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江苏苏州215000)秦慕文
摘要:沧浪亭是江南园林中最具有整体和谐的造园形式,园中的竹子与整体环境主题深度融合。选取能够体现沧浪亭整体意境的一种植物要素———竹子造景,从其历史久、视觉美、整体美、文化美4个方面,完整深入地认知沧浪亭中竹景的多重审美价值,最后提炼沧浪亭竹境的内在含蕴,为正确解读中国古典园林的整体环境艺术系统提供依据。
中国传统园林不仅是在设计营造美丽的风景,而且是在创设一种奇妙的园林意境。建筑、植物、山水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象,构成了这种意境表达的基本载体和要素。在苏州名园中,沧浪亭具有独特的园林环境主题、整体和谐的造园形式,以及深邃而重要的文化价值。所有这一切,都在其4个要素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贯彻。其中,形挺拔苍翠,韵清丽俊逸的竹子在园中被大量应用,通过形式多样的构景方式,成为沧浪亭景境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选取能够体现沧浪亭整体意境的一种植物要素—竹子,从其历史久、视觉美、整体美、文化美4个方面,层层递进地解读沧浪亭竹景的审美内涵。通过完整深入地认知沧浪亭中竹景的多重审美价值和竹境的真正含义,以期为沧浪亭竹景的审美品鉴、主题认知以及传承创新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正确解读中国古典园林的整体环境艺术系统抛砖引玉。
1沧浪亭的竹景
1.1竹品类之多
沧浪亭的一大特色就是植竹造景,其中的植竹面积和竹子种类都位居苏州园林之首。现今,沧浪亭竹子造景面积约占全园面积的1/2,15处景点中有8处都为竹子造景。沧浪亭土山遍植薯竹,看山楼前翠竹环绕,翠玲珑馆前后修竹苍翠,御碑亭旁的白纹阴阳竹置于悬潭之上,五百名贤祠罗汉竹阵列,闻妙香室旁黄秆乌哺鸡竹群植,亦有数十种竹子组成竹园。园内共计22种竹子种类,包括矮秆阔叶的箬竹、碧叶披秀的苦竹、疏节长秆的慈孝竹、竹节环生毛茸的毛环竹、身染美丽黑斑的湘妃竹、青翠水灵的水竹、茂叶密披的青秆竹、宽叶浓荫笋蔓满地的哺鸡竹、秆皮黄色槽嵌绿条的黄金嵌碧玉竹和秆皮翠绿槽嵌黄条的碧玉嵌黄金竹等等[1],涵盖了江南园林中常用的基本所有的用竹种类,其用竹之胜亦达江南之最。
1.2竹历史之久
从生长的历史来看,沧浪亭的竹有着悠久的历史,竹是自北宋苏舜钦建园以来历代延续的传统栽培植物。沧浪亭建造之始,北宋苏舜钦的选址便奠定了以竹为特色植物的整体基调。《沧浪亭记》中记载其周边环境:“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郡侯访予于沧浪亭》中记“荒亭俗少游,迁客心自爱。
绕亭植梧竹,私心亦有待。”更有苏舜钦的诗词“高山面曲水,修竹慰愁颜”。这些记载沧浪亭的古籍和诗词表明其选址营造之初就栽植了大量竹子,山-水-竹是其建造时的自然原始格局。元朝沧浪亭被废为僧居,改为佛教住所大云庵,而竹同样是佛教推崇之物,“青青翠竹,尽是法身”,其心空特性暗合佛教的空灵境界,故而在禅宗园林属性下的沧浪亭仍不乏竹的存在
。清代石韫玉所撰的《重修大云庵记》中记述当时沧浪之景“平野空旷,竹木丛生”,明时沈周(1427-1509年)《草庵纪游诗并引》所见沧浪亭依然是“庵近南城,竹树丛邃,极类村落间”。由此可见,从元末至明中,沧浪亭一带在以寺庙园林的属性延续时,其间还是林密竹茂,草长水碧的景象。
清朝,宋荦主持重修沧浪亭,依然保留其大面积种竹的历史特色。《苏州地方志·沧浪区志》中记载“岸帻幽篁里”“亭榭幽好,竹木映郁”。随着朝代的更迭,竹子这种造景元素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于沧浪亭中,在经过历史的沉淀后,现今依然存有建造之初“高林翠阜、新篁抽笋”的遗韵。
绕亭植梧竹,私心亦有待。”更有苏舜钦的诗词“高山面曲水,修竹慰愁颜”。这些记载沧浪亭的古籍和诗词表明其选址营造之初就栽植了大量竹子,山-水-竹是其建造时的自然原始格局。元朝沧浪亭被废为僧居,改为佛教住所大云庵,而竹同样是佛教推崇之物,“青青翠竹,尽是法身”,其心空特性暗合佛教的空灵境界,故而在禅宗园林属性下的沧浪亭仍不乏竹的存在
。清代石韫玉所撰的《重修大云庵记》中记述当时沧浪之景“平野空旷,竹木丛生”,明时沈周(1427-1509年)《草庵纪游诗并引》所见沧浪亭依然是“庵近南城,竹树丛邃,极类村落间”。由此可见,从元末至明中,沧浪亭一带在以寺庙园林的属性延续时,其间还是林密竹茂,草长水碧的景象。
