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带给景观设计的3个影响
1对当下城市绿地公园本质的影响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应该反思现阶段景观设计发展的趋势和解决相关问题的措施。疫情平稳后,人们的活动范围开始逐步由室内转向户外,当大量商场、游乐场等公共场所关闭时,街道与公园理所当然成为人们主要活动的场所。
事实证明,世界每经过一次瘟疫,都会给人们未来生活发展带来深刻的思考与影响。现阶段,高楼耸立的街区严重压缩着人们的公共活动空间,景观设计如何在有限的场地内达到美观与实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与研究。
事实证明,世界每经过一次瘟疫,都会给人们未来生活发展带来深刻的思考与影响。现阶段,高楼耸立的街区严重压缩着人们的公共活动空间,景观设计如何在有限的场地内达到美观与实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与研究。
以魁北克水电公园为例,场地位于蒙特利尔的圣凯瑟琳镇西区的克拉克大街。由当地政府联合设计师莱斯卡博与布莱斯发起了“餐桌项目”,目的在于以安全的方式吸引居民重新回到街区公园。具体措施有:
①运用相关艺术展览,疏导街区的交通,同时邀请居民自发进行组织,唤醒周边商圈活力;
②增加社交元素融入公园中,将其打造成全新的城市景观,设计的主体装置为100余m的黄色公共餐桌,高低错落,还有供儿童游玩的滑梯,也有供中年群体休闲交谈的空间,与周围的环境景观完美地融合,很好地营造出让人愉悦的社交氛围与私密的空间。此外,设计师将回收材料进行二次加工处理,制成相关有意思的餐具和悬挂在树丛之间的装饰品,同时也起到了分隔人群的作用,增添场地内部的活力文化气氛。
疫情当下,这种新兴的交流体验,逐渐成为了人们交谈互动的理想场所,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见图1)。
2对于人的社交空间距离与运动需求的影响
疫情防控期间,相关户外场所内,人与人之间的社交间距基本控制在1m以上。距离的存在改变了场地的空间尺度,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疫情之后,建造由植物主导围合起来、较为半封闭性的城市公园仍然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与功能,为人们提供相对安静、远离喧嚣的场所,置身于喧闹的城市中,也能独享与世隔绝的私人空间。
城市公园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居住空间游园、邻里公园、社区公园、市或区级综合性公园、特色公园等,不同类别的公园承载着人群、服务半径与运动需求也都不一样,各自承担着对应的使用功能与服务性质。
城市公园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居住空间游园、邻里公园、社区公园、市或区级综合性公园、特色公园等,不同类别的公园承载着人群、服务半径与运动需求也都不一样,各自承担着对应的使用功能与服务性质。
此外,不同年龄段人群身体机能与所需的活动空间也不同,所以在特殊时期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老人是疫情影响最大的群体,大多数老人平时喜欢晨练等相应的聚集性休闲娱乐项目,但现在只能居家隔离;对中青年人来说,户外运动时间相对于固定,基本上只能在下班回家后进行较为单一的体育活动,以健身器材和跑步为主。在疫情期间,只能居家工作,对身体健康也是一个挑战;对儿童来说,玩是他们的天性,疫情下活动范围的缩小和单一的生活方式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以美国纽约多米诺公园为例,它原是多米诺制糖厂旧址,位于威廉斯堡大桥北部,由科纳主创设计。疫情发生后,当地政府针对社交空间距离对该场地进行了思考与相关实践,确保大家能够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具体措施为在原始公园的草坪基础上画若干等距白色圆圈,引导人们进行圈内活动,从而保证人们相互处于安全距离。
公园由30个圆圈排列成5×6的矩阵组成,直径约为3.4m,相互间隔为1.8m,圆圈材料为白色的粉笔,工人用时约1h完成。这种简单便捷的操作既解决了社交距离问题,也解决了人们的活动空间需求,保证大家游玩休息的安全问题(见图2)。
公园由30个圆圈排列成5×6的矩阵组成,直径约为3.4m,相互间隔为1.8m,圆圈材料为白色的粉笔,工人用时约1h完成。这种简单便捷的操作既解决了社交距离问题,也解决了人们的活动空间需求,保证大家游玩休息的安全问题(见图2)。
3对零接触与无感染的影响
新型冠状病毒传播能力极强,可通过直接接触、气溶胶接触等进行感染。这种冠状病毒十分狡猾,具有高传染性与高隐蔽性,所以人们的生活出行都得十分小心,应时刻注意自身防护。在设计这种公共环境空间时,要注重这方面的防范意识及解决措施。
疫情期间,设计师马丁与克劳迪奥提出“无感染”的概念,并为之提出策略和相关实验。以德国林宾儿童公园为例,场地灵感来源于当地的睡莲,单独花型的装置空间高低错落于场地内,装置排放在场地内的位置也具有很强的设计感,形成一个四维立体化的艺术品。
儿童在游玩时,能保证相互之间的距离与零接触,互不干扰,大人们也可以坐在周围的场地进行休憩和观察儿童的一举一动。此外,场地内的扶手、管道等都是便于消毒的金属制品,装置也是安装自动消毒喷雾系统,给人以安全感(见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