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诗词解析的成都公园城市花木场景营建 - PenJing8|盆景吧
基于诗词解析的成都公园城市花木场景营建
2023-12-20 21:25:24  浏览:0
基于诗词解析的成都公园城市花木场景营建
 
摘要:【目的】成都自古就是一座富有诗情画意的花木之城,在“自古诗人例到蜀”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大量描写成都花木景观的诗词文本,挖掘花木诗词中的植物资源,提炼花木景观意境,对彰显成都花木诗词文化底蕴,营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借助文本挖掘分析软件RostCM6,采用量化研究方法,对326首描写成都花木景观的诗词文本进行词频分析,挖掘成都历史经典花木种类,并通过语义网络分析对花木诗词中的植物景观意境进行解析。
 
【结果】成都花木诗词文本呈现出8个类簇,可归纳为梅林花海、海棠满园、牡丹花州、锦城芙蓉、蜀柳笼堤、绿竹绕宅、桃英逐水、翠柏掩寺8类植物景观意境。在此基础上提出花木诗词景观的场景表达路径:1)加强特色花木品种应用,延续花重锦城诗意画卷;2)探索花木诗词形意表达,增强公园城市诗意氛围。
 
【结论】提供了“花木诗词文本分析景观意向提炼场景表达”的完整研究思路,为公园城市植物景观场景营建提供了指引。
 
2022年6月,在四川视察时指出,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中提到,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保护、创新性发展,营造诗意栖居气息,建设彰显天府文化和蜀风雅韵的世界文化名城m。成都地处“天府之国”川西平原腹地,气候湿润、河川纵横冈,自古就享有花木之城的美誉。
 
城内树木葱笼、名木众多、四季鲜花繁盛问,为历代诗词大家入蜀游历、描绘花木盛景奠定了诗意基础。“草树云川如锦绣”“花重锦官城”等众多镌刻成都大美天成历史印记的名篇名句,成为天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成都全面推进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在全域生态保护修复、全域公园体系构建[["}公园社区建设阎、公园城市乡村表达[[6]、公园城市街区场景营建阴等方面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实现了高品质绿地空间均衡布局,但尚未在特色植物景观营建方面进行系统性研究。
 
成都花木诗词文本具有时间跨度大、样本量大、意象突出等特点,是诗人跨越时空范围的整体意识体现,诗人依据对成都花木及景观空间的认知,将花木景观特征显像、凝固于诗词文本之中。通过分析诗词文本,对花木景观词条进行分类与转译,提炼诗词中蕴藏的花木景观意象,可以厘清诗词中的植物景观特征,作为诗意公园城市景观设计的参考依据。
 
本研究着眼历代成都花木诗词,借用RostCM6软件对诗词文本进行语义网络分析,构建可视化网络语义图谱,从核心词条表现的空间构成要素、景观氛围等特征性信息,解析成都花木诗词的景观体系,创新提出成都公园城市花木诗词特色场景表达路径,旨在促进传统花木的传承运用,再现“花重锦官城”景象。
 
1诗词文本挖掘的适用性及研究方法构建
 
1.1诗词文本挖掘的适用性
 
人杰地灵、繁荣安定的天府之国奠定了“自古诗人例到蜀”的历史基础,留下大量含有丰富信息的诗词文本,为成都历史城市格局、景观风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诗词文本是作者主观精神与客观物质交融的产物,以精炼丰富的文字记录城市发展的动态变化,又表达出丰富的环境要素、空间层次及诗人情感,蕴含极高的文学内涵与研究价值,同时具有数据处理与转化操作简单等优势。目前风景园林领域对于诗词文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诗意景观意象特征与格局的挖掘:李春玲等以成都平原为例,运用符号学理论,结合文本解析技术,分析了成都平原乡村景观语义及诗意意象图谱,构建了诗意乡村景观意象特征f}J,s林芷汀等对成都杜甫诗词进行社会网络与语义分析、字频分析,通过网络图和字频表还原成都历史景观,提炼出季节、气象、四望、色彩4个历史景观意象叹王长松等借助数字技术探索了古代南京城市景观的意象维度、景观意象层级和景观意象的网络结构yob;胡全熠等以宋代成都古城景观诗词为研究断面,通过文本的可视化分析还原了宋时成都古城景观体系[fl}l;刘滨谊等着眼唐至清代与桂林植物景观相关的山水诗词,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归纳了植物景观意境构成特点h}l。但现有文献中,对诗词文本的挖掘多停留于语义解析及意象特征提炼阶段,较少注重将诗词文本景观意象特征应用于当代景观空间营造,以花木文化为着手点的研究则更少。
 
