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价值视角下的重庆城市绿道环 - PenJing8
感知价值视角下的重庆城市绿道环
2022-03-07 13:55:56  浏览:7
摘要:游憩满意度是使用者对环境进行“环境特征-环境感知-真实反馈”主观感知的评价结果,目前针对环境感知的量化和衡量标准较为缺乏。以重庆市九龙坡绿道为例,借助感知价值的方法,基于使用者的需求特征,从时间感知、安全感知、功能感知、氛围感知和设施感知5个方面归纳出绿道游憩满意度评价体系,利用IPA–Kano模型测度绿道游憩满意度,明确影响绿道游憩满意度的环境序列特征。

研究发现:

1)影响使用者感知重要性的环境特征差异显著,其中时间感知与安全感知的重要性最高,表明绿道服务功能的易获取性与安全性是影响使用者游憩感知的重要因素;

2)使用者对绿道类型和不同环境要素的感知存在显著的异质性,从特征要素来看,功能感知所带来的收益大于氛围感知,表明绿道建设中应注重对其功能设施的完善;

3)将环境感知重要性与感知绩效相结合确定九龙坡绿道环境特征优化的优先次序为:停车场地充足>标识系统清晰、步道宽度适宜>公共厕所配置充足、线路无障碍和公共交通便捷。
 
随着国民休闲意识的提升和游憩需求的增长,以休闲健身、放松娱乐、社会交往为目的的城市游憩环境建设逐渐成为热潮,其中城市绿道因其建设面积小、连通渗透性强且辐射范围广等特点成为城市中重要的潜力游憩资源[1-2]。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建设绿道5.6万km。然而在现有建设环境下,仍有部分城市绿道出现了形式大于功能、设计缺乏人性化、重规划建设轻运营等问题[3]。

目前,中国自上而下的绿道建设模式容易忽视使用者的主观感知,造成绿道蓝图设计与实际使用满意度间的偏差。相关研究表明,环境感知的好坏直接影响使用者的使用情绪[4]与其行为意向[5],当绿道环境不佳时,会极大地降低使用者的游憩体验[6],导致绿道使用频率低甚至荒废[7]。

为满足新时期背景下绿道被赋予的多元化使用功能,有必要从使用者感知角度出发,探寻环境特征与游憩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识别有效提升绿道环境质量、增强游憩体验和满意度的环境要素。
 
环境心理学和行为学均认为群体对环境具备自我感知的洞察力,在游憩环境中获得的游憩体验会对使用者满意度及其行为意向产生影响[8]。在“体验-认知-反馈”的过程中,主观的环境感知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已有大量研究将环境感知作为满意度评价中的重要中介,其中从使用者角度出发,通过描述性实验来检验使用者偏好并评价绿道满意度是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汤澍等通过问卷调查与典型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环境感知形象与游憩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发现自然环境和游憩效益对满意度的影响最为显著[9];刘颂等通过构建骑行环境感知评价体系,发现影响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为舒适性指标(铺装材质)与安全性指标(骑行专用道、骑行步道宽度)[10]。

此外,以环境维度为切入点,通过直接观察法来评价环境要素及其质量水平对使用者主观感受和行为的影响,同样是近年的研究热点。Reynolds、Wolch等通过实验证明绿道的环境特征对使用者的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其中邻近性和感知安全性是影响绿道使用频率和满意度的决定性因素[11-12];卢飞红等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绿道使用者的属性、使用特征与满意度进行评价分析,发现可达性、安全性、景观品质和配套服务设施会影响绿道的整体满意度[13]。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可知环境感知在满意度评价中越来越受重视,但是如何科学有效地量化主观环境感知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笔者认为满意度是使用者对环境进行游憩体验后获得的环境感知综合结果,而感知结果好坏的衡量依据是使用者是否可以在环境中获取正向的反馈。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使用者在游憩过程中对使用对象会产生利得与利失比较,即使用者在环境体验中产生“付出”的体验性与“收益”的享乐性[14-17],当“收益”感知大于“付出”感知时,会对满意度和行为意图产生积极而直接的影响[18]。

目前已有研究证实感知价值可作为使用者对环境感知的量化工具,通过对游憩体验的感受进行利得与利失的衡量,最终确定其对使用者满意度评价与行为意图的影响[19-21](图1)。鉴于此,从使用者感知视角出发,力图将主观感知转变为理性价值的测量。

在对重庆市九龙坡绿道调研的基础上,研究绿道环境感知与游憩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以期进一步丰富绿道环境服务、使用者游憩体验和满意度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为优化绿道环境提供规划设计建议。
 
