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林绿廊的7个总体设计构思 - PenJing8
城市园林绿廊的7个总体设计构思
2022-02-05 10:25:37  浏览:28
园林绿廊总体设计构思
 
3.1设计定位
 
运用城市设计视角,以生态园林为设计主导,生活转变为叙事脉络,文化景观为表现对象,休闲游憩为功能定位,从而打造区域中心级城市道路生态绿廊。
 
3.2设计原则
 
3.2.1尺度适宜原则。即绿廊紧邻城市干道,既要考虑人的使用,也要兼顾行车的观赏特点,把控好尺度。
 
3.2.2积极合理性原则。即合理选择材料、工艺、苗木品种及规格,考虑后期管护,优化建设投资。
 
3.2.3技术示范性原则。即优先考虑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的运用,打造样板示范功能区。
 
3.2.4生态多样性原则。即打造多样化的空间类型,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
 
3.2.5景观生态性原则。即选择乡土、适生树种,打造以疏林草地为植物景观,营造特色的三维生境;结构系统性原则,即注意点、线、面的串联衔接,保证功能上的系统性,结构上的完整性。

城市园林绿廊的7个总体设计构思
 
3.3设计主题
 
“艺景视廊”栖翼的形色主义。广义上即园林艺术与大地景观相结合,打造视觉感官绿廊;狭义上在生态栖息的基底框架下,将竖向、景观、文化、功能充分运用于场地,并结合绿意盎然、浪漫花语和彩林叠翠的植物主题,共同打造一处区域中心级空港新城典范。
 
3.4设计策略
 
3.4.1竖向设计
 
通过对竖向的梳理与整合,达到因地制宜塑造竖向空间层次的效果。通过微地形的塑造,形成开合收放的复合空间,在丰富场地竖向的同时,也增加了人行动线的空间趣味性。同时,适当增加下凹式绿地,形成滞水斑块,保证暴雨时期雨水径流通畅。地形为植物提供最适生长环境,植物借助地形塑造空间效果,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塑造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绿色景观。
 
3.4.2构图、界面与空间结合的景观形态
 
在保证一级园路线条流畅和通达性的同时,运用自然曲线形构图,增加线条伸张力。二级园路强调体验感,增加流线的舒适性,并有主次、有序列的植入功能点。积极界面即商业与居住段,打开双向绿化围合空间,在道路人行道一侧设置进入口,同时打开商业与居住建筑界面,为后期使用预留出入口。消极界面即仓储与工厂段,打开车行面绿化围合空间,在道路人行道一侧设置进入口,在工厂与仓储建筑面进行绿化隔离。

开敞空间是外向型的,限定性和私密性较小,强调与空间环境的交流、渗透,讲究对景、借景、与大自然或周围空间的融合。私密空间用限定性较高的围护将实体包围起来,在视觉、听觉等方面具有很强的隔离性,增加人体行为上的领域感、安全感、私密感。
 
3.4.3文化形态。即挖掘区域背景,利用“生态基底、文化渗透”的方式植入,塑造文化景观。随着科技发展,导致现代人生活方式的转变,而这一转变又体现与衣食住行及娱乐休闲。将互联网+时代人们各个方面的生活方式变化作为表达主题,植入设计方案中。
 
3.4.4功能形态。梳理生态空间,植入适度的趣味功能,主要体现形式包括休闲游憩、亲子游乐、绿道骑行、运动健身和健康慢跑等。
 
3.5种植策略
 
3.5.1数字化配置管理模式。即实现常绿与落叶(4∶6)、乔木与灌木(7∶3)、速生与慢生(5∶5)的数字化管理与控制,综合绿地率控制在85%左右。同时,精细化管养及自然粗放式管养比例2∶8(草皮20%+麦冬、葱兰、蔓长春、络石等80%)。
 
3.5.2植物季相色彩。即运用春花秋色、夏荫冬姿的方式来确定各个区段的色彩意象主题。包括基调色:基于现有生态环境色调,尊重植物原初色,提取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基调色彩作为景观环境大背景;强调色:体现植物春季繁花似锦的景观效果,打造花海大道,体现植物秋季色叶植物的变化,打造层林尽染的景观效果。

城市园林绿廊的7个总体设计构思
 
3.5.3整段种植难点。即管网上方的植物种植设计,如何将该处消极空间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空间。从荆州路规划横断面来看,50m生态绿廊中规划有热力、通讯、给水、燃气、污水、电力等市政管网,位置比较密集,该区域在植物种植设计中采用浅根系乔木或者花灌木类,如雪松、杜仲、法桐、刺槐、竹子等植物,避免深根系对管网造成破坏。
 
3.6海绵城市系统
 
分区分段融入低影响开发措施,合理进行竖向设计,实现雨水自然收集、渗透、净化;选择耐水湿植物;大面积铺装处,重要区域以花岗石加线性透水为主,其他区域采用透水混凝土铺装;雨水通过城市“海绵体”(池塘、河流、湖泊等)、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下雨时通过建筑物屋顶吸水排水以及地表径流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循环利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减缓城市内涝。
 
3.7总体结构
 
一廊两带,呈三维生境;四段多点,显港区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