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江南私家园林中传统山水营造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目的】当代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正在持续繁荣发展之中,因它对营造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最为紧密地结合着生活现实而具有认知价值,需要探究其兴造状况、面貌特点、方法取向等方面的问题,改变相关学术研究还较为缺乏的局面。
【方法】结合文献、考察、访谈等多方面资料,从理论、现状、营造3个层面对当代江南私家园林中传统山水营造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初步探讨。
【结果】基本理论层面,私家园林的概念范围应包含更大量的民间自发造园,形态以相对小型的庭园为多,核心特征是以叠山理石为显著标志的山水营造;兴造现状层面,当代江南私家园林自改革开放以后复苏,近年趋向全面兴盛,山水营造也是其中显著特征;具体营造层面,既有对叠山理石传统的丰富传承,也有新思路的引入而使传统得到创新发展。
【结论】对当代江南私家园林中传统山水营造的传承与发展的认识,不仅可加深对现实的理解,也可为更大范围的当代风景园林实践提供极具活力的源泉。
1引论
2023年4月,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镇的影园(图1)面临拆除的事件,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牵动人心,经多方努力,最终政府改变决策,做出保留并利用的决定[1]。通过这一事件,人们蓦然发现,不同于很多人以为的私家园林在新中国成立后土壤不在、久已消失的认知,这座私家小园竟然始建于1972年;江南民间造园的生命力如此顽强,即便在被普遍认为私家园林已无处容身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仍有兴建,尽管其营造简陋。而再将目光移至今日,这种民间的造园已从曾经低谷的微弱存续发展成高度的兴盛;从一些发表文章中已可看到,自20世纪末以来,在园林文化历来积淀深厚的江南地区①(典型如苏州[2]、扬州[3]、常州[4]等地),私家造园正欣欣向荣。
园林营造(简称造园)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在注重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民间自发造园值得关注,但与繁荣现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术界目前对此还较少探讨;不仅是低谷期的造园未被注意,自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复苏及兴盛的造园也少有察觉,曾经还一度产生了质疑传统园林生命力的声音②。
在当代人居环境建设中,传统风格的园林景观营造正愈发显现积极的作用,在如住宅区(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导)、公园(含各类博览园)、公共建筑(以酒店为典型)等各种不同尺度、不同性质的人居环境中得到广泛运用,而学界的注意力多放在对传统造园的“现代转译”[5],如风景园林营造中的“新中式园林”[6-7],或是建筑设计中“传统园林的现代转化”[8],少有研究将直接以传统营造为取向的民间私家园林纳入学术视野,即便已有的少量关注,也主要是一些显著案例(如静思园等)[9],很少涉及广大自发的小庭园营造层面,更未有系统性讨论。
事实上,自发的私家造园最能反映人们切实的生活需求,其中蕴含着应对现实环境的营造智慧,也呈现出极具内在生命力的承续选择和发展新意,因而有着高度的认知价值,即当代江南私家园林的兴造状况、面貌特点方法取向等可成为一个重要认识课题。
