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南私家园林与日本私家园林中植物配置对比分析 - PenJing8
分享好友 园林首页 园林分类 切换频道

中国江南私家园林与日本私家园林中植物配置对比分析

2025-02-2500杨东剑
中国江南私家园林与日本私家园林中植物配置对比分析
 
杨东剑
 
摘要:日本作为我国的重要近邻,在许多方面都可以看到两国的联系,园林方面尤为突出。梳理了中国私家园林和日本私家园林的发展概述,分析了两国私家园林的风格特征,并从植物种类选择、植物种植手法、植物与其他造园要素的搭配、植物的文化内涵和植物配置的疗愈功能5个方面,对比了中国江南私家园林与日本私家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希望能为现代园林造园设计提供借鉴。
 
1中国私家园林与日本私家园林的发展概述和风格特征
 
1.1中国私家园林发展概述
 
自商朝以来,中国第一座皇家园林沙丘苑台的问世,拉开了造园世界的大门,历经商、周、秦、汉的园林生成期,魏、晋、南北朝的转折期,隋、唐的全盛期,宋、元、明、清初的成熟期,清中后期的成熟后期,直至进入近代。在几千年的漫长发展历史过程中,早在汉代就已经产生了私家园林。汉朝受小农经济影响,部分人经商聚集了大量财富,有些富商、大地主便开始花重金打造私家园林。东汉奇书《西京杂记》中记载有最早的私家园林,茂陵富商袁广汉建造了一个庞大的私家园林,文中记载“积沙为洲屿,激水为波潮[1]。”由此可以看出,此园林规模宏大,造园气势不输皇家园林。也正因为如此,汉朝的私家园林发展并不明显,造园要素上与皇家园林并没有太多差别,大多是模仿皇家园林,概念界定上比较模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民生凋敝,促进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的多元化,文人士大夫为了寄情山水,纷纷建造私家园林,此时私家园林开始崭露头角。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私家园林开始被大众百姓所接受,造园艺术有了进步,文人开始把理想、情感倾注于园林建造中,促成了文人园林的兴起。宋朝时期,私家园林造园更为成熟,文人园林兴盛一时,甚至开始影响皇家园林的建造,模拟大自然的筑山理水手法变得愈发高超,“写意山水园”的塑造得以完成。清朝时期,私家园林迎来了全盛时期,士流园林全面“文人化”,民间造园艺术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而各个不同地方的私家园林也开始独具特色,形成了江南、北方、岭南三大风格。
 
1.2日本私家园林发展概述

日本私家园林发展概述
 
日本私家园林发展始于公元6世纪的飞鸟时代末期,出现了第一座私家园林,由园主人苏我马子在自家园林中开池筑岛,《日本书记》中记载“飞鸟川边苏我家南庭中有水池和小岛”。奈良时期与中国唐代处于同一时期,两国交流频繁,日本私家园林开始模仿中国园林。平安时期,日本私家园林不再一味地模仿中国园林,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寝殿造园林的出现(见图1),是日本私家园林逐渐成形的体现[2],代表作有东三园殿园林。镰仓时期,日本传统贵族文化开始没落,武士阶级占统治地位,开始兴建寝殿造园林,但也只是一味地模仿上一时代的各种手法、元素,没有太多创新。室町时期,寝殿造园林形式逐渐消失,书院造庭园开始出现,枯山水开始成为独立的园林形式,著名园林有枯山水双壁、大德寺大仙院(见图2)、龙安寺方丈院(见图3)。桃山时期,日本私家园林有了较大发展,对植物的选择、栽植方式等有了更加细致的要求,围绕茶道文化和禅宗文化出现了茶庭,代表作有江户表千家茶庭。江湖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与中国私家园林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妙,日本当时的富商也是开始大兴造园,甚至是富裕的地主、农民都开始在自家建造园林,使得日本私家园林进入了鼎盛时期。
 
1.3中国江南私家园林与日本私家园林的风格特征比较
 
中国疆域辽阔,山水秀美,江南私家园林属于山与水共生的山水型园林。日本是一个狭长的岛国,私家园林偏向池泉型园林。中国江南私家园林以动游为主,偏动态性,讲究步移景异,具有可居、可触、四时四季游的特点,而日本私家园林则是以静观和舟游为主,偏静观性,具有四时和秋季游等特点。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和“天人合一”的境界,体现了自然和纯朴的精神境界。而日本私家园林造园时则不将追求自然放在第一位,强调在自然中体现一种有规律的秩序。
 
2中国江南私家园林与日本私家园林中的植物配置比较
 
2.1植物种类选择
 
中国江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足,各种花木生长茂盛,因此,园林植物种类繁多。乔木有银杏、罗汉松、黑松、圆柏、垂柳、石榴、橘、梨等,灌木有西府海棠、榆叶梅、珍珠梅、八角金盘、木芙蓉等。禾本科植物竹深受中国文人喜爱,甚至有文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而水体附近常栽植荷花等水生植物。
 
