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势盆景造型的美学原理 - PenJing8
动势盆景造型的美学原理
2017-01-13 20:12:36  浏览:21
动势盆景造型的美学原理
 
 
动势盆景认为,宁宙万物都处在生生不息的运动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故动势盆景造型的美学原理是:“动势与均衡,两者的矛盾变化统一。”
 
形式结构美告诉我们:对称、平衡、整齐、和谐是矛盾倾向于稳定状态,它强调统一要求。而运动、变化、奇突、对比是矛盾倾向于激化的状态,它产生一种对抗性的效果。在动势盆景造型中,这两种状态的矛盾都要充分运用。但要始终把“动”放在矛盾的主导方面,“立足于动”,然后“动静结合,反复交替”,变化万干。
 
 
动势盆景旨在求“动”,并展现于“势”,故其造型要始终把“取势”、“得势”放在首位。要把握整体效果,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大体与细部的关系。既能展现气势、神韵,使人一见生情,触目惊心,又经久耐看,枝技着响,片片有声。因此把握动势盆景的形式感(指单体树木造型)是造型的关键所在。

动势盆景造型的美学原理

动势盆景是以“风动式”为造型基础的,这是因为它把自然之神与作者之神融为一体,把“向背”、“弛张”作为布势纲领,这对任何动势造型都将起到提纲挈领作用。风动式决不是“一边倒”,而是树的内因与风的外因相结合所形成的运动规律,即开始受风——受风高潮——受风尾声等过程:它形成一种“斜置的不等边三角形”。我们把握和运用了动势盆景的形式感,一切动势盆景的造型就能触类旁通、迎刃而解了。如正置等腰三角形,处于绝对对称、平衡状态,虽有整饰、庄重之感,对树木盆景而言,难免平板单凋而少变化。

故必须静中求动,力求支点两边之物象的不等形而等量的均衡效果。于是力求重心偏移,造成产生轻与重、聚与散、疏与密、弛与张、藏与露等一系列矛盾对比关系,然后视其重轻(指构图上的轻重),多方调整,使其协调统一,形成不等形而等量的正置不等边于角形,寓变化于统一。使这正量的不等边三角形仍摆脱不了静止的均衡效果,动感不强。而以风动式的形式感,将正量的不等边三角形转向“向势”倾斜,就全局皆动了。抓住它就能把握多种形式的动势造型。“见机取势”正是在这些美学原理指导下进行的。
 
 
动势盆景造型的基本过程解析:
 
第一阶段:由整体到局部:静中求动、平中求奇、稳中求险地打破支点(四面的中心)两边的平衡状态。宏观上出现动感。在形态上力求变化,造成虚与实、轻与重、疏与密、聚与散、动与静、险与稳、弛与张、藏与露、长与短、大与小、远与近等系列矛盾对比效果,使矛盾趋于激化状态。
 
第二阶段:内局部到整体;动中求静、乱中求整、险中求稳地严格把握视觉形象上的轻重关系(诸如树比山重;石比树重;配件比树、石重;人比动物重;动物比建筑物重;在淡色底上,深色比淡色重;在深色底上,淡色比深色重;粗线比细线重,倾斜线比平稳线、竖线重;体积大比体积小重;斜置比正置重,倒置更重;鲜艳色比灰暗色重;近物比远物重;离支点距离远之物比距支点近之物重),求得和谐统一。使画面出现“以动为魂、虚实相宜、轻重相衡、疏密相间、聚散合理、动静结合、险稳相依、弛张互用、藏露有法、长短相较、大小相比、远近相适”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