.3%。一般的陶土烧制结合后为菱形状重叠排列,中间单孔,气孔率为3%。紫砂陶的矿物成分为高岭土、水云母、高铝土、褐铁矿、白钛石、残英石、莫来石、粘土、海绿石等组成。物理结构呈粘土——石英~—云母——磁铁——赤铁矿系,矿源埋于火山岩层底部,夹杂于陶土原料之中,成矿约5亿年左右。由于紫砂陶气孔率高,收缩率小,造就了它具有特殊的可塑性。加上它的原子呈球状,烧制成品后紫砂陶的表面就能达到光润如玉的效果。这一点是宜兴紫砂与别类陶制品的根本区别。

 

    王:据我所知,紫砂泥料的形成时候也就是紫砂泥料用于烧制陶制品是在明代的早期。大家都知道供春壶的产生说明紫砂泥料已经采用。那么,我们所见到的明代最早的紫砂盆是明代中、后期的作品,如徐友泉、欧正春、时大彬、李仲芳、陈和之、欧子明等名家之作。

 王选民与鲍旭琦漫谈宜兴紫砂盆

    鲍:宜兴花盆业的生产在明代中叶之前,一般流行挂釉花盆,如均釉盆、白泥黄釉盆等,你说的这些陶艺名家都是明代中后期的制陶高手。当时他们有的是以制壶为主,兼制花盆,到了明末清初制盆业已经兴起,产品也随之增加。在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南京金陵王府命苏州府召宜兴名工欧正春制作菊花形紫砂盆。欧氏制盆筋纹挺括均布,色泽如玉。苏州府呈上之后,得到了金陵王的赏赐。此时紫砂花盆开始进入了一些达官贵人之家。颇为盛行。到了崇祯年间(1628年—1644年),紫砂花盆品种增加,有圆盆、长方形盆、方形盆、蛋圆偏盆等,开始沆行于市。但此时的花盆多为素面不加装饰,崇祯五年(1623年)荷兰王国派出商务使者访问中国,其中有两名代表从天津到南京,崇祯皇帝命金陵王朱显接待,使者在王府看到紫砂花盆别致美观,当即提出订购二百余件,由常州府操办,要求盆面四周刻画山水、花鸟人物装饰。一年后这批紫砂花盆运回荷兰——这是中国出口最早的一批紫砂盆。

 

    王:可以这么说,明代中期紫砂泥料的配制及炼泥方法已经成熟,此时紫砂花盆亦已形成,明中期以后盆的款式已趋向多样化,盆面装饰工艺已经开始,不但国内普及应用而且远渡出口至欧洲。

 

    鲍:是这样的,明代只是紫砂陶艺的形成期。实际上花盆的发展和其它紫砂盆陶艺品的发展都一样,其鼎盛时候是清三代——康、雍、乾这一百多年期间。就泥料的配制而言其品种就增加了许多,如桃花泥、朱砂泥、梨皮泥、青灰砂、芝麻砂、乌泥等。

 

造型种类繁多,品种在康熙年间就多达60多个,逐渐取代了各种挂釉花盆。当时紫砂花盆倍受欢迎,特别是喜爱种花草盆景的文人雅士及官宦富商。康熙三十四年( 1695年),英格兰王国派使者来到中国,要求康熙皇帝开通沿海商埠,与其通商,被康熙皇帝拒绝,但康熙在回赠英格兰国王的众多礼品中就有宜兴紫砂花盆80余只,均为常州府、苏州府进贡的精品。形制款式有菱花口、荷花口等筋纹圆盆,也有了长方抽角、四方抽角等,盆面有刀刻山水字画装饰,制作工艺精美,深受英格兰王室的喜爱。

 王选民与鲍旭琦漫谈宜兴紫砂盆

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宜兴制陶名师陈文伯、陈文居兄弟俩制作紫砂盆形式多样,工艺俊秀,盆壁外用白泥浆绘制山水花鸟图案和阳文篆书,别具一格。盆底署“寄石山房”和“荆溪水石山人”款章。因其装饰手法新颖,引起同行纷纷仿制,成为时尚,久销不衰。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宜兴名师枥彭年为溧阳县令陈曼生特制各式紫砂盆,盆壁有曼生自己操刀刻划金石书画,极为精致,世称“曼生盆”、“曼生壶”。此时,日本盆栽界对宜兴紫砂盆的精品极为珍视,常以高价相购收藏,并命名为“古渡乌泥盆”。

 

    王:这个时候(指嘉庆以后)中国盆景在日本已广为普及,所以紫砂盆东渡日本的数量也日益增加,日本人所称的“古渡乌泥盆”是指嘉庆以前的精制上乘紫砂盆。

 

    鲍:嘉庆以后江南一带的书画家纷纷结集宜兴,在花盆上绘画写字,而后由专业刻工精制镌刻。从此紫砂花盆的装饰工艺进入了一个鼎盛时候。咸丰年间(1851年—1860年),日本陶瓷产区常滑市派员来到宜兴,特邀名师金士恒赴日帮助建立朱砂器作坊,传授制作紫砂的技艺方法,因成就斐然而被常滑陶界人士奉为“陶业祖师”。

 

金士恒于光绪四年回国。但日本仿制的“古渡鸟泥”盆因吸水率底、透气性较差而无法与宜兴紫砂盆抗衡,所以日本盆栽界的专业者和商人亲自到上海争购宜兴花盆。光绪中期,江南民间画师陈伯亭放弃了绘画专业,专门操刀为紫砂大盆刻画装饰,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风韵刻于紫砂盆的四周,真画面布局严谨,刀法道劲,风格直追古人。尤其他为梅桩大盆刻制的通体山水画,优美卓绝,成为一代陶刻名家。当耐经他刻成的花盆烧制后价格高于其它紫砂盆三倍之多。光绪31年(1905年)陈伯亭绘制的“焦山溪隐图”大方盆获南洋劝业展览会银奖。同期,中国皇宫庭院所用的花盆经宫庭盆栽艺师周鹤田先生推荐,以紫砂盆代替景德镇的青花瓷盆。

