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基因的瓘山村景观结构解析 - PenJing8
基于景观基因的瓘山村景观结构解析
2022-01-29 15:49:43  浏览:6
基于景观基因的瓘山村景观结构解析
 
形成于明末清初的瓘山村位于江西省丰城市张巷镇东南部,是以“熊”为姓的单姓氏村落。北宋南唐混战时期,瓘山熊氏始祖“九居士”①为躲避战乱,迁至瓘山②南坡脚下(今瓘山老墟场)定居,瓘山村由此得名。

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繁衍,村落居住空间扩张,整体形成了“五房七柱(住)”片区集聚式的居住空间格局。“七柱”指的是瓘山、南岗、前村、堆上、缺塘、演塘、山塘7个村落聚居点,“五房”指的是位于瓘山村内部的夏房、西房、东房、中房、窗房5个村小组。

基于景观基因的瓘山村景观结构解析
 
瓘山村现有3处比较集中的传统建筑,建筑群整体格局依稀可见(图1),其中尤以村落东北侧的“夏官第”建筑群整体风貌保存最好。作为江西省首批省级传统村落,瓘山村的景观整体形态、景观连接通道和景观基本单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江西省传统聚落的景观结构特色,这是当地先民对基地景观基因的认知与利用的成果。


基于景观基因的瓘山村景观结构解析

本研究基于景观基因图示的方法,得到瓘山村景观结构解构体系(图2)。
 
2.1景观基因“形”——景观整体形态
 
传统村落的景观基因“形”主要是指古村落景观的整体形态,即其城墙的外形。运用图示方法可得,我国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形”有正方形、长方形、拟方形、椭圆形、圆形及不规则形等基本形态[4]。瓘山古村作为江南水乡,构成其景观基因“形”的主体基因为河流水系。

基于景观基因的瓘山村景观结构解析

整个古村由龙溪环抱成椭圆形(腰带水③),瓘山先民巧妙利用周边河流水系,将古村东侧的高溪水和西北侧的新溪水引入,才形成了团状集聚式的村落空间形态(图3)。这恰恰是熊氏族人“聚族而居”最明显的表征。
 
瓘山村景观基因“形”不仅仅表现在聚落二维平面的整体形态上,还体现在聚落三维空间的整体环境上。良好的自然山水格局和人造的“四门八景”空间景观共同塑造了瓘山村整体的空间环境。村落北部分别以屏障山和钟城山为第一层和第二层“靠山”,南部以砂山、罗峰为“案山”,西侧有下背山为“白虎”、东侧有门楼岭和官仓岭为“青龙”④。整个村落由龙溪(护龙河)环绕,依据水的来去设置天门地户,在龙溪引入高溪和新溪的入水口处分别设置上社庙、下社庙开天门,在龙溪2个出水口处分别设置斗门庵和龙溪庙闭地户,且溪水呈“玄”字形,以达到藏风聚气的效果。瓘山村在山水格局特色上,不仅围水造村的建设理念突出,风水文化积淀也很浓厚。
 
在空间景观营造上,瓘山村体现了独特的景观集称文化。据瓘山熊氏族谱舆图载,村落设有东、西、南、北四道门,名称依次为“凝紫”“长庚”“专城”“锁钥”。文人墨客利用村落的山、水自然景观基因,书院、
 
在空间景观营造上,瓘山村体现了独特的景观集称文化。据瓘山熊氏族谱舆图载,村落设有东、西、南、北四道门,名称依次为“凝紫”“长庚”“专城”“锁钥”。文人墨客利用村落的山、水自然景观基因,书院、街巷人工景观基因及村民日常行为活动场景,来描述瓘山某时某地、某一范围独特的空间景观特色。

基于景观基因的瓘山村景观结构解析

于是,按照“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传统农业生产的时间顺序,村落形成了“龙溪精舍”“骥岭仙坛”“东巷晨烟”“姚坪牧唱”“高堨樵歌”“西坑晚照”“大演平湖”“新陂古道”8处标志性景观,被族谱集称为瓘山“八景”(图4)。早晨水雾朦朦、炊烟袅袅,正是观龙溪精舍、骥岭仙坛、东巷晨烟的好时候;午后劳动时间可听姚坪牧唱、高堨樵歌;傍晚迎着西坑晚照返回家中,酒足饭饱后还可到大演平湖、新陂古道漫步。

在一天的不同时间里,村落具有不同的空间景观。每处景观皆配有七言诗句,如描写龙溪精舍景观环境的诗句为“溪上高斋远可怜,溪中龙隐抱珠眠。桂楣芝榜枫林外,野水闲云槛阁前。湘帙晓开青玉案,绿窗晴指锦囊绘。草堂欲比杨雄宅,问家时来载酒船。[5]136”文人们把山水画和山水诗的意境引入村落景观营造中,实现了村落与诗境、画境的统一。村落山水格局和“四门八景”共同构成了一幅田园牧歌式的村落山水画,营造了和谐优美的聚落环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四门八景”的景观环境逐渐消失。

龙溪精舍、骥岭仙坛、大演平湖分别伴随着龙溪书院的倒塌、骥岭山体的削减和古塘湖面的填平而消失,姚坪牧唱、高堨樵歌随着牧童放牛、樵夫砍柴等传统农业生产景观的消失而消失,仅东巷晨烟、西坑晚照、新陂古道3处空间景观还有迹可循。东巷晨烟、西坑晚照分别可依托夏官第古建筑群和下西坑组的双桂流芳牌坊重现,而根据村民访谈得知,新陂古道现为古村长庚门外东西向延伸的田埂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