事实上,自发的私家造园最能反映人们切实的生活需求,其中蕴含着应对现实环境的营造智慧,也呈现出极具内在生命力的承续选择和发展新意,因而有着高度的认知价值,即当代江南私家园林的兴造状况、面貌特点方法取向等可成为一个重要认识课题。
对此,笔者拟从以下3个层面分别探讨其中的关键问题。首先,在基本理论层面,针对当代私家园林显著存在而又被学界忽视的现实,在私家园林的常见概念认识中存在怎样的问题而导致了认识盲区?又应当如何理解私家园林的形态与特征?其次,在兴造现状层面,作为历史上园林文化最发达的江南地区,当代私家园林的发展情况如何?传统园林特色如何呈现?最后,在具体营造层面,山水营造作为传统园林的核心内容,在当代江南私家造园中呈现出怎样的延续和创新?针以上问题,笔者将结合文献、考察、访谈等多方面材料进行探讨,希望使当代江南私家园林中传统山水营造的传承与发展得到初步的有效理解。
2理论:私家园林概念范围及形态特征
学术界对当代私家园林的忽视多源于对概念的理解偏颇,因此笔者先从理论层面厘清私家园林的基本概念范围,进而探讨私家园林的常见形态与特点。
2.1概念范围与民间造园
在常见的认知中,私家园林专属于皇家之外的社会上层人士,如“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10],又如“私家园林是王公贵族、官僚地主、商人、文人等私人所有的园林……体现了文人雅士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11],后者更强调文人士大夫对造园的引领作用。不可否认,中国历史上的早期私家园林基本属于上层贵族与官僚,六朝之后长期以士大夫阶层为引领,这一阶层所创作的园林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12]。
然而,如果将私家园林局限于士大夫等社会上层,甚至等同于“士大夫园林”,会导致如下误区:其一是对园林价值的否定,如“有些学者对中国传统园林采取彻底否定甚至‘痛恨’的态度,认为那是‘士大夫园林’,是帝王士大夫享用的虚假景观”[13];其二是对现实造园的否定,认为当代中国已不再有“士大夫”这一阶层,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私家园林”自然也就失去了生存土壤而消失③。
然而,如果将私家园林局限于士大夫等社会上层,甚至等同于“士大夫园林”,会导致如下误区:其一是对园林价值的否定,如“有些学者对中国传统园林采取彻底否定甚至‘痛恨’的态度,认为那是‘士大夫园林’,是帝王士大夫享用的虚假景观”[13];其二是对现实造园的否定,认为当代中国已不再有“士大夫”这一阶层,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私家园林”自然也就失去了生存土壤而消失③。
但事实上,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至明清时期,私家造园已经普及且进入到一般民众生活之中,对此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阐述,但尚未得到广泛重视。如潘谷西通过历史文献的梳理而提出明代造园的“普及化”,认为“园林已不再为社会上层人物所专有,一般士庶也开始造园”[14],可见至少从明代开始,园林营造已逐渐在庶民阶层中流行。曹汛进而指出:“应当说,我国造园艺术最后成熟是以私家园林最后成熟作为标志的,其渗透到全民族文化中,被千千万万人创造,可谓全民的艺术”[15],这精当地描述了明清以来造园在全社会中的普及情况。
正因这样的历史发展现实,陈从周主编的《中国园林鉴赏辞典》一书的“私家园林概述”条目中总结道:“私家园林是指私人拥有的花园,它主要是为家庭和个人服务的……人皆有爱美之心,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园林是一种自发的大众性的艺术。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市井平民,都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进行造园活动”,因而不仅有贵族、商贾、文人造园,“还有一般百姓在宅旁屋后空地上栽花点石而营建的小庭园”[16]。