1:2研究方法

基于诗词解析的成都公园城市花木场景营建
 
筛选描写成都不同历史时期花木景观的诗词文本,通过语义分析,提取出特定花木种类及相应环境要素的群化特征,对其进行特色凝练及空间落实,在此基础上为成都公园城市花木景观场景表达提供思路。本研究建立了基于花木诗词文本解析的成都公园城市花木景观场景营建路径(图1)。
 
2成都花木诗词文本挖掘及景观语义解析
 
2.1数据采集
 
本研究以“成都诗词”为关键词,通过百度搜索引擎、中国知网等收集相关诗词文本,并以《成都历代诗词》《成都竹枝词》2本著作作为补充,共计收集诗词文本约400。条,筛选出与成都花木关系最为紧密的诗词文本32G条,作为成都花木诗词景观语义解析的研究材料。
 
2.2文本预处理
 
2:2.1词条转译

基于诗词解析的成都公园城市花木场景营建
 
诗词中景观及其要素符号形式多样,同一种景观语义符号(标准词条)可以异化为多种能指(源词条),因此需要人工选取诗词中同一语义异化的源词条,将诗词中的多能指符号统一为一个所指[[13]。如将诗词中的“竹枝”“溪竹”“水竹”“翠竹”等多种源词条统一为标准词条“竹子”(表1)。同时,诗词中蕴含的空间点位、生长情祝、种植方式等隐性语义信息无法反映在源诗词中,需要借助诗词解析进一步挖掘。因此,本研究通过添加语义词条完善花木诗词信息,如“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院花溪”中实际描写的是西郊梅花成片种植的景象,因此添加“西郊”“芳香”“片植”等重要的语义词条。通过词条的标准化处理及重要语义词条补充2种转译方式,将筛选后的32G条诗词文本合并为一个tgt文件,命名为,’花木诗词.tYt"o
 
2.2.2分词处理
 
将整理后的“花木诗词.txt”文本导入RostCM6的分词词表文件中,由于此软件对部分地名、专有名词等无法正确识别,需自行在分词自定义词表中添加需要保留的分词,如杜甫草堂、青羊宫、文殊院、芙蓉城等。最终,利用软件中的分词功能得到“花木诗词~分词后.txt”文件。
 
2.3景观文本语义分析
 
2.3.1词频分析

基于诗词解析的成都公园城市花木场景营建
 
利用RostCMG软件对分词后文本进行词频分析,得出成都花木诗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GO个词条(表2)。数据显示,竹子、柳树、牡丹、梅花、海棠、桃花、芙蓉、柏树、松树等是出现频次较高的花木种类,锦江、杜甫草堂、洗花溪、万里桥、丹景山、碧鸡坊、武侯祠、青羊宫、摩诃池等是出现频次较高的历史名址。此外,词频中出现较多的还有花繁、芳香、红艳、妍丽、苍翠、盛丽、树茂、巍然、锦绣、青幽等评价性词汇,反映出古时成都花木盛况,文本中更是将成都彭州誉为“花州”,与洛阳齐名,反映了诗人对成都花木盛景的赞誉。
 
2,3.2语义网络分析及聚类分析

基于诗词解析的成都公园城市花木场景营建
 
将分词后文本导入RostCM6软件中进行语义网络分析,软件自动识别要素间的语义关联强度,建立二元关系,形成反映各景观元素相互关系的网络结构图(图2),依据词条所映射的语义信息和在网络结构图的相对位置关系,可进一步将成都花木诗词景观归纳为8个类簇。