1研究区域选择

感知价值视角下的重庆城市绿道环
 
九龙坡绿道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的中心地带,是重庆市建设的首批城市绿道,也是九龙坡区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项目与民生示范工程。绿道串联了包括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桃花溪、重庆市动物园(国家级4A景区)、工业艺术休闲街和滨江步道等众多城市核心景观,是一条集健身步道、休闲长廊、城区氧吧为一体的综合性绿道,是城市居民休闲放松、游憩健身的最佳场所之一。根据周边自然景观、文化历史、滨江沿岸的环境特征差异性,将绿道分为桃源盛景段、历史遗迹段、滨江风光段(以下简称“桃源段”“历史段”“滨江段”)和老城印象段,选取前3段已建设完成的绿道作为研究对象,以重要的交通节点或景观入口作为绿道的节点,将其划分为3类12个分段(图2)。
 
2研究设计
 
研究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现场踏勘、开放问卷等形式对影响使用者感知价值的环境特征进行量化分析;第二阶段通过面对面访谈分别收集使用者对3类绿道环境特征的重要性打分与现状绩效表现,并利用IPA-Kano模型识别影响绿道感知价值的环境特征;第三阶段通过特征要素的重要性分析与其实际表现绩效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九龙坡绿道环境要素优化的优先次序。
 
2.1方法选取

感知价值视角下的重庆城市绿道环
 
模型融合了IPA分析与Kano模型(图3),将IPA的象限与Kano模型的要素相结合,可以更加精准地识别环境特征的优先次序[25]。相较于传统的数理统计法,IPA-Kano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特征因素的实际表现绩效与属性重要性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如果某些属性表现良好,那么其重要性就容易被使用者忽略[26],从而影响其主观评分而造成误差。目前,IPA-Kano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旅游业[27-28]和信息服务业[29-30]等领域。

IPA-Kano模型以显性重要性作为横轴,隐性重要性作为纵轴,通过栅格呈现出的显隐对比结果划分为4类要素:象限Ⅰ中双高重要性的关键性绩效型要素、象限Ⅱ中隐高显低的魅力型要素、象限Ⅲ中双低的非重要绩效型要素、象限Ⅳ中显高隐低的基本型要素。在对满意度的影响方面,其重要性排序为基本型要素>关键性绩效型要素>魅力型要素(由于非重要绩效型要素影响作用较弱,故不纳入研究范畴)。
 
2.2影响感知价值的绿道环境特征识别
 
感知价值研究的覆盖范围较广,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将其划分为了多个维度:Babin等将其分为功能价值和情绪价值2个维度[31];田彩云等将其分为文化审美价值、愉悦休闲价值、社会实现价值和服务功能价值4个维度[32];Sheth等将感知价值划分为功能性价值、情感性价值、认知性价值、社会性价值和情境性价值5个维度[33]。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绿道环境特征,将其划分为会制约其游憩行为的环境(付出)与可为游憩者带来使用益处的环境(收益)2个部分,并以此为基础展开预调研。随机选取绿道内63名使用者作为受访者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收集影响受访者“付出成本”和“实际收益”的环境因素数据,将回收的数据进行分类整合,剔除提及次数低于20的因素,最终确定8项影响付出成本因素和10项影响实际收益因素。

感知价值视角下的重庆城市绿道环

根据相关文献并结合研究的具体内容最终将环境特征因素归纳为时间价值感知、安全价值感知、功能价值感知、氛围价值感知和设施价值感知五大类(图4)。
 
2.3数据统计
 
实际调研数据收集于2019年10月6—31日,向使用高峰期(工作日17:30—21:30、周末9:00—21:30)内绿道中的游憩人员随机发放问卷共计310份。为提高问卷的准确性,采用现场填写的回收方式,以剔除少数不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部分以通勤行为为目的的使用者)。问卷记录使用者的年龄段、性别、教育水平、月收入、活动时长及每周使用频率来明确游憩者的使用特征,评价开始前会对受访者进行指标选取的解释说明。最后剔除不完整的问卷,共计回收问卷306份,回收率98.7%。
 
2.3.1样本特征构成与描述
 
通过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比较3种类型绿道的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表1),结果表明,3种类型绿道中使用者的性别比、平均年龄、月收入水平间无明显差异;桃源段与滨江段平均月收入水平较高;桃源段居民的使用时长和使用频率显著高于其他2段;历史段绿道的使用频率最低。
 
2.3.2问卷及数据合理性检验
 
将问卷获取的统计数据录入SPSS25.0,并采用克朗巴哈信度法对问卷中的统计数据进行信度检验。计算得到总量表的克朗巴哈α值为0.853,大于0.7(α值≥0.7,属于高信度),同时各潜变量克朗巴哈α系数均在0.7以上,表明各潜变量的观测变量设计较好,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