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景园林“生态化”“集和化”“体系化”的历史演进
中国风景园林历经数千年演进,从无到有、逐渐明晰、终成主脉,至今仍在发扬光大的正是“生态化”“集和化”和“体系化”。首先,以天地自然为能量来源,以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为信息接收传递,以能动的时空应对规划设计为科学技术手段,构成了决定人类环境生存的三途径和三要素[3](图1)。
而将能量、信息、应对三要素及其三途径“三元耦合”,最早以“三化”的取向趋势联系在一起的正是中国的风景园林(图2)。其溯源见于从8000年前研究“风”及5000年前研究“景”算起的风景园林实践[4]。
从“风景天下”到“安集中国”,从规矩国土空间到城镇聚落选址和空间格局定位,从“山清水秀、地灵人杰”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风景园林主导作用经久不衰,依靠的正是源自“三化”的追求和鼎力相助。凭借人类生存对于自然的景观感受、认知、应对,中国风景园林从精神与物质双层面上实现了人与自然的互连、互动、互赢。表现在3个发展阶段。
而将能量、信息、应对三要素及其三途径“三元耦合”,最早以“三化”的取向趋势联系在一起的正是中国的风景园林(图2)。其溯源见于从8000年前研究“风”及5000年前研究“景”算起的风景园林实践[4]。
从“风景天下”到“安集中国”,从规矩国土空间到城镇聚落选址和空间格局定位,从“山清水秀、地灵人杰”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风景园林主导作用经久不衰,依靠的正是源自“三化”的追求和鼎力相助。凭借人类生存对于自然的景观感受、认知、应对,中国风景园林从精神与物质双层面上实现了人与自然的互连、互动、互赢。表现在3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8000~3500年前的“寻定方中”:人类生命个体借“风”和“景”而感天应地、求世间生存;“风”与“景”是先民在生存聚居与农业生产过程中,对风、气、日光等自然要素通过持续漫长的观察统计加以科学认识的规律总结与模型抽象,是追求“生命理想”之安居乐业的创造性科学探索与实践。
第二阶段,3500~2000年前的“制风度景”:自下而上,每一生命个体借自然之“景”和“风”的感应而成就自我人文之“礼”“乐”,求得每一生命个体的天地安身、人世立命;自上而下,“风”与“景”既是“定之方中”树立王权正统性的基本方法,也成为封建“礼乐”制度建立的基础,同时将“景风”用于校验社会运行状态而成为实现国泰民安“政治理想”的价值观评价标准与治理手段。
第三阶段,2000多年前至近现代的“主客合一”的审美理想的形成:以风景园林为载体,自下而上的“心-境感应”与自上而下的“人-境理想”双向趋近互动,“风景”借由“景分内外”“心-物感应”及“罔两问景”的意向,伴随魏晋南北朝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的萌芽,带着“生命感悟”与“政治理想”的深刻烙印,开启了人化自然的价值追求,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人生之间,借风景“寄情山水”,依园林“移天缩地”“小中见大”,成为实现“审美理想”的时空载体与心灵镜像投射。2000多年持续演进的中国园林,率先完成了人类环境感应“形、情、理、神、意”五阶段的进化[5]。
终于,围绕人类生命个体对于身临其境的感、知、应,自下而上,中国风景园林人发展出了中国发展观哲学的基本要素:天、地、人概括的世间万物生命体的“三元耦合”的存在、主观人文感受与客观自然环境的“二元互动”的意义,以及追求美好的主观愿望与自然的客观现实“主客合一”的追求。以自然山水为脉,中国风景园林作为总源头,成就了中国传统诗词、绘画、戏曲的产生、发展、壮大。
回顾5000年中国人居史[6],中国风景园林的主导作用也是毋庸置疑:“中国传统建筑的母语是园林”、中国传统城乡规划的母语是风景、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的母语是风景园林,从传统建筑空间内外渗透、感应相随到城镇村宅的选址布局,再到当代努力将城市、乡村、荒野一体化的统筹安排,中国风景园林主导推动了中国传统人居环境5000年的生态化演进。
第二阶段,3500~2000年前的“制风度景”:自下而上,每一生命个体借自然之“景”和“风”的感应而成就自我人文之“礼”“乐”,求得每一生命个体的天地安身、人世立命;自上而下,“风”与“景”既是“定之方中”树立王权正统性的基本方法,也成为封建“礼乐”制度建立的基础,同时将“景风”用于校验社会运行状态而成为实现国泰民安“政治理想”的价值观评价标准与治理手段。
第三阶段,2000多年前至近现代的“主客合一”的审美理想的形成:以风景园林为载体,自下而上的“心-境感应”与自上而下的“人-境理想”双向趋近互动,“风景”借由“景分内外”“心-物感应”及“罔两问景”的意向,伴随魏晋南北朝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的萌芽,带着“生命感悟”与“政治理想”的深刻烙印,开启了人化自然的价值追求,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人生之间,借风景“寄情山水”,依园林“移天缩地”“小中见大”,成为实现“审美理想”的时空载体与心灵镜像投射。2000多年持续演进的中国园林,率先完成了人类环境感应“形、情、理、神、意”五阶段的进化[5]。
终于,围绕人类生命个体对于身临其境的感、知、应,自下而上,中国风景园林人发展出了中国发展观哲学的基本要素:天、地、人概括的世间万物生命体的“三元耦合”的存在、主观人文感受与客观自然环境的“二元互动”的意义,以及追求美好的主观愿望与自然的客观现实“主客合一”的追求。以自然山水为脉,中国风景园林作为总源头,成就了中国传统诗词、绘画、戏曲的产生、发展、壮大。
回顾5000年中国人居史[6],中国风景园林的主导作用也是毋庸置疑:“中国传统建筑的母语是园林”、中国传统城乡规划的母语是风景、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的母语是风景园林,从传统建筑空间内外渗透、感应相随到城镇村宅的选址布局,再到当代努力将城市、乡村、荒野一体化的统筹安排,中国风景园林主导推动了中国传统人居环境5000年的生态化演进。
总之,中国风景园林集中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国风景园林,从奠定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孕育出中国发展观哲学,到国土、城市、乡村人居环境的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作为源头、原创、先锋,一直朝向“生态化”“集和化”“体系化”趋近。
在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演进中,始终以人为本、以自然为基、以生态为出发点,朝着“集和化”方向,在华夏大地上,以各类人居环境的分野、流域、灌渠、农业区划等一系列实践,实现了人与自然、中国人居环境与绿水青山“体系化”的进程,为中国走向生态文明奠定了数千年的基础,为中国5000年的绿水青山和人民大众的安居乐业作出了难以估量的巨大贡献,为世界风景园林作出了典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进步发挥了前瞻、引领、支撑的作用,成为当代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主力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