正因这样的历史发展现实,陈从周主编的《中国园林鉴赏辞典》一书的“私家园林概述”条目中总结道:“私家园林是指私人拥有的花园,它主要是为家庭和个人服务的……人皆有爱美之心,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园林是一种自发的大众性的艺术。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市井平民,都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进行造园活动”,因而不仅有贵族、商贾、文人造园,“还有一般百姓在宅旁屋后空地上栽花点石而营建的小庭园”[16]。
当代常见的对私家园林概念范围认知过狭的另一个体现,是许多园林史讨论中过于强调重要园林案例而忽略更广大的民间造园现象,比如常有研究统计苏州地区在某历史时期(尤其是明清)的园林具体数量④,似乎认为这就是当时真正的造园总量,但正如魏嘉瓒指出,在历史记录之外,
“那些遍布大街小巷,凿一池,架一山,筑一、二亭的庭园,则不可胜计”[17]308。可以看到,能被纳入历史记录和当代学界研究的基本上是被精选出来的“名园”,而与普通民众造园相比,
在数量上仅可谓冰山一角;今日所留存保护的,也只是少数的名园案例,历史上民间大量存在的、更可作为园林文化深层底色的普通造园,则往往不被重视而湮灭。因此,需要将对私家园林的认识视野扩大到已具有深厚且强烈的传统、难以计数的民间造园层面。
2.2庭园形态与山水特征
当把视野从典型的文人造园拓至更为普遍的民间造园时,同时需要调整的认识是:私家园林中存量最大者是相对小型的“庭园”⑤。魏嘉瓒区分了造园中的“宅园”与“庭园”,前者较大、后者较小[17]319,限于财力等条件,最大量存在的普通民间造园正是相对较小型的庭园。张家骥详细讨论了“庭园”的概念(包括与日本该词用法的比较),认为这种存在于庭院中的造园可分为“园林中的庭园”和“住宅中的庭园”两类[18],本研究中主要取后者。
潘谷西将庭园的理景称为“庭景”,认为“它和人们的日常起居生活结合紧密,因此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人们追求自然意趣的良好形式,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19]。陈植也指出:“各国造园,莫不采取以庭园为起点。”[20]因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联,庭园营造有着内在的深层活力,这在当代民间私家造园中也最为常见。
潘谷西将庭园的理景称为“庭景”,认为“它和人们的日常起居生活结合紧密,因此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人们追求自然意趣的良好形式,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19]。陈植也指出:“各国造园,莫不采取以庭园为起点。”[20]因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联,庭园营造有着内在的深层活力,这在当代民间私家造园中也最为常见。
除了认知民间传统造园在历史上的普遍性与存在形态,还应关注其内在的营造审美及形式特征。由于清末以来西洋风渐兴,一些造园也呈现出外来形式,那么究竟具有怎样特征的民间造园才能被明确归入“传统造园”范畴呢?笔者认为首先应是以叠山理石为显著标志的山水营造。