基于诗词解析的成都公园城市花木场景营建

基于诗词解析的成都公园城市花木场景营建
 
输出语义网络的二值化共现矩阵,将其导入UcinetG中生成景观要素的中心分数,使用Excel作出8个类簇的雷达图(图3),从而判别景观类簇花木意象群化特征(表3)。
 
类簇一中核心词条要素为“梅花”“片植”“芳香”等。四川是梅花发源地之一,西汉杨雄在《蜀都赋》中写道“被以樱、梅,树以木兰”,可见在2000年前,成都已将梅作为园林树木用于城市绿化之中。唐宋时期,成都官府更是亲自种梅,唐杜甫诗云“东阁官梅动诗兴”,南宋李曾伯词云“官梅上、正春早”。成都城中梅花大多成片种植,宋代《独醒杂志》记载“在成都城南十五六里外,植梅极多”,陆游诗词中记载“锦城梅花海,十里香不断”“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皖花溪”,均展现了成都梅林延绵成片、冬月花开、香溢数里的景象,与词条中“片植”的词条要素一致,因此该类簇可定义为“梅林花海”。
 
类簇二中核心词条要素为“海棠”“园林”“盛丽”,’花繁”等。古时成都又称“海棠香国”,从“蜀地名花擅古今,一枝气可压千林”“成都海棠十万株,繁华盛丽天下无”“垂丝贴梗一城芳,春海棠又秋海棠”等诗词中可见成都栽培海棠历史之悠久、种类繁多,盛极一时,贴梗海棠、垂丝海棠、西府海棠、木瓜海棠等均是蜀中海棠名品,是成都园林中的主要观赏花木。诗中记载“西来始见海棠盛,成都第一推燕宫”“谁道名花独故宫,东城盛丽足争雄”,燕王宫、东城范希元园均是蜀地海棠名园,园中亭、堂、廊、轩等景观建筑常与海棠组景,“妍丽”“盛丽”“月因脂”“锦绣”等词也与认知中海棠花开之季,锦城中大小园林繁茂昌盛、如云绽霞铺的盛景一致,因此该类簇可定义为“海棠满园。
 
类簇三中核心词条要素为“牡丹”“彭州”“丹景山”“花州”“妍丽”等。牡丹是我国传统名花,花大色艳、富丽堂皇、品种丰富,素有“天姿国色”之称。在成都,以天彭牡丹最为出名,“彭门山上紫霞开,疑是真妃香国来,’,且自古堪与洛阳牡丹媲美,陆游《天彭牡丹谱》云“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习,“花州”,’妍丽”等词也足见当时成都牡丹运用之盛,故可将该类簇定义为“牡舟花州”。
 
类簇四中核心词条要素为“芙蓉”“锦城”等。成都历来被称为芙蓉城,以芙蓉花作为市花。据赵林《成都古今集记》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爬偏爱芙蓉花,命城墙上遍植芙蓉,每到秋天花开时节,“四十压叻口锦绣,高下相照”,成都也因此得名“锦城”。该类要素与成都满城遍布芙蓉花的壮丽景观是一致的,故可将该类簇定义为“锦城芙蓉”。
 
杜安““类簇五中核心词条要素为“竹子”甫草堂”“宅旁”“池塘”“溪边”。家于林,临水而居”,“竹”“宅”“塘”“溪”共同体现出具有成都特色的乡野宅院植景风貌。诗圣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定居洗花溪一侧的草堂,通过诗词“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雪里江船渡,风前竹径斜”等表达爱竹、赏竹之情,刻画出宅院碧水萦绕、竹树相映的幽静场景。该类要素与成都平原竹林、水系、宅院的诗意栖居理想的认知一致,因此可将该类簇定义为“绿竹绕宅”。
 
类簇六中核心词条要素为“柳树”“明月”“堤岸”“扁舟”“薄雾”“楼阁”“锦江”“万里桥”,共同体现出成都江河溪畔、古桥岸堤的植景风貌。“锦江桥畔白沙堤,杨柳千条夹岸低”“晓出锦江边,长桥柳带烟”,万里桥作为古代成都水陆交通的一个重要起点站,呈现了扁舟穿行、柳树如烟的景象。众多因避难入蜀的诗人常常在锦江畔、万里桥头送别亲朋挚友,并借助堤岸的柳树、明月等环境要素抒发自己的离愁别绪。该类要素与成都的水路交通网络以及“折柳寄情”“明月向赠”的送别场景认知一致,因此可将该类簇定义为“蜀柳笼堤”。
 
