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碳汇能力建设的基本逻辑 - PenJing8|盆景吧
风景园林碳汇能力建设的基本逻辑
2023-02-19 18:02:50  浏览:1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20年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增高1.09℃。“双碳”行动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截至2021年4月,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拟议了“零碳”或“碳中和”气候目标。碳中和一般从碳源(碳排放)和碳汇(碳固定)的角度进行理解,包含了自然过程和人为过程。

生态系统在固碳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内的森林大都处于幼年期,在树木的适龄期内,固碳作用可持续进行,同时,还有不少可造林面积,加之草地、湿地、农田土壤的碳大都处于不饱和状态,因此,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巨大。而风景园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具有碳汇功能的基础设施,也是实现人口高密区碳中和的主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风景园林,是城市区域内包含森林、湿地、绿地、水体等要素的生态系统,其助力碳中和的途径主要通过植被、土壤和水体的减源和增汇来实现。植物配置以适应性、抗性、固碳能力较强的地带性乡土植物为主,综合考虑植物寿命、规格、常绿与落叶配比、幼龄与老龄配比、群落相生相克、落地与架空等因素;土壤碳汇能力显著强于植被碳汇,通过改良土壤肥力、生物活性和物理结构,可充分发挥土壤的碳固持能力;水体质量、水生植物配置、水下土壤等是水体碳汇需重点关注的内容。

风景园林碳汇能力建设的基本逻辑

从风景园林空间布局而言,在“双碳”政策和公园城市建设理念下,以生态建设目标为引领,推进绿地、林地、湿地等融合发展,优化布局体系,持续增强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从管控的角度,风景园林建设和管理养护过程中要控制碳排放、降低能源消耗,以达到“低维护”目标,寻求碳平衡;以科学表征为基础,尊重自然规律,遵循高碳汇的作用机理。
 
本期专题“科技创新助力碳中和”,涵盖宏观规划到微观实践的研讨,进一步厘清了碳中和目标下风景园林减碳增汇的基本逻辑以及技术需求。提出“双碳”战略是换跑道,而不是原道超车,需通过一系列颠覆性变革,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获得主角地位等革新思考;剖析碳中和背景下全球11个国家的30项相关规划行动,构建城市绿地适应性规划“目标—策略—指标”总体技术框架,提出“市域—城区—街区—地块”四级管控层级,并差异化制定了多尺度精准增效规划策略和多层级评估管控指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绿色空间韧性—降碳协同范式与设计策略,提出全周期迭代演进的动态适应性范式和七项原则性策略;抽样城市街道的行道树,运用i-TreeStreets模型对街道空间的碳储效益比、CO2吸收效益、节能效益等构成的低碳综合效益进行评估测算,提出街道空间精细化改造提升建议。
 
实现碳中和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系统工程。从“达峰”到“中和”,控碳、减碳、低碳、中和是必经的过程阶段。“达峰”与“中和”之间是有鸿沟的,没有系统性的社会变革,没有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很难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跃迁。当前,“双碳”目标依赖自上而下的制度牵引已成为共识,如何切实推进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其保障作用,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