山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代表着国人对自然境界的核心追求;山水文化体现于“中国特有的山水审美观以及它的外化成果——山水诗、山水散文、山水画、山水园林四种艺术”[21],这些山水艺术都承载着深层的哲思。哲学家李泽厚在谈及山水画时指出:“它表达似乎只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但这和谐却不只是乡居生活的亲密写实,而更是一种传达本体存在的人生的境界和形上的韵味。”[22]
赵汀阳深入剖析了山水的形而上学内涵,认为“山水是大地中的超越之地”,是“形而上之道的显形……与天地同理同体……以山水之‘象’传达了历史之道”[23]。山水这种突出的文化深刻性,也正体现于中国园林之中,童明认为园林山水有着类似宗教的特点:“园林在古时是具有神圣性的,崇尚山水更是中国的一种宗教形式。因此,掇山营园不只是陶冶性格,更寄托了崇高的目的。”[24]在文人造园的引领下,山水内涵渗透于民间造园,并成为传统园林的深层底蕴。
赵汀阳深入剖析了山水的形而上学内涵,认为“山水是大地中的超越之地”,是“形而上之道的显形……与天地同理同体……以山水之‘象’传达了历史之道”[23]。山水这种突出的文化深刻性,也正体现于中国园林之中,童明认为园林山水有着类似宗教的特点:“园林在古时是具有神圣性的,崇尚山水更是中国的一种宗教形式。因此,掇山营园不只是陶冶性格,更寄托了崇高的目的。”[24]在文人造园的引领下,山水内涵渗透于民间造园,并成为传统园林的深层底蕴。
综上,山水代表着中国园林根本的自然追求、承载着文化深层的精神内涵,成为传统造园的核心特征。而对于其他造园要素而言,如植物可从属于山水(《林泉高致》称山“以草木为毛发”[25]),建筑在园林中主要有着“作为观景场所的意义”而非作为显著的审美对象[26],且建筑营造特征易随地域和时代而变,这些都并非传统造园稳定的核心特
征。因而园林中的山水营造,尤其是叠山理石,可作为传统造园的标志性内容,正如孟兆祯所言:“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园著称,这就决定了假山成为中国园林主要组成部分的地位。”[27]彭一刚也认为:“园不分大小、南北,几乎是凡有园,必有山石”[28],因而常有“无园不山”之说;也正如当前在各历史园林遗存中所见,典型的江南园林中一般都有鲜明的假山以及与之紧密联系的水景。除了典型的假山营造,园林山水还有一种象征性的营造方式——峰石,即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所谓的“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29];受限于用地与财力,潘谷西也指出“以石代山,这是江南各地庭院理景最常用的办法”[19]10。因此在庭园中叠造假山乃至简单理石,可被认为是当代民间传统造园延续的最显著标志。
3现状:兴造态势与山水特色
当理解了私家园林的涵盖范围,以及作为其大量存在形态的庭园概念和作为其最显著特征的叠山理石营造特征后,再去观察当代江南造园的现实,就会发现——私家的传统造园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增多,至今已成蓬勃发展之势,而以叠山理石为标志的山水营造依然是它营建的核心内容。
3.1兴造态势
苏州的影园案例表明,在江南民间的造园传统不绝如缕,影园中即包含立峰叠石的简单山水营造(图2)。这种顽强存在的传统造园现象也可见于扬州地区,“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有人开始修建私家庭园,最早的是跃进桥东南角,住在古运河边的陈武,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就在河边开垦荒地,栽花种草弄盆景,叠山造亭建园林”[30],可见即使在传统文化发展的低谷期,私家造园也未曾断绝。
