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原因
1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一些地方林业部门往往通过化学药物防治模式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这种防治模式有着显著优点,即见效快,可以将林业病虫害可能导致的经济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然而,这种防治模式也有着明显的缺陷,如果长时间使用,会对林木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有些地方林业工作人员往往凭借自身经验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却没有充分掌握化学药物的属性,可能出现药物错用、药物剂量不对等问题,使林木正常生长受到影响。此外,化学农药还会破坏林地的自然环境,有些工作人员出于对控制林业工作成本的考虑,往往使用质量不达标的化学药物,这样,不仅妨碍了林业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
2天然林区范围的不断缩小
20世纪80年代,一些企业为了尽快获取经济利益过度开采天然林木,使得天然林木面积大幅度减少。虽然目前大家慢慢意识到过度开采树木的害处,相关地方林业部门也在积极开展各种举措,举各方之力加大林木栽种力度。然而,天然林木生长周期普遍较长,短期内难见成效。
而一些较落后地方的林业部门还没意识到天然林区范围缩小的危害,没有积极开展天然林保护工作,天然林区的面积进一步减少。一方面会使得林业病虫害发生率大幅度上升,阻碍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会损害林区的自然环境。
而一些较落后地方的林业部门还没意识到天然林区范围缩小的危害,没有积极开展天然林保护工作,天然林区的面积进一步减少。一方面会使得林业病虫害发生率大幅度上升,阻碍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会损害林区的自然环境。
3营林方式缺乏科学性
现阶段的研究数据表明,在开展营林工作过程中,有些工作模式缺少科学性。以人工栽种树种为例,主要面临着树种缺乏多样性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循环体系无法构建,当林业病虫害出现后,防治措施比较单一,不能利用害虫天敌的手段来防治,以致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4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处于被动状态
现有的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实践证实,不少地方的防治工作往往是在病虫害发生后才来开展的,这种“事后防治”无法及时有效控制林业病虫害的范围并阻止相关的林业经济损失。
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林业工作人员既没有全面掌握林业病虫害的知识,也没有从事防治工作的经验。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地方林业部门应该对林业病虫害防范工作给予高度重视,进一步优化病虫害的预警机制,通过预防和多样性防治手段来科学地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