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特点的城市高架桥灰色空间改造利用
刘长命1,樊英1,屈文平2,王鹏飞1(1商洛学院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陕西商洛7260002;2商洛广播电视大学,陕西商洛726000)
摘要:结合国内外高架桥附属空间景观案例分析,通过对商洛各县区高架桥附属空间利用现状的实地调研,以商州区丹江公园高架桥附属空间为例进行景观改造,总结适宜商洛高架桥附属空间景观提升的设计原则,即环境融入与协调、服务城市居民生活和注重人性化空间营造等原则,并从安全性、舒适性、生态性等方面阐述高架桥附属空间的艺术性与功能性,以及如何营造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个性化城市景观意境。
高架桥附属空间作为城市高架交通设施的副产品,包含高架桥体所覆盖空间及周边道路或建筑物的围合空间[1],已成为城市快速发展中解决交通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高架桥本身桥体巨大,城市原有的交往空间和绿地景观的整体性被破坏[2],在给居民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对周边生活的居民造成了很多困扰。景观设计师越来越意识到高架桥附属空间的景观在连接城市空间、服务城市居民生活上的重要意义和景观提升的价值,通过不断探究高架桥附属空间的景观设计,可以使其与城市景观密切结合,与城市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国外研究者较早提出了附属空间设计的不足和存在问题,并开展了高架桥附属空间的空间利用性质及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相关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未来城市高架桥空间向着融入城市空间肌理和融入市民日常生活的方向发展[3],并提供了诸多交通空间与城市商业相结合的实践案例,如早期的意大利佛罗伦萨著名的“维琪奥桥商桥”、日本的“中目黑高架”和“千代田区外神田”等[4]。
我国广州市率先开始了高架桥附属空间景观设计,现今北京、上海、重庆等各大城市均已开展了高架桥附属空间的景观设计。较著名的案例有广州东濠涌高架桥下景观改造、成都人南立交桥改造等,这些均有助于提升城市高架桥附属空间景观价值与功能利用。商洛地处陕西省东南部秦岭腹地,市内河流众多,特殊的区位和地理环境导致其高架桥附属空间呈现出与发达城市全然不同的形式[5]。即呈现滨河高架的类型,又作为滨河公园景观的一部分。如何将城市“失落空间”改造为提升周边居民生活品质的“积极空间”,使其融入城市,服务市民生活,重新具备城市空间的积极作用,显得极其重要。
1典型案例分析
1.1多伦多桥下公园
多伦多桥下公园位于多伦多市中心一段闲置的高速高架桥下,通过景观提升改造,已成为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桥下公园,为周边市民的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提供了有效空间,打通了周边社区与附近公园的联系,同时还为城市带来了健康与活力,并减少了高架桥下不安全事故的发生,极大地丰富当地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6]。

1.2澳门金莲花广场
澳门金莲花广场高架桥下,东面临近海港,西面紧邻金莲花广场,周边主要为文化体育用地、广场用地和商业用地,经常会聚集大量游客,通过将其改造为造型独特的公共卫生间,设置与周边地块相联系或与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市政设施,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的同时,实现了景观提升[7]。
1.3广东东濠涌高架桥附属空间


广州东濠涌是珠江的一条天然支流,在广州市越秀区境内,发源于白云山的甘溪和文溪,在江湾大酒店旁注入珠江[8]。东濠涌滨水带景观改造的特色是充分利用原有溪水这一优势,将整条河涌沿线基于自然、生态、开阔、便民4个方向规划,增加亲水活动区域、植物造景、小型绿化广场等,建设市民亲水性活动的公共空间[9],实现水边散步、休憩、观赏、戏水等景观功能营造。
2商洛高架桥附属空间的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2.1与周边环境孤立
商洛市内高架桥附属空间大多为水体+绿地模式,河道两旁的绿地规划为滨江公园,可基本满足城市居民多样化的活动需求[10],但由于体量过大,明显分割了公园景观的整体性,冰冷的水泥高架桥附属空间与滨江公园的风貌明显不协调。如商南沪霍线与滨河公园交汇处,本应成为连接城市公园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纽带,然而桥下空间仅放置几把供人休憩的椅子,粗糙的水泥桥身未经过任何处理,脏旧的下缘面行人触手可及,与滨河公园大面积绿地的宜人景色显得格格不入。

2.2使用管理混乱
高架桥附属空间就其自身特点来说,具有良好的空间发展潜力。高架桥桥顶面具有遮挡的功能特点,
桥下空间对各种自发利用行为有很强的吸引力,如设置售卖摊点、私自停车、堆放杂物、违规建立厂房等,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管理,这些自发行为导致了空间内混乱不堪。如丹凤县沪霍线与龙潭桥交汇处,流动商贩在高架桥下售卖床单类用品,在高架桥桥柱张贴广告宣传;商南县沪霍线与二道河街交叉处的桥下空间设置有租赁站,门口堆放有报废的汽车和杂物,高架桥下明显可见高出白墙的堆积物,既影响城市整体风貌,也让高架桥附属空间面貌愈发难堪。
2.3空间活力开发不足


商州区迎宾大道与丹江公园交汇处,高架桥附属空间作为了“临时工求职市场”,并设置了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等娱乐设施;商州区沪霍线与迎宾大道交汇处、丹凤县沪陕高速与丹竹路交汇处均被改造利用为停车场。这些方式操作简单,也利于管理,但也让高架下的空间变得凌乱和冰冷,毫无生机和活力。由于景观过于单一,活动和休憩设施较少,这些本应成为居民纳凉歇脚的好去处,现在却无人问津。
3丹江公园高架桥附属空间景观提升
3.1前期分析
3.1.1区位分析。设计区域位于商洛市南门迎宾大道与丹江公园交汇处,北临江滨南路,南为丹江河河道,整体横跨市区道路、丹江河以及丹江公园,面积40397.52m2,南面为居民区和商铺,西北方向有“商州苑”居民区,北面为滨河道路和沿街住宅小区。