清朝,宋荦主持重修沧浪亭,依然保留其大面积种竹的历史特色。《苏州地方志·沧浪区志》中记载“岸帻幽篁里”“亭榭幽好,竹木映郁”。随着朝代的更迭,竹子这种造景元素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于沧浪亭中,在经过历史的沉淀后,现今依然存有建造之初“高林翠阜、新篁抽笋”的遗韵。
1.3竹视觉之美
现今沧浪亭中的竹子蕴含丰富多样的视觉美,这也是沧浪亭竹景审美鉴赏的第一步[2]。陈从周先生尤为欣赏沧浪亭的竹景之美。“小院粉墙竹影,天然画本,宜静观,宜雅游,且作画,且题诗。[3]”在沧浪亭中,竹景独特的视觉美有以下两层体现。
一是竹本身形态美。当代学者金学智将竹子之美称赞为“如同碧玉、青翠如洗的色泽;竿劲枝疏、摇曳婆娑的姿态,摇风弄雨、滴沥空庭的音韵,月照清影,日出轻阴的光影[4]”。论其枝叶,修长、细密、柔嫩、摇曳,可谓楚楚动人,乃优美之典范;若观其挺拔,刚直、劲节,又具丈夫气,乃壮美之原型。竹在姿、色、影、声上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
二是竹子与其他景物的搭配美(图1)。修竹多姿,巧于搭配。与窗配合,竹景横窗为沧浪亭框景的典型形式,在墙上开窗,以窗外自然景色为画,琅玕青青数枝翠竹随着四季轮回、天气阴晴以及阳光入射角大小、强弱的变化,与竹节漏窗、窗外白墙边构成动态窗竹图。与墙配合,纵向挺拔直立的竹木与横向委婉舒展的墙面在闻妙香处、翠玲珑、藕花水榭等院落墙角形成古朴典雅、简洁生动的和谐构景。与其他植物配合,竹木与腊梅、松柏、芭蕉等植物以合宜的尺度比例、精审的结构关系组合形成着风骨雅洁、刊落尘俗的小品图。
除了小景的经营外,园中也有各种竹子搭配成绿竹成荫、万竿参天的竹林景象。不同种类、色彩、高度的20余种竹子在竹园掺杂配合,以高低姿态形成变化,竹竿绿色、深浅的交错形成动态连续的幽静竹林。与地形配合,箬竹叶阔成丛,顺应地形种在土坡之上,与高大乔木和较矮树丛共同营造都市山林自然野趣。沧浪亭竹景可入画,可穿行、可静品、可动观,此为沧浪亭竹景审美的第一个维度———视觉美。
除了小景的经营外,园中也有各种竹子搭配成绿竹成荫、万竿参天的竹林景象。不同种类、色彩、高度的20余种竹子在竹园掺杂配合,以高低姿态形成变化,竹竿绿色、深浅的交错形成动态连续的幽静竹林。与地形配合,箬竹叶阔成丛,顺应地形种在土坡之上,与高大乔木和较矮树丛共同营造都市山林自然野趣。沧浪亭竹景可入画,可穿行、可静品、可动观,此为沧浪亭竹景审美的第一个维度———视觉美。
1.4竹整体之美
沧浪亭的竹景之美不仅体现在竹子的局部造景的审美维度上,还体现在竹景与院落空间整体设计完美融合。园中的翠玲珑院落是以竹为主要元素进行理景的局部整体空间。“翠”为绿色,玲珑为“风吹竹叶玲珑作响”之意,入室之前,轩南侧翠竹成林,千竿挺秀,风吹竹丛,宛若乐奏。馆中何绍基“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一联一语道破“翠玲珑”的意境[6]。居游者入室内,只觉绿意氨氲,窗外的绿色唾手可得,随时都能接触,能够切身感知苏子美当时“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的清幽意味。
此感受得益于翠玲珑四面整体降低窗子的高度至50cm的细节处理,巧妙地将室外的竹景借入室内空间,弱化建筑与自然之景的边界,五百名贤祠旁的罗汉竹的绿意才得以最大限度地渗透到建筑内部。环顾馆内四周,墙壁上挂有园主苏舜钦的“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高山面曲水,修竹慰愁颜”的竹诗和一幅竹节图。
细细观之,馆内雕刻竹节的窗格、透映竹节的灯饰,翠玲珑的额匾,竹节形状的桌脚,墙上悬挂的竹画与苏舜钦的竹诗等都是以竹为元素的局部细节设计。馆外之竹、何绍基之联、苏舜钦之咏、翠玲珑之匾、书画家之屏条(竹主题)、工艺美术之桌椅(竹节式)等馆内所有的造景元素共同聚焦着一个“竹”字,集成创构翠玲珑以竹为主要元素的整体统一的艺术空间。
此感受得益于翠玲珑四面整体降低窗子的高度至50cm的细节处理,巧妙地将室外的竹景借入室内空间,弱化建筑与自然之景的边界,五百名贤祠旁的罗汉竹的绿意才得以最大限度地渗透到建筑内部。环顾馆内四周,墙壁上挂有园主苏舜钦的“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高山面曲水,修竹慰愁颜”的竹诗和一幅竹节图。
细细观之,馆内雕刻竹节的窗格、透映竹节的灯饰,翠玲珑的额匾,竹节形状的桌脚,墙上悬挂的竹画与苏舜钦的竹诗等都是以竹为元素的局部细节设计。馆外之竹、何绍基之联、苏舜钦之咏、翠玲珑之匾、书画家之屏条(竹主题)、工艺美术之桌椅(竹节式)等馆内所有的造景元素共同聚焦着一个“竹”字,集成创构翠玲珑以竹为主要元素的整体统一的艺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