日本气候与中国江南地区较为相似,乡土植物较为丰富。常见乔木有松树、柏树、铁树、日本雪松、樱花、梅树、枫树等,特别是日本黑松、红松尤其受重用;灌木有冬青、杜鹃、紫阳花、桃叶珊瑚、棣棠、紫金牛、芍药、绣球花、银莲花等,搭配乔木栽植,使得植物组团景观层次更加丰富;较为特别的是苔藓植物,又称青苔、苔衣,附着于物体表面铺展、延伸生长,如地钱、白发藓、葫芦藓等。
 
2.2植物种植手法

植物种植手法
 
日本私家园林中3/4的要素是由植物、山石和水体组成,较重视植物配置,在同一园中植物种类不宜过多,经常是将1~2种植物作为主景植物,再将少量植物作为点景植物[3]。所以,整个园林看起来统一感较强,其中也会有层次变化和少量树种替换,不会使游览者感到无聊。这种种植模式较适合小巧紧凑的日本私家园林,但对于中国江南私家园林种植模式相对单调。中国江南私家园林植物种植模式多样,有孤植、丛植、群植、点植、对植、列植等。孤植一般是选取造型优美、树形高大的植物,再配以灌木作背景,例如,网师园里的1棵古柏(见图4);丛植一般是由几棵乔木组合构成,可适当搭配一些低矮灌木,丰富下层空间,既要体现群体美,也要在统一的构图中体现植物个体美[4]。
 
丛植要有高低错落的轮廓,丰富的层次和季相变化,是江南私家园林中常见的植物栽植方式;群植是由大量植物组成的植物群落,能充分体现植物的群体美,可形成障景或作为各种景点的背景;点植是指在某块区域上相对独立,但在意境上统一为整体的植物栽植方式[5],可作为视觉焦点;对植一般是指将植物左右对称栽植的方式,多栽种于庭园、会堂前入口处,既可以是同一种植株,也可以是异种植株,而日本私家园林中一般会选用不同种类、形态和大小不一样的植株进行对植;列植是指将植被按一定株行距成排、成行栽植的方式,通常作配景使用。
 
日本私家园林植物修剪追求一种自然中的秩序,即“自然中的人工”,为了将自然景色缩移模拟进园林之中,会采取“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方法[6]。但在这份自然中仍然会有意无意地渗透出具有规律性的人工痕迹,即使园林植物多长出一个侧枝也会被剪掉,体现出日本民族的细致和一丝不苟。中国江南私家园林植物修剪则完全不同,旨在通过修剪促进植物良好生长,营造出自然、优美、舒适的园林环境,追求“人工中的自然”。

中国江南私家园林与日本私家园林中植物配置对比分析
 
在江南私家园林中,植物栽植通过巧妙设计,可形成美妙的大自然之声,计成曾在《园冶》中提到“夜雨芭蕉,似杂鲛人之泣泪”,意思是夜晚雨打芭蕉发出的声音好似鲛人哭泣之声。例如,拙政园东南角的听雨轩前有一方泉池(见图5),池泉边栽植有芭蕉等植物,听雨轩后面栽植有几丛芭蕉,首尾呼应成趣。雨夜雨点洒落在芭蕉上发出声响,听者静静倚靠在听雨轩中欣赏着雨夜绵绵,怀着不同的心境,能产生各具情趣的意境[7]。而日本私家园林则不太重视植物创造出的声效,更加偏爱添水(见图6),将支架设置在竹筒中间,竹筒上面有注水装置,当竹筒中的水装满后会因重力向下倒出来。当竹筒倒空的瞬间,竹筒会再次因为重力回到原先的位置,竹筒抬起时猛地撞击石头发出“当”的一声,如此循环往复。除此之外,通过植物种植吸引鸟虫,是中国江南私家园林和日本私家园林都会运用的手法,例如,苏州拙政园荷风四面亭水岸边种植了大量柳树(见图7),可用来吸引蝉驻足,而蝉鸣声会为整个园林带来一种奇妙的意境。
 
 
2.3植物与其他要素的搭配

植物与其他要素的搭配
 
2.3.1植物与山石的搭配。无论是植物还是山石都是自然界中的常见元素,植物与山石的搭配可以营造出自然的景观。在日本私家园林中,会将白砂比作水系、石组比作高山、苔藓比作陆地,形成枯山水园林,园林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山、水[8],如西芳寺(见图8)。整个庭园空间几乎铺满了青苔,将自然隐藏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条石板路穿插于庭院之间,满眼皆是翠绿,青苔下点缀的山石、树桩犹如点睛之笔,营造出古朴、清静之感。而中国江南私家园林更多是以乔灌草的组合加山石的点缀,或以少量植物来衬托山石苍劲、磅礴之美。例如,片石山房内用太湖石堆叠假山成景,地锦等攀援植物以白色粉墙作背景,夏天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周边边角空间搭配体积较小的常绿地被植物,与山石搭配,不仅能突出山石的形态之美,还能利用植物软化湖石轮廓,使石组景观显得更加均衡与和谐[9]。
 