3.1.2文化分析。四皓文化和商於古道被誉为秦岭商洛山中两张文化名片,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商洛人[11]。
3.1.3人群分析。该区域使用人群主要为附近居民,根据年龄特点,各种人群对空间的要求不尽相同,主要包括青少年活动空间、中年人交谈空间、情侣的私密空间、老人的休憩空间。
3.2方案构思
3.2.1设计改造理念。以桥为歌,诵千年历史;以景为墨,绘秀丽商州;立足城市景观建设,创造桥下活力空间。以绿色、文化和休闲为设计导向,未来的高架桥附属空间要发展成为商州区南门及丹江公园的一处活动的新天地。
3.2.2设计策略。①噪音处理策略:空间设置动态水景,部分桥柱桥身做了立体绿化处理,利用流水声音和绿色植物吸收缓冲桥上汽车产生的噪音;②桥体美化策略:结合商洛民俗文化,部分桥柱做彩绘处理;③空间连续策略:丹江架设吊桥,连接丹江南北两岸;道路上设置斑马线以及红绿灯,便于行人安全通过。

3.2.3设计原则。
①环境融入与协调原则:高架桥附属空间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其周边环境状况,以及人们的使用意愿。商洛高架桥附属空间大多横跨道路、河流及滨河公园,不同的横跨区域采取不同的设计手法,力求达到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②服务城市居民生活原则:注重人性化空间营造,设计大量可操作、可参与的活动设施,吸引居民停留,享受空间环境。从安全性、舒适性、生态性多方面体现高架桥附属空间的外在表现与实用功能,将人们对高架桥附属空间的功能需求与景观需求完美结合。


③意境营造原则:通过对城市历史文化、水文气象、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各因素分析,挖掘城市潜力,用建筑小品、植被造型、色彩等来体现地域文化个性和城市特色。
3.3总体方案设计
3.3.1总平面。改造设计以“蝶韵·重生”为主题,以蝴蝶为原型,交通绿岛为“蝶翅”,立交桥下空间为“蝶腹”。
“蝶韵”即蝴蝶的韵律,一方面与正北面“州城之窗”雕塑遥相呼应,高架桥绿岛重要节点处也设有腾飞的蝴蝶雕塑;另一方面是对立交桥附属绿岛空间设计的诠释,依托原有地形,以植物造景的手法,将其整体设计为展翅的蝴蝶造型。
“重生”则是指对立交桥下原有灰色空间的改造利用,根据场地的周边环境,采用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将其改造为集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市民活动空间。
3.3.2竖向设计。竖向地形塑造,首先遵循因地制宜、土方平衡原则,充分利用高架桥附属空间原有地形地貌。力求竖向空间的丰富性、场地的饱满度,以形成较好的景观层次。方案利用原有地形设置了几个相对高点并放置景观雕塑,增设亲水空间,增加观景性及游憩性,力求景观视觉的丰富变化。


3.3.3景观节点分析。①休闲健身区。针对高架桥附近各类居民,延续原有场地功能,保留原有的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并为广场舞预留空间,撤除劳务市场放置的长座椅,对桥身进行提升改造,明确场地内各活动区域的界线。改造包括桥柱彩绘美化、增设超市和饮品店、利用垂直绿化的矮墙和桥柱区分场地功能,达到有序规整的效果,满足来此健身居民的需求。
②劳务休憩区。主要适用人群为劳务工作者以及环卫工人,以规则式设计为主。设置有卫生间、环卫工人储物式、宣传栏、环形座椅、中心浅水池以及荷叶雕塑,环形座椅的双面设置增加就坐率,宣传栏主要用于招聘公示。


③休闲活动区。主要针对人群为青少年与幼儿,高架桥下桥柱美化分为两部分,桥下无阳光照射的桥柱采用墙绘美化方式,以展现商洛文化;边缘少量阳光照射的桥柱底部栽植藤本如五叶地锦、凌霄等做立体绿化。以水流的曲线形式将场地东西方向分为三部分:儿童活动区、摊位售卖区以及青少年滑板专用场地。6个售卖摊位设计为圆形,便于商贩兼顾四周,达到最好的售卖效果。
3.3.4植物分析。为了稳定种群,丰富植物多样性,以雪松、广玉兰、女贞等乡土树种为基调,辅之少量外来树种。在植物种类选择上保证一定的数量和丰富度,做到乔灌草各层次搭配种植,有利于构建更稳定的生态系统[12]。


适地适树,合理选择基调树种的规格,基调乔木胸径规格不应大于16cm,选用病虫害少、易于管理的植物品种,以降低养护费用。乡土植物对本地的自然气候适应强,抗病虫害能力强,能极大地降低日常管护成本[13]。
充分利用季相景观,发挥植物空间的生态功能性作用,结合场地使用者的需要,发挥绿化种植的最大收益。利用植物不同物候期的不同观赏效果,营造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荫暗香、秋季霜叶似火、冬季翠绿常延的景观效果[14-16]。


4结语
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不断发展,城市高架桥附属空间已成为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对现有城市规划布局、环境景观营造以及城市居民生活均产生较大影响。商洛境内高架桥附属空间既是呈现滨河高架类型,又是滨河公园景观的一部分。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借鉴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提出商洛高架桥附属空间景观提升,应遵循与周边环境协调、以人为本设计、营造城市意境等原则,将城市高架桥附属“灰色空间”改造为提升周边居民生活品质的“积极空间”,对修复城市生态环境,缝合城市空间裂缝及提高城市形象均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