传统造园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恢复(如1980年前后江南各地纷纷成立古典园林建设公司可作为标志之一⑥),多为公园、企事业单位造园等项目;至于私家造园,具体起始尚不清晰,但叠山理石作为传统造园的显著特征,其中相对复杂的叠山需要专业的匠师,那么关注叠山匠师的经历,可以作为这一时期私家庭园营造的重要认识来源。方惠是目前所知最早参与江南私家庭园叠山的专门匠师之一,据访谈可知,他最早参与的私家叠山造园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无锡一带⑦,当时苏南地区随着乡镇企业经济的发展,一些厂区中有了叠造假山的园林化环境,这也使叠山景观逐渐进入乡镇上一些富裕人家的住宅庭院中。
因而方惠除了为乡镇企业等单位叠山造园外,也零星产出了私家庭院假山堆叠作品,私家庭院的叠山规模虽然比企业单位小得多,却也可作为改革开放以后私家庭园的山水营造起点。其中一些案例及经验也被纳入他的《叠石造山》一书中[31],该书写成于1991年、出版于994年,也是历史上第一本正式出版的造园叠山专著。
在20世纪90年代,江南私家造园出现显著案例。就苏州地区而言,有学者认为苏州“新私家造园”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2]12;相关著录提出苏州第一座较有影响力的私家园林是位于吴江的静思园(于1993年动工,“历十年之功”而成[9]6);还有约建于1996年、位于东山的悦湖园(是“三栋别墅连在一起的庭院”[2]14)等。就扬州地区而言,鞠培泉发表于2016年的文章中考察了多座私家园林,提及“与园林主人的访谈中,‘二十年前’是他们常常提到的一个时间节点”[3];而根据扬州市庭院艺术研究会原会长徐鹏志回忆,1994年前后是一个显著的转折点,扬州私家庭园开始渐入发展期,至世纪之交约有七八家⑧。
进入21世纪后,江南私家造园进入一个相对快速的发展期。苏州近年逐次公布了4批《苏州园林名录》(简称《名录》),共收录108座园林,其中有20座私家园林[32];根据对《名录》中两座私家园林(嘉树园、维摩精舍)主人王惠康的访谈,他了解这些私家园林大多建于2000年后⑨,这也与当代研究者对《名录》中私家园林的整理一致[33]。近些年更是勃发期,据苏州造园师盛明统计,仅在太湖边的东山一带兴造的当代传统庭园就已有100多座⑩。
在扬州老城区,徐鹏志认为2008年前出现过一个小高潮,而2010年后私家造园态势更为迅猛:“2010年以后,由于政府出台了老城区民居改造保护政策,许多庭园爱好者又开始动作……势头很快,至2017年底城区已建成……100多家小庭园,周边地域也建成了上百家私家园林,还有许多正在建造或规划中,造园势头方兴未艾。”[30]根据他的最新统计,“至2022年底,扬州城区已建成私家小园林约180家,各县市区约建成200家,共计380家左右”。扬州的私家庭园热也获得了荣誉性成果——“扬州东关街园宅保护与传承复兴项目”获2023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奖”,项目涉及6座园宅,其中3座(祥庐、叠秀山房、左琴右书)为当代新建的私家园林[34]。
在扬州老城区,徐鹏志认为2008年前出现过一个小高潮,而2010年后私家造园态势更为迅猛:“2010年以后,由于政府出台了老城区民居改造保护政策,许多庭园爱好者又开始动作……势头很快,至2017年底城区已建成……100多家小庭园,周边地域也建成了上百家私家园林,还有许多正在建造或规划中,造园势头方兴未艾。”[30]根据他的最新统计,“至2022年底,扬州城区已建成私家小园林约180家,各县市区约建成200家,共计380家左右”。扬州的私家庭园热也获得了荣誉性成果——“扬州东关街园宅保护与传承复兴项目”获2023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奖”,项目涉及6座园宅,其中3座(祥庐、叠秀山房、左琴右书)为当代新建的私家园林[34]。
扬州和苏州是当代私家造园相对繁盛的地区,但以上阐述的内容还远未概括出当代江南地区私家造园发展的全貌。据中国目前最大造园交流平台“花园集”(总部在苏州)创始人郑既枫掌握的信息,目前江南各地的庭园营造都呈上升趋势,虽然兴盛程度并非均衡,但也无明显相对落后地区?。根据笔者踏勘访查,江南各地无论是老城旧街区、城郊别墅区?乃至乡镇与村野,私家庭园都很常见。可以看到,江南地区的私家造园正越发成为“全民的艺术”“自发的大众性艺术”而接续着历史传统。