类簇七中核心词条要素为“桃花”“流水”“江畔”“薛涛井”。诗人杜甫以“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描写了暮春江边的特有景色。除了与“水”环境紧密联系外,桃花还与“蜀中四大才女”之一的薛涛结缘。她生前如桃花流水,四处飘零,在望江楼居住期间,用木芙蓉皮、芙蓉花汁、桃花汁为料,制造风靡一时的“薛涛笺”。她死后墓前桃花堆艳的景象,在“诸远清江碧覃纹,小桃花绕薛涛坟”“露桃花薛涛井,轻风杨柳文君沪”等诗词中皆有迹可循。为满足植景场景的可应用性和推广性,隐去“薛涛井”要素,因此将该类簇定义为“桃英逐水”。
 
类簇八中核心词条要素为“松树”“柏树”“寺观”“武侯祠”“青幽”“山林”,共同体现出寺院遗祠内林木萧森的植景风貌。松柏是最常见的寺观园林植物,因其寿命长而暗合佛道教义中的成仙永驻,以松柏为核心营造的青幽环境也常常被诗人咏道。“亚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郁郁葱葱的古柏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已成为武侯祠的重要标志。“山藏古寺柏青青,地重端因蜀相登”,无论是位于闹市中的武侯祠、青羊宫、文殊院,还是隐于山林的寺观,松柏与寺院遗祠相得益彰,因此可以将该类簇定义为“翠柏掩寺”。
 
3成都花木诗词景观的场景表达
 
3.1加强特色花木种类应用,延续花重锦城诗意画卷
 
花木诗词是诗人对历代花木景观的高度凝练,花木文化反映了城市景观的塑造过程,在花木文化与花木应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过程中,花木诗词中的经典植物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及文学意境,促进了代表成都地域及人文特色的植物景观的形成。推广梅花、海棠、牡丹、芙蓉、竹、柳树、桃花、松树、柏树等具有较高熟识度和广泛认可度的传统诗词花木,并深挖它们在诗词中呈现的文化内涵,如自然崇拜、品德志向、家国情爱、传说典故等,通过面状铺陈、线状连接、点状强化等特定种植方式,结合场地主题与表达需求进行合理应用,可以增强城市空间诗意氛围,延续花重锦城诗意画卷的基本格调,提升成都植物景观的文化意蕴。
 
结合8个类簇的特征,配合“增花添彩”“花重锦官城”等植物景观提升行动,积极在公园城市建设中推广运用传统诗词花木。
 
1)通过不同的种植方式,形成多元化、特色化的花木景观:在成都建成区范围内广泛种植芙蓉,擦亮“蓉城”城市名片;在郊野公园、森林公园等区域片植梅花,重现唐宋梅林胜景;在古典园林、城市公园中多用海棠造景;在滨水景观中多用柳树与桃花等。
 
2)强化成都四季植物景观,彰显时序季节变化:通过“海棠”“牡丹”“桃花”等花木还原杜甫笔下“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万紫千红的春季景象;通过“荷花”“樱桃”等还原“芙菜池上名妆立”“西蜀樱桃也自红”的生机勃勃的夏季景观;通过“芙蓉”“桂花”“菊花”等还原“城上芙蓉锦绣舒”“桂香随窈窕”“金蕊半含霜”的锦绣秋日景象;通过“梅花”等还原“西郊梅花矜艳艳”“二十里中香不断”的冬日意境。
 
3)同时,依据节气时序与花木观赏期,结合城市公园与观花基地等种植点位,推出二十四节气观花日历,如立春—迎春花、雨水一一海棠、惊蛰—桃花、春分—木春花、清明—月季、立夏—樱桃等。结合特定花木文化内涵,通过不同的种植设计方法营造出不同的植物景观,使景观体验者沉浸在花木文化的诗意氛围中。
 