2.3.2植物与水的搭配。从这方面来看,中国江南私家园林与日本私家园林没有太大区别。日本私家园林主要是通过灌木、苔藓、石头护岸表现山水,形成过渡,充分体现自然景观的尺度,使之完美契合于整个园林之中[10]。中国江南私家园林往往会将植物当作硬质景物的过渡,在建筑和构筑物等硬质景观旁种植植物组团进行柔化处理,使各个景观元素更加和谐。水面上种植荷花等植物,丰富整个水面层次,池边水面种植菖蒲等植物,作为水面和岸边的过渡处理,也丰富了竖向景观层次。日本私家园林水面较少运用植物,更多是将黑松种植在一个半岛上,使之成为整个园林的视觉中心,黑松曲折的枝干悬垂于水面之上,与水景搭配形成一幅绝美的画面,相得益彰。

中国江南私家园林与日本私家园林中植物配置对比分析
 
2.3.3植物与园林建筑的搭配。日本私家园林和中国江南私家园林建筑本身具有美感,但这种美是人工赋予的,充满了人工气息,缺少自然的生机。而植物景观不仅可以为建筑增添自然的生气,还能起到联系屋内、屋外环境的作用,将自然气息引入建筑内部,模糊了与自然的界限。植物与园林建筑的搭配在中国江南私家园林中比较常见,但在日本私家园林中运用较少,这是因为日本私家园林建筑体量较小,不适宜营造室内绿化空间。另外,植物与建筑的搭配也要考虑到色彩的组合,例如,留园西部土山上的舒啸亭(见图9),秋季枫树颜色渐渐变红,与灰色的房子、白色的墙壁搭配在一起,让人感觉清新。
 
2.4植物景观的文化内涵
 
植物的文化内涵也就是植物的象征意义。中国古人往往会给植物赋予高尚、清廉等美好的品质,用以表达园主人的精神追求,比如松柏耐寒,象征君子坚韧不拔的品质;梅花不畏严寒,象征坚韧、不屈不挠的品质;莲花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这种植物文化内涵在日本私家园林中也有体现,日本造园家称之为吉配,也被称为嘉祥配,通常选作造景的植物都具有美好寓意,象征美好的事物[3]。例如,日本岛沿海地区的乡土树种黑松,会因风、雪、病虫侵害和日照不足等影响,长成独特的非对称形,用来象征着男性不屈、无畏的品质。与之相对的红松,树形较为纤细,则是象征着女性柔美、包容的品质。

植物景观的文化内涵
 
在众多植物中,竹子受到了两国造园家的追捧。中国古人大量写诗咏竹,如郑燮的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写出了竹的桀骜风骨。园林中竹的应用较为常见,如个园中四季景观的春景(见图10),月门左右花坛上搭配种植早竹和石笋,竹子的一抹翠绿令人流连忘返,枝叶婆娑间石笋破土而出,乍一看似雨后春笋一般,带来了春的气息[11]。
 
除了竹,被日本造园家钟爱的苔藓体现了孤寂、清静的文化内涵,如《万叶集》中有一首诗“洁布铺枕上,孤影对枕问。恋君君不见,枕上满苔茵。”寂寞犹如漫漫绿苔爬上冰凉的枕头,太久的时间流逝,以致世界和心灵变得死寂荒芜。
 
2.5植物配置的疗愈功能
 
植物的疗愈功能是在近现代才被提出,像康复花园、疗愈景观等,但是在古典园林中也不难看出植物配置的疗愈功能。从整体上来看,中国江南私家园林与日本私家园林的疗愈功能较为相似。日本东京农业大学教授浅野房世认为“自然本身便具有疗愈功能”。园林最初的营建就是要在园林中再现自然环境,所以,最初的造园活动就有一定的疗愈功能。感受四季变换有利于缓解病情,但季节、气候人为不能控制,所以,在中国江南私家园林中便出现了以四季为主题的景观设计,恰好对应了园林的疗愈作用。
 
在现代疗愈方面,注重“五感”刺激可达到疗愈身心的目的,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无论是中国江南私家园林还是日本私家园林,都会利用植物配置刺激人体“五感”,从而起到疗愈作用,只是作用于人的有益程度有待考证。植物景观的组合配置,让人在视觉上产生刺激;植物配置加上雨声、风声、虫鸣鸟叫,是对听觉的刺激;植物的芳香混合着泥土的气味,可以对嗅觉产生刺激;游人触摸植物,感受植物的质感、纹理,是对触觉的刺激。中国江南私家园林和日本私家园林中较少应用药用植物,在味觉刺激方面会有所欠缺。
 
3结语
 
中国江南私家园林和日本私家园林的植物配置都是两国古人智慧的结晶,许多造园理论、手法可供现代造园家学习和借鉴。但在学习和借鉴时,需要造园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同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不断提高现代造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