3.2山水特色
虽然近年来江南各地的私家造园态势趋好,但在造园规模、景观复杂程度、风格形式、建造水准等方面参差不齐,以下笔者仅简要分析这些方面,重点探讨传统山水的承续。
就规模而言,总体上大园林少、小庭园多。典型的大园如静思园,地处郊野,用地相对充裕,“占地76亩(约5hm2),面积和拙政园相伯仲”,号称“江南最大的私家园林”[9]6,园内景观丰富,“亭台楼阁、山水花木,园林的全部要素一应俱全……洋溢着浓郁的苏州古典园林的意蕴”[9]6。这样的大园也仅是少数,相对较多的是在别墅或村镇住宅中利用上百平方米的院落营造出的园林空间,山、水、树、屋几类要素相对完整,一般也有园名,如苏州老城内的南石皮记等[35];而数量最多的则是存在于普通住宅的数十平方米的小庭院,理景相对简单,主人视之为“园”甚至命名。因此,中、小型庭园的景观内容布置更为灵活,与主人的生活联系更为密切,成为当代私家造园的创新源泉。
就风格形式而言,如前所述,以山水营造来衡量,可以分辨出明确的传统造园特征:大、中型传统造园中可以有典型的叠山理水;小型庭园中则体现为相对简单的假山,甚至用简单的峰石欣赏和土坡埋石就可以象征性地表达出山的意涵。而由于住宅庭园营造的普遍和多样,20世纪末以来也明显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如住宅设计中的“欧陆风”等),当代蓬勃旺盛的庭园营造也并非全都是典型传统造园风格,如以植物为主、无明显具体文化特征的“花园”,也有相对明确的“西式”或“日式”风格,以及以形式简洁为特点的“现代式”庭园,虽然这些并非典型传统风格的造园近年来越来越多地涌现,但其中大多仍会有理石现象,尽管形态各异,有的甚至只是简单布置(图3)。由于理石蕴含着深层的山水意向,传统造园要素其实依然渗透于各种形式风格的庭园之中;同时也正由于理石的结合,外来形式庭园也更易被国人接受。
上述造园中较为普遍的山水意向,可归结为传统文化的深层延续。如前文中对历史现象的探讨,在历史上的民间宗教信仰基本退场之后,山水作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正可以成为一种能够安顿身心的、深层次的当代传统精神信仰,一旦有条件就要去追求、去营造,从而使传统山水文化在日常生活的庭园中延续。传统造园虽然有盛衰起伏,但其中作为核心内涵的山水文化从未消失,一旦经济、政策等“土壤”条件恢复,即会有自然“生长”的生命力。
如静思园主陈金根所述,他儿时即被苏州园林所浸染,一直有造园的梦想,后来终于圆梦[9]6。这种“造园美梦”在一些江南人那里如此强烈,甚至到了外地仍要寻找机会实现,如徐州溪山庭主人陈飞自述,他作为苏州人,正是在江南深厚山水庭园文化底蕴的熏染下产生了对山水造园的内在深刻认同,使他积极投入溪山庭的山水营造,甚至认同建筑师董豫赣“做了92次‘变身’”的反复修改、精益求精,投入极大经济与时间成本也在所不惜[24]。
当代山水造园的活力,除了深层的精神性动力,还在于山水景观的现实适应能力。作为自然的呈现,园中山水可承载、包容不同风格形式的要素,如建筑物并非要求传统式样:虽然传统建筑的形态、要素及相关空间手法确实有增添传统韵味等优点,但并非不可或缺;即便是西式形态的住宅,也能够追求山水境界、延续传统造园精神?。至于形式简单的理石更可适配各类造园风格。也正是由于超越时代与地域风格的灵活性,以理石叠山为特点的传统山水造景在当代江南私家造园中被普遍采用。
综上,对于当下常被讨论的“中国的园林传统能否复活”问题[24],问法需要重新考虑,传统从未逝去,而早就在江南民间恢复活力。在社会经济与文化条件逐渐恢复,甚至达到前所未有高度之时,当代的造园活动自然也就兴盛。当下真正应该探讨的问题是:新时代条件下的江南民间造园有着怎样的传承与发展?如何使造园传统产生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而探讨的核心正是以假山营造为显著特征的山水造景。
4营造:山水创作的传承与发展
