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盖肥柄脆,气昧香浓,不仅是种价值很高的食用真菌,而且是一种药用菌。在福建的闽两北地区,村民有用杨树菇干子实体治疗胃冷、肾炎水肿的习惯,疗效甚佳。据文献记载,在南欧公之前50年就开始进行杨树菇的人工栽培,1950年Keneten用大麦皮和碎稻草栽培过杨树菇,1974年法国巴黎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隐花植物研究所,R·callleIr和AtDoiP对杨树菇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1980年铃木敏雄等人对杨树菇的生育条件进行研究,1981年捷克的I·Jackborsky用玉米作培养基对杨树菇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变化进行研究,为杨树菇的人工栽培奠定了基础。我国尚无有关杨树菇研究报告,但杨树菇资源丰富,福建,贵洲、云南、江两、浙江等省虽已进行小面积栽培试验,但产量低、经济效益差,尚未形成批量生产,我们于1993年列题进行人工栽培研究并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现总结如下:
l材料与方法
1.1菌种
系笔者从县政府院内采得的野生杨耐菇,经组织分离所得的菌种。
1.1.1母种培养。①可以选用3种培养基。PSA普通培养基:马铃薯2U%、蔗糖2%、磷酸一氢钾0 07%、硫酸镁O 05%-、琼脂2%、pH值6 5左右。麦粒汁培养基:小麦5%、蔗糖2%、磷酸二氢钾0 u7%、硫酸镁o 0594,、琼脂2%、pH值自然:马铃薯蛋白胨培养基:马铃薯20%、蔗糖2%、蛋白胨O 3%、磷酸二氢钾0.075%、硫酸镁0.05%、琼脂2%、pH值6 0~68。②按常规方法进行制作、灭菌、接种、培养。⑧调节电热恒温箱中的温度,在箱中放入接进杨树菇菌丝的试管,观祭杨树菇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菌丝生长速度最快的温度为生长最适温度)及菌丝能生长的最高温度。
1.1.2原种的制作。原砷培养基:杂木屑78%、麦皮20%、碳酸钙1%、蔗糖1%、水料比是1 5-1pH值自然。按常规方法装瓶,高压灭菌,接人母种后,置于24±2℃的温室培养。
1.1.3栽培种的制作。方法与原种样。
1.2栽培技术
1.2.1培养基配方见表1。根据表1设计的试验配方,以酉己方为对照,比较各组配方杨树菇菌丝体长势,用数理统计分析各配方的子实体产量。
1.2.2制作方法。先将可溶性的糖和尿素等溶于水,再与其他料拌匀,料水比为1:1 5,采用17厘米×33厘米×0 05厘米聚丙烯塑料袋装料,每袋装干料250克,套套环,在袋中用圆形木棒l O~1 j厘米打洞,洞深为袋的2/3,塞上棉塞,装锅灭亩,为防止棉塞受潮,进锅后每层塑料袋上方要盖牛皮纸,常压蒸汽灭菌100℃保持10小时,取出冷却后接种。接种后置25℃适温的培养室培养,待菌线长满袋后即开袋搔菌排放出菇室进行出菇管理。
1.2.3栽培工艺。母种一原种一栽培种一栽培菌袋一开袋。搔菌,出菇管理一采收。
2试验结果
2.1形态特征
2.1.1菌丝菌落形态特征。不同培养基,菌落形态略有差别,在普通PSA培养基上,菌丝呈臼缶-毛绒状,纤细致密;在马铃薯蛋白胨培养基上,菌丝初呈匍匐状、整齐、粗状、后出现索状菌丝束(表2)
2.1.2子实体形态特征。子实体群生或单生。子实体由菌盖、菌柄、菌褶、菌环四部分组成=菌盖直径5~10厘米,表面平滑,初睹红褐色,后变为褐色或浅土黄褐色,边缘谈褐色,有浅皱纹。菌肉白色;菌褶初白色,成熟后变咖啡色(着生孢子),密集、几乎直生,菌摺完全开展后,与菌盖分离成箭头状:菌柄长5—12厘米,直径0 5~1 5厘米,中实、纤维质、脆嫩,表面有纤维状条纹,近白色,基部常污褐色。内菌幕膜,贡,谈白色,上表面有细条纹,开伞后成酋环留在菌柄上部或沾附十菌盖边缘或自动睨落,内表面常落满孢于而呈锈褐色。孢子呈锈褐色,椭圆形,8.5~11 微米×5.5唧微米,芽孔不明显,缘襄体19~3O微米×5.5~7微米,发育类型为被果型。
