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罨画池空间表达及气韵特征分析 - PenJing8|盆景吧
崇州罨画池空间表达及气韵特征分析
2023-12-09 21:43:35  浏览:0
崇州罨画池空间表达及气韵特征分析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崇州罨画池作为国内仅存的衙署园林之一,集游憩、观赏、纪念功能于一体。以罨画池背景为切入点,从空间布局与节奏控制两方面探讨了罨画池、陆游祠和崇州文庙的空间表达特征,并结合空间特征,从空间气韵上分析空间、气韵与情绪之间的关系,说明了现代景观在空间与气韵处理时如何进行应用。
 
罨画池位于我国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市中心,是川西园林的代表之一。起源于唐代衙署园林,园林成型于宋代,时称之为东亭。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将其命名为罨画池,其设计融合了传统的中国园林艺术和西蜀自然风景,以水景、假山、亭台、廊桥等元素为主要特色。园内建筑和景观布局精美,展现了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如今,罨画池已成为崇州市的一处重要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游览。它不仅展示了川西园林的独特风韵,也是了解古典园林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
 
1空间布局

崇州罨画池空间表达及气韵特征分析
 
罨画池公园以南北主轴线贯穿崇州文庙统领全园,陆游祠则位于东西轴线上,两条轴线呈“T”形(见图1)。罨画池区有私家园林的特点,空间开合有致,承袭了古典园林“天人合一”“朴素自然”的造园理念[1],在园林的选址、布局、叠山理水、花木配置方面都有巴蜀园林的特点。陆游祠与文庙部分则有着寺观园林特色及空间秩序感,两部分在建筑布局上都较严谨,采取中轴对称的方式,从而体现一种庄严感。整体而言,它们都体现了巴蜀园林的布局特色,表现出了浓郁的地域特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2罨画池轴线分析
 
2.1罨画池空间布局

崇州罨画池空间表达及气韵特征分析
 
2.1.1布局形式。罨画池园区内部格局基本沿袭清代罨画池的基础,池边坐落听诗观画亭,亭一面临水作为观景点,路径在其外侧穿过。经伴亭沿环状游线前进,此段树木多为古木且繁茂苍劲,道路与湖面相接,与院墙形成夹景,空间相对狭窄[2],视线顺延水面,此时罨画亭成为被观之景,同时整体空间感逐渐得以延伸。

崇州罨画池空间表达及气韵特征分析
 
园区内外湖由三曲桥间隔,外湖空间视野开阔,景物疏朗有致,以水面为中心,但人行空间感较紧凑,主要由于水域周边景观元素的布置特色。罨画亭落于池中,掩映林木之间,是罨画池的视觉焦点,周边建筑朝向水面,整体景观趋于湖面[3]。内湖景色以小巧宜人见称,胜于外湖[4],湖畔以假山置景形成小径(见图3),平面蜿蜒曲折,纵向上下起伏,形成不同的趣味和节奏。建筑为沿水立面景观的一部分,增加立面层次,俨然一副江南园林画卷。
 
2.1.2表达元素。静水、水池和跌水等形态交织构成罨画池区域水体形态,不同形式的水域将空间串联,从而将罨画池的空间和视野进行了延伸和扩大,在形式上,水域弱化了建筑的庄严肃穆感,使之与罨画池的空间互补[2]。整体布局上,景观元素沿水面顺势围绕,使得罨画池在总体游线上形成环状空间。
 
内池假山邻墙而筑,自然分布在湖水和小径之间,使得小径隐逸其中,加上湖边建筑的组合,趣味十足[3]。琴鹤堂由钟乳石堆砌而成的假山上建有一亭,假山流水潺潺,意境幽静悠远。
 
建筑主要是亭、榭、桥、廊等,外湖建筑用散点布置,建筑的玲珑小巧与水域的宽阔形成鲜明反差,在景观空间布局规划中发挥着空间划分、路径引导、观景休闲等功能[2]。在平面节奏上,环形休息亭多样化出现,建筑与水、游览路线形成不同的空间位置关系,构造别样的空间趣味。同时建筑与自然植物景观相映衬,构成了错落有致、虚实结合的感知空间。
 
植物有银杏、垂丝海棠、芭蕉、梅花、桢楠、枫杨、女贞等参天名木和枯藤老树,历史厚重独具韵味。桢楠、枫杨等古树列植于外湖边,引领空间视线,将外湖区域划分成两种气韵的空间,人形之路紧凑、湖面区域宽阔舒缓。银杏、垂丝海棠、芭蕉、梅花等点植、丛植于内湖区域,与假山建筑相映衬成精致错落的景观。
 