山水营造作为传统园林核心特征,也在当代江南私家造园中涌现出一些较为优秀的案例,其思路与方法值得学界关注。与公共园林通常追求的大体量叠山理水不同,私家庭园赏玩空间有限,更重视细腻的艺术效果,因而更关注传统叠石技艺的呈现。优秀的当代造园作品既要延续传统的核心山水内涵,又要适应现实生活条件,有的庭园注重传统方法自身的内在适应性,有的强调其他领域引入的新思路。笔者考察了几个近年完成的山水造园案例,从传承延续和发展创新两个视角,辨析传统叠山理石技艺在当代的多样性条件下,如何相对完整地得到传承并保持内在活力,以及如何在新条件下产生变革,在方法与形式的创新中呈现出生命力。
4.1传承延续
当代江南地区的私家造园大多还是延续传统的叠山理石方式,而历史上的营造方式多样,当代对传统叠山理石的承续也因具体条件与匠师取向而有别。以下笔者选取3个水准较高的造园叠山案例,探讨不同匠师在具体条件差异下的不同应对,并展示他们各自的传统叠山方法特色。
1)苏州昆山的璞园(图4),2019年初步建成,位于别墅一侧,占地约100m2,是当代庭园用地的典例。该园为典型的山水营造庭园,叠山匠师为具有数十年经验、著有《叠石造山的理论与技法》[36]的方惠,整体叠山造园的目标效果是“园在山中”,方法主要是“以少胜多”[37]。面对相对狭长而不规则的用地形态,匠师合理选择主体“山势”来向而布局山体,形成山中沉浸之境及山势脉络
之感,并通过水景连贯以山洞为核心的主山近景、高峰突兀的中景、隔水观山的远景,总体上也形成了假山的生长势、环抱势和延伸势,并在选石与用石、拼叠与造型、层次与呼应等技法方面展现出纯熟的技艺,从而形成出色的景境品质[37]。璞园呈现出了丰富的山水境界,对于类似规模的山水庭园营造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2)泰州靖江的介园(图5),2020年建成,为乡村宅园,用地较为宽裕,由多个庭院组成,笔者只探讨主体山水庭园部分,此院落占地约两三百平方米。叠山匠师为苏州的孙俭争,具有多年丰富造园实践经验,并著有《古建筑假山》[38]一书。虽然庭园用地相对宽松,但由于园外有自然水景可借,因而园内未营造大片水面,不作常见的山居一侧、水面居中、隔水望山的格局,而是选择厅廊建筑在三边围合、假山大体居中呈水平铺展的布局,几乎将山林空间延展至全园。山体形态不追求巨峰树立、高崖大瀑、幽深洞穴等大山对望效果,而是采用多个石组形成有大小主次而丛簇起伏的山峦,山间的溪流与树木也划分出景观层次,从北侧主厅望去,呈现出层叠的画意山景。
山中有稍起伏的山径供人游赏,亦有多株松树等乔木错落布置,成为局部的荫蔽场所,从而形成山中意趣,正如张南垣所谓“有林泉之美、无登顿之劳”[39]。园中山体居中的布局方式有一定难度,以往此方式下的许多山景常如大盆景般孤立,表达出的意境效果有限,但此处营造却能避免“山在园中”的孤立感,无论是外部观赏还是内部游观,都能感受绵延层叠的山林氛围。介园成为面积相对宽松的庭园中能获得山林境界的佳例。
山中有稍起伏的山径供人游赏,亦有多株松树等乔木错落布置,成为局部的荫蔽场所,从而形成山中意趣,正如张南垣所谓“有林泉之美、无登顿之劳”[39]。园中山体居中的布局方式有一定难度,以往此方式下的许多山景常如大盆景般孤立,表达出的意境效果有限,但此处营造却能避免“山在园中”的孤立感,无论是外部观赏还是内部游观,都能感受绵延层叠的山林氛围。介园成为面积相对宽松的庭园中能获得山林境界的佳例。
3)金华义乌某宅园(图6),2022年建成,位于别墅院内,院落面积仅几十平方米,是常见的小型住宅庭园案例。叠山匠师为苏州的黄华君,善于山水绘画,叠山前都会手绘图稿(图7)以呈现丘壑画意,这在小型叠山中尤其能展现他细腻的画意特色。庭园主景为靠墙的叠石,山体秀巧,配以跌瀑、池水与植物,呈现为山水葱郁的景致,适用于相对狭小的普通庭院空间情形;叠石配置也正符合陈从周先生所说的“江南园林叠山,每以粉墙衬托,盖觉山石紧凑峥嵘,此粉墙画本也。若墙不存,则如一丘乱石,故今日以大园叠山,未见佳构者正在此”[40]。
小型庭园的山水营造,不易展现具有恢宏气势的山态或层叠丰富的绵延山景,叠山匠师立意于画意显著的秀巧山体营造,结合传统假山风格,着重展现玲珑湖石形态,以娴熟的叠造技法堆叠出如“云头皴”一般的山石之态,更符合江南小院中的山水小景特色,这也印证了小庭园中营造小型山水的可行性。