2.2生物学特性
2.2.1温度。菌丝体在5一34℃范围内均能生长,在35℃以上停止生长,在23~26℃范围内为最适生长温度,子实体的形成和生长发育的温度在20%:以上,较适宜温度在14~18℃之,司。子实体的形成取决十温度,当温度达22℃以上,子实体原基不易形成,低于9℃,子实体原基还能继续分化。子实体生长和发育的温度可以略高一点,达到22℃时还不受影响当气温低时,子实体生长非常缓慢,从菌丝体纽结到采收(未开伞,菌环刚刚移动)需要15天以上。在适宜的温度下,也需要10~13天。幼菇生长速度缓慢,达到生理成熟时,即菌环脱落前后,生长很快,并且菌褶很快出现自溶现象,因此,采收要非常及时。
2.2.2湿度。菌丝生长要求培养料含水量同其他食用菌,在60%左右。菌丝培养阶段,空气相对湿度在7n%左右。子实体形成和生长发育时要求湿度较大。栽培房的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850A|~95%。
2.2_3酸碱度(pH值)。,杨树菇要求的酸碱度大致与金针菇相似,PH值在5.0~6.0较为适宜,菌丝在各个生长阶段由于呼吸作用和新陈代谢产物的积累会使培养料的pH值下降:困此,配制培养料时PH值可以调节至6.0~6 5左右。
2·2,4空气和光照。菌丝生长阶段需要少量空气,子实体的生长发育阶段则要求有充足氧气。菌丝生长阶段可以在完全黑暗环境下生长,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就需要有一定的散射光照射,但光照不宜太强。
2.3各配方试验
1998年找们分别用杂木屑、菌草粉、棉籽壳、菌草粉和杂木屑、棉籽壳和杂木屑、菌草粉和棉籽壳及菌草粉、棉籽壳、杂木屑混合等配制16个配方,经过初步筛选,选出了6个表现较好的配方,以常规配方(配方I)为对照,比较各组配方杨树菇菌丝长势、子实体产量,进行多重比较分析。
各配方菌丝体长势比较,试验于1999年10月15日接栽培袋,置于室温25℃下培养,观察发菌阶段各组配方菌丝长势(表3)。
从表3看出,以配方Ⅶ菌丝生长最快最好,满袋天数为25天,污染率最低3%,配方Ⅱ菌丝生长比对照差,满袋天数为36天,污染率高达25%。
各组配方产量比较:每个配方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50袋。鲜菇产量见表4。
对表4进行方差分析,F检验各组配方产量显著性结果见表5。
经F检验结果备组配方产菇量差异极显著。多重比较用q检验,结果见表6。
从表6可看到,配方Ⅶ和配方I、配方Ⅱ、配方Ⅵ比较差异显著外,其他各组配方差异不显著。
3小结
试验结果表明,杨树菇菌丝培养利料广泛,在不同的培养料上菌丝生长性状差异不明显,白色、生长均匀、整齐一致,适温下母种满管天数7天,原种和栽培种满袋天数30天左右。
杨树菇子实体大多数群生、丛生,极少单生,气味香浓。由菌盖、菌柄、菌褶、菌环四部分组成,菌盖直径5—10厘米,菌柄长5~12厘米,直径0 5~1 5厘米,中实、纤维质、菌褶初白色,成熟后变咖啡色,密集、几乎直生,内表常因落满孢子而呈锈褐色。孢子椭圆形,8 5—11微米×5 5—7微米,芽孔不明显,缘襄体19—30微米×5.5—7微米。发育类型为被果型。
试验结果表明:杨树菇要求温度的范围较广,菌丝体在5~34℃范围内均能生长,在35℃以上停止生长,在23~26℃范围内为最遥生长温度;子实体的形成和生长发育的温度在20℃以下,较适温度在14—18℃。
杨树菇对外界因子的要求类似金针菇,其栽培管理也类似于金针菇.但子实体的形成却和金针菇不一样,需要一定的散射光照射才能正常生长。
实验中的木屑、棉籽壳.菌草粉都能够用于栽培杨树菇,但产量差异显著,以杂木屑混合菌草粉、棉籽壳(配方Ⅶ),杂木屑混合棉籽壳(配方V),杂木屑混合菌草粉(配方Ⅲ),产量最高。笔者初步认为,丰富的台氮物质是提高杨树菇产量的前提。
试验结果表明:出菇前进行搔菌不仅出菇整齐,而且还能提高产量。室内栽培和露地栽培,春季栽培和秋季栽培对产量有何影响,有待笔者进一步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