2.2陆游祠空间布局

崇州罨画池空间表达及气韵特征分析
 
2.2.1布局形式。陆游祠以东西向为轴,依次排列,构成了一个整体的空间序列,并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游览线路。大门与建筑之间由60m狭长甬道相连(见图4),视野收束伸展,给人庄严肃穆的感觉。甬道左侧围墙的漏窗,缓和空间的紧凑感;右侧围墙刻陆游诗作,左右侧墙虚实交替向游人展现陆游的千古佳作。第1个院落空间,使游人视线从甬道之中得以扩张舒缓,穿过古木修竹,来到第2个院落空间,香如故祠堂建筑体量厚重,极具缅怀之情。放翁堂是第3个院落空间,院内片植红梅,追思之情得以舒缓。风月轩和同心亭分布在东西轴线的南北两侧,打破了轴线对称,空间氛围趋于平静,令人回味无穷。
 
2.2.2表达元素。园中的建筑物按中轴线排列,整体气韵古香古色。建筑群大多具有川西传统民居的特色,四柱三间的门楼和歇山式的房顶,以及祠内精致的花格漏窗,形成了一种典型的西蜀式的意境空间。
 
陆游祠园区假山较罨画池少,置于侧院,由香如故堂右侧门洞进入侧院,侧院中有几座假山石组景,形态尺寸适宜,增添园中富有精致错落之感。
 
祠内有红梅、竹、银杏、桢楠、古柏、女贞等历史古木矗立于建筑旁,古木修竹为整体空间增添围合隐秘感[2],放翁堂内片植红梅,映衬陆游的傲骨品质,竹丛植于院内各处,与古树名木等共同营造出陆游祠庄严厚重之感。
 
2.3崇州文庙
 
2.3.1布局形式。崇州文庙位于罨画池园区的南部,由南侧入院后,感受到文庙作为寺观园林空间强烈的秩序感。文庙为三进院落,院落空间巧妙融合建筑、土地与植被,整体景观结构层次起伏,整个空间和谐共生。
 
第一进院落始于崇州文庙南端,内部主要是万仞宫墙、泮池、棂星门、戟门等以祭祀功能为主的建筑,鼓乐亭对称设于棂星门两侧;第二进院落以大成殿为主体,殿宇抬于高地(见图5),位于中轴线上,体量庞大庄严,院落内建筑及植物对称的布局使人们的尊崇之情达到高潮。第三进院落主要是启圣殿,建筑的体量减小,游人情绪稍作舒缓[2]。
 
2.3.2表达元素。文庙区域水景仅有泮池一处,泮水为流经鲁国首都曲阜的一条河流,后世建文庙,将大殿之南的半圆水池成为泮池。泮池之桥为拱桥,行进过程中可调节过于庄严的情绪。
 
建筑南起于万仞宫墙,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启圣殿一次沿中轴线布设。大成殿位居高低,院落内建筑及植物景观按中轴线严格对称于两侧,栽植高大银杏、楠木和古柏等古木,烘托厚重的历史氛围感。空间在大成殿达到纪念高潮。随中轴线再北达启圣殿,庄严缅怀之感逐渐舒缓。
 
植物主要以银杏、楠木、古柏等古木为主,营造古韵以及崇高缅怀氛围,在棂星门前草地植有海棠等观花树种,起到环境与情绪的过渡作用。
 
3节奏控制
 
3.1罨画池———环状序列
 
罨画池空间布局形态类似江南传统的园林,以大湖为核心,外池周边布置了建筑和植物等景观要素,内池周边则以假山和建筑为主,主要依托外池的水岸线来进行空间组织,从而使整个景观空间具有向心性。建筑、山石、植物等要素错落有致的绕水池区域环形布设,引导游人有序进行景观游览。
 
3.2陆游祠———轴线递进
 
陆游祠为东西向轴线,大门处的空间过渡衔接是一个逐渐收束的矩形,尺度逐渐减小,人流和视线集中在入口的门洞上。60m甬道让人产生紧张感,左侧与罨画池建筑连接的通道,舒缓了内心的紧张,成为甬道的情绪出口。祠堂内部是以四合院的形式呈现,此时庄重典雅和宁静却又活泼的小院进入观者视野。这种空间结构是陆游祠在较连续的空间尺度压迫之后的一种释放。
 