小型庭园的山水营造,不易展现具有恢宏气势的山态或层叠丰富的绵延山景,叠山匠师立意于画意显著的秀巧山体营造,结合传统假山风格,着重展现玲珑湖石形态,以娴熟的叠造技法堆叠出如“云头皴”一般的山石之态,更符合江南小院中的山水小景特色,这也印证了小庭园中营造小型山水的可行性。
以上案例表明,这几位叠山匠师都出色地继承了传统叠石技艺,却不简单照搬旧有园林中叠山理石的形态或墨守既定的风格套路,而是根据实地条件进行调整创作,使各园都能产生独具特色的山水营造效果,这种有效应变也正体现了传统叠石技艺的神髓。
4.2发展创新
上述的私家庭园山水作品虽然方法、面貌独到,但总体上还是属于传统叠山理石营造逻辑的延续;还另有一些当代江南私家造园案例中出现了既延续传统叠山技法又迥异于以往思路与效果的创新性营造,从中也可看到新时代条件下山水营造的发展可能,以下笔者列举2个既包含传统叠石技艺又有鲜明创新特点的当代造园实践案例。
1)嘉兴海宁的某宅园(图8),2022年建成,附属于别墅,占地上百平方米。庭园主体上借鉴了日式杂木庭院的风格,在创造微地形、营造曲折溪流的同时,用大量枝干细、分支多的落叶树形成山林氛围;与此同时,匠师黄华君结合中国传统园林假山及驳岸的营造,采用类似堆叠黄石的技法,所用石种为黑山石,主要营造出瀑布、溪流、水池等水景。这里以传统叠石方法营造水景、形成林泉特色的山林氛围,创新性地跳出常见的风格框架,打破中式或日式风格庭园的标签,只呈现出一种具有强烈东方情趣的自然审美。在如今文化自信、开放吸纳的时代背景下,将传统山水营造技法与其他园林文化中的自然营造内容结合,对已有风格形式重新组合,也是当代造园实践中一条具有活力的发展途径。
2)苏州的“月出天山”小园(图9),是位于苏州老城区的小庭院,占地仅12m2。在如此狭小的庭院尺度中,一般造园方式很难有所作为,更不用说叠石为山,但建筑师钱晓冬认为这里需要一套新的营造策略,以创造性的巧思在院中叠山造园,“营造出量度无数的自然想象及生活意趣”[41]155;他将叠石与建筑结合,充分利用建筑物的架空空间,关注叠石的造型效果、堆叠技巧与皴法,并重点强调置身山中的感受,既形成“尺度模糊带来的空间扩张”效果,同时也满足人在其中的“身体期待”[41]152。由此可见,随着越来越多建筑师的深入参与庭园空间营造,新的空间体验思路被引入,当代江南私家山水庭园必定会迸发出更多的新意,呈现出更强的发展活力,中国园林文化将继续得到创新性发展。
此外,在一些追求简约的现代风格庭园中,还有现代形式的壁山、平整的条石假山、雕塑形式的假山等新的叠石技艺探索[42],主要是设计中的创意,并不需要多少叠山技法,营造难度相对较小,在此不作详述。通过种种江南私家庭园中新颖的山水营造案例辨析可知,如同晚明时期私家造园的鼎盛而催生出大量创新作品而影响后世一般[43],当代蓬勃兴盛的私家造园也正孕育着大量的创新可能。
5结语
中国的园林文化在明清时期已经深入至民间的普遍私家造园,显著体现在小型庭园的山水营造中。传统造园实践虽有兴衰起伏,却一直绵延至当代,并正在江南地区的私家庭园中得到大量自发的营造,江南民间的造园热忱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重新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山水营造作为私家园林的显著特征,既有继承又有新的发展,体现着优秀传统的内在活力与广阔前景。
不同于学界已有大量讨论的古典造园,民间私家造园量大面广且缺乏系统研究;认知与讨论当代江南私家园林中传统山水营造的继承与发展,不仅可以深入理解现实中的山水造园状况,也可为更大范围的当代造园乃至风景园林实践提供极具活力的源泉。笔者仅初步探讨了私家园林中传统山水营造的继承与发展,而其他相关内容,如造园中山水之外的要素,促进当代造园发展的各类条件,更细致的案例分析、观念思想、营造方法及效果评价等,都还有待继续探讨和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