 

    王:这是一段宜兴紫砂花盆的精彩历史,它标志着宜兴紫砂盆已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陶艺体系,集其实用性、观赏性和艺术性为一体,以其独特魅力被国内外众多的盆景人和园艺界人士所青睐。

 

    鲍:其实到了晚清时候紫砂盆的产业化亦已形成,对外贸易不断地增加。1902年,宜兴丁山鲍曾祖鲍少怀先生首次在新加坡开设了“鼎盛福”陶瓷店,将宜兴出产的各种紫砂陶艺精品直接运销南洋各国,深受当地商界的重视和支持,当时每年的销售额可达十万银元。其中上等的紫砂盆和壶占30%左右,陈列紫砂陶艺精品的展室被当地人士誉为“紫金阁”。新加坡商会会长陈士明先生亲自制定了一块乌木大匾,由名家手书精工雕刻烫金后悬挂大厅。到了中国民国初年,紫砂盆类的产量高于紫砂壶数倍而行销全国。

 

民国四年(1915年)宜兴紫砂业成立行业公会,由会长负责行业事务,每年一次统一销售价格。1916年第一届国货博览会在上海举办,宜兴紫砂产品参展多达300余件,其中紫砂盆占183件,当时有七件作品获优秀奖。国民党财政部长孔祥熙亲笔手书“美伦美奂”四个大字赠于宜兴紫砂分会。1921年日本国开始限制中国陶瓷产品出口,关税提高到120Y0左右,南洋诸国均受其影响,也纷纷效仿。从此宜兴紫砂器的外销开始中断,接着国内战事纷起,紫砂盆的产量也逐年下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宜兴窑场被毁,陶器生产全部停止。

 

    王:晚清至民国早期这几十年里是紫砂花盆品种最多、产量最大、贸易最繁荣的时候。当时的产品可以分为丙大类:一类是泥料考究精工细做,刻画工艺精到,既有传统工艺的传承,又有当时刻画装饰风格特征。产量虽然不大,但属于精品一路,作品多出自于制盆刻画高手,如陈伯亭、陈少亭、荆溪山人、云道人、缶硕、岐陶、子荆、漱石(艺名落款)等。另一类是大批量的商品货,指定款式规格,在用料及制作工艺方面远远不如前者。从现今传世的实物对比来看这两类盆有明显的质量区别,但我们统称这个时候的盆为“民国盆”,“民国盆”以其独特风格深受盆景人的喜爱。

 

    鲍:看来你对这个时候的紫砂工艺特征及制盆风格比较了解。

 

一个时代或一个时候都会制就特定的艺术产物。300多年宜兴紫砂陶艺在每个时候都有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刚才我们说到“民国时候”,那么新中国成立之后紫砂业也有一段不寻常的历史,就说紫砂盆吧,1962年上海市盆景协会举办盆景展览,当时在全国还是首次。特向宜兴订购紫砂花盆,其品种多,要求质量高,规格以中、小型盆为主。当时由宜兴紫砂工艺联社承接,负责承制的是紫砂工艺名师裴石民、徐汉棠先生,任淦庭、谈耀坤先生负责刻画装饰。

 

现在你们盆景家喜欢的六、七十年代盆也就是由这一批盆开始而产生。通过上海的这次展览,国内外对宜兴盆的订货量开始上开,国内当时新建的主要公园及公园内的盆景园都纷纷定货。在1980年之后,宜兴紫砂盆先后3次参加了在日本举办的国际陶瓷博览会,并为日本承制仿造了明、清时候的紫砂盆。仅仅几年的发展,1984年统计花盆的产品就恢复了76个品种,年产量达到了82.4万件。现今的产业规模及出口量我就不用说了。

 

    王:你刚才提到了“六、七十年代盆”的由来我认为非常重要,写宜兴紫砂的历史这是非常精彩一段。这一批盆的产生时间非常短,产量非常少,其质量非常高。正如刚才我们形容“民国盆”,它是一个特殊历史时候的产物。

 王选民与鲍旭琦漫谈宜兴紫砂盆

其一,承制这批盆的名师在选料炼泥工艺、制作方法、风格的传承以及他们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方面都具有典型的清代传统,因他们都是“民国时候”的过来人,有的在解放前已经是成手或名家,所以他们承制的这批盆古朴典雅,工整精到,刻画装饰具有典型的晚清及中国盆的风格。其二,当时的烧制工艺仍然是传统的龙窑而不是现在的煤气窑。“六、七十年代盆”产量不大,但大部分都流散在国内。最近几年从民间商人之手外流十分严重,二十世纪80年代前后也有几批好盆出世,当时是给日本人订的货,也有一批留下内销,同时候也有依当时的款式生产,但时间不长,数量很少,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宜兴的几家国营紫砂工艺厂改制转向。

 

个体私营的紫砂工艺厂,大小作坊纷纷兴起,整个宜兴紫砂业生机勃勃,十分兴旺,其产量和品种都是历史之最,但是由于传统泥料的缺乏,现代炼泥工艺及烧制工艺的新革命,再想找回具有十足传统味道的紫砂盆是不容易的。话说到此,我并不是说现代工艺不好,现在也有好的产品,不信你可以到丁山镇走一趟。现今你需要什么款式的盆,超大的有2米左右,微型的仅有3.5公分,仿古的除了泥料不同款式品种应有尽有,还有新潮的,价格高、中、低档的任君挑选。  

 

  鲍先生我们今天谈到这里,下次再向你求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