3.3崇州文庙———轴线对称
 
文庙中轴线明显,与陆游祠的中轴正好相反,进入就能感觉到文庙强烈的秩序感。文庙共有三进院落,第二进院落纵深最长,因要考虑到层次感,使其空间看起来很大,故细节和尺度都很小。相较于前庭,在较深窄的庭院中,游人可以近距离地欣赏这座两层重檐歇山顶的宏伟建筑,并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畏。到了第三进院落,中轴的力道由高到低,经由尊经阁落于罨画亭之上。
 
 
4空间气韵特征
 
罨画池整体空间呈现T形的南北、东西向轴线,情绪在轴线上因建筑、院落、自然景致的原因而出现高潮和舒缓,同时在轴线上的气韵也因空间在纵横向上伸长变幻而产生不同的律动,这也可看成情绪不同的物理因素。
 
4.1罨画池空间气韵
 
罨画池以内外湖面统领全园,内外湖面分别形成较为舒缓、紧致的环状游览路线。外湖面积较大,整体空间宽阔宏大,游人游览放松舒缓。空间中空气流动相对较慢,罨画亭立于湖面之上,为外湖最高点。整个外湖空间的空气由环状游线向心收拢,拾阶而上归于罨画亭,整体气韵的形成与建筑、植被的向心布局相辅相成。内湖空间较为紧凑,亭榭前的广场较整个内湖区域更加舒缓,随着由东向北经过连廊、野趣亭及望月楼等景致,空间不断收束,空间气韵不断积聚,游人在其间的感受逐渐起伏。
 
4.2陆游祠空间气韵
 
陆游祠空间特征先收后放,遵循轴线布置,于轴线末端打破对称释放情绪。在此空间中,气韵的流通不断变化,情绪也随之层层递进。甬道狭长,牵动着游人的思绪逐渐走向高潮,一侧的花窗将紧凑空间中空气传递入开放的空间,可以稍稍舒缓游人情绪。步至建筑主体,自然气韵与建筑气韵交织,使空间环境及游人情绪得以舒缓。香如故堂建筑体量增大,庄严纪念氛围达到高潮,整体空间气韵趋于纪念极致。风月轩和同心亭对空间轴线的打破,陆游祠的空间气韵趋于自然、平静,使游人形随于心、随于空间,逐渐放松。
 
4.3崇州文庙空间气韵
 
崇州文庙的整体空间气韵庄严肃穆,随着轴线的由强至弱,空间气韵也呈现出由强至弱的变化,从而影响游人的情绪逐渐。进入崇州文庙心情较为平静,泮池的过渡使情绪起伏,随后的二进院落呈现出空间包围之势,建筑体量的增大、空间的围合、植物景观的古朴与规则,使空间中的空气流通缓慢且积聚,从而引发游人的紧张。三进院落中,庭院孤植盆栽、园路及建筑体量的缩小,使庄严的空间氛围得以释放,游人的情绪得以舒缓。再行至后庭,空间氛围又从花园汇集至“最高点”尊经阁,从其衍生散至罨画池之中。整体空间气韵连贯、起伏变化,最终以点墨之力汇于罨画亭之上,形成后续空间的气韵集合。
 
5现代景观创作中的传承
 
5.1空间处理
 
园中存在边角空间,位置较偏,空间不大。设计以植物、置石、漏窗、假山、建筑、水为主要的设计要素,采用虚实结合的设计手法,使得整个空间更具活力和灵巧[5]。现代景观中无论景观空间,都存在边角空间,多数的处理方法是采用植物或置石或假山等方法,来软化或丰富硬质且较少被利用的空间,后续可充分利用这些边角灰色空间,用传统的方法布置小景,不仅可以丰富空间利用,同时为园林景观增添了独特景致。
 
5.2空间气韵
 
流线空间处理过程中往往关注空间的收放,空间收放与递进会影响空气的流动,从而与空间景观环境叠加,对游憩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园林空间气韵的处理主要取决于建筑空间的围合程度、植物的高低疏密、小品与植物的搭配等,将景观空间与气韵和游人的情绪巧妙结合,更能传递园林景观的内在意趣,达到景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
 
6结语
 
罨画池是我国保存至今且规模较大的衙署园林,其保存完好,延续了古典园林的构造与风格,并积累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意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一座极具研究价值的古典园林。同时,这也是一座充满历史和故事的园林,行于其间可以感受到不断变化的心境,仿佛在与先贤们进行一次次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