 
但诗词中花木名称多表述为科、属等大类,而没有指明具体的树种,在规划设计中应根据实际需要扩展具体应用的植物类型。此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历史花木进行适当优化,鼓励对经典花木进行品种研发创新,丰富更符合成都公园城市特质、适宜现代城市生长环境及人群需求的花木新品种,如培育花型更为优美、花期更长的芙蓉品种,进一步促进诗词花木的种植和推广。
 
3.2探索花木诗词形意表达,增强公园城市诗意氛围
 
纯粹空间的“形”与情感寄托的“意”,共同构成了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的形意相生的诗意空间。

探索花木诗词形意表达
 
以花木名句语义构成要素绘“形”,叠加诗词语义要素,营造空间层次,还原或唯美、或壮丽、或青幽的诗意画境。围绕梅林花海、海棠满园、花州牡丹、锦城芙蓉、蜀柳笼堤、绿竹绕宅、桃英逐水、翠柏掩寺8个类簇的特征构建特色诗意空间,将其落位于西郊青羊宫、彭州、丹景山、锦江、万里桥、望江楼公园、武侯祠、长松寺等历史名址及天府芙蓉园、漫花庄园、棠湖公园、环城生态公园、都江堰七里诗乡等热门花木景点(表4),同时深度解析诗词语义要素及空间画面,结合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进行物化呈现。

基于诗词解析的成都公园城市花木场景营建

如围绕锦江一带营造“蜀柳笼堤”的诗意空间,提取“独咏沧浪古岸边,牵风柳带绿凝烟。得鱼且研金丝绘,醉折桃花倚钓船”等诗词中的“岸堤”“柳树”“扁舟”“垂钓”等语义要素,重现烟柳夹岸、画船来往的“锦江春色”画面,并将万里桥作为锦江的一处重要诗意节点,依托“晓出锦江边,长桥柳带烟”中“柳树”“长桥”“薄雾”等要素,借助植物景观与现代科技手段,还原初春清晨锦江边,长桥、垂柳时隐时现于缭绕薄雾中的恬淡景象。最终形成公园城市传统诗词花木场景空间布局(图4)。
 
以花木名句衍生的人文内涵延“意”,创新“花木+”“诗词+”特色人文活动,丰富花木特色产品及业态,打造花木诗词文化消费新场景。寻迹花木诗词中提及的“花会”“品茶”“饮酒”“斗诗”等语义要素,开展以诗作画、行令作诗、品茗论道等传统文化项目,打造古今交织的新业态。如诗词“月晓已闻花市合”“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洗花溪”记载的,青羊宫是民间花市的重要场所,可依托青羊宫至洗花溪一带开展汉服赏花吟诗节、踏春寻芳摄影大赛等活动。诗词“万里桥边多酒家”揭示古时万里桥紧挨“酒肆”的街巷场景,因此可以在植物景观营造的基础上融入酒文化,发展多元酒业态,开发酒元素衍生品,还原成都市郊的风物人情和市井繁华景况。
 
4结论
 
基于古诗词文本的花木景观分析,能够将花木诗词中的语义景观要素共现关系进行可视化呈现,在此基础上探索花木诗词景观的场景营建手法。本研究以成都历代花木诗词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及景观类簇群化分析等方法提炼成都花木景观意向特征,进而归纳提出成都花木八景,并分别从特色花木品种在城市建设的宏观应用角度,以及花木名句在空间形意表达的微观应用角度提出了花木诗词景观的场景表达路径,为不同类型空间花木品种的选择及其他要素的搭配提出了指引,同时提出了“花木诗词文本分析一景观意向提炼一场景表达”的完整研究思路。
 
植物景观营建与城市生态资源、花木产业发展、市民生活等因素息息相关,由于目前资料及数据的限制,本研究主要聚焦于传统花木的植物景观场景营建,如何在坚持文化传承的同时,突破历史景象、空间、点位的限制,利用现有资源,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构建公园城市全域特色花木景观网络体系,是下一步继续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