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小河道开放空间景观优化设计 - PenJing8|盆景吧
城市中小河道开放空间景观优化设计
2023-12-09 21:28:40  浏览:0
城市中小河道开放空间景观优化设计
 
(1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200041;2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201699)
 
摘要:城市河道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平台,是城市景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倡导的生态建设理念及中国提出的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要求下,城市河道景观设计已成为城市建设和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以上澳塘港为例,提出一个综合的景观空间提升策略,以滨水岸线的功能提升和慢行系统的连贯性为导向,通过构建多功能的公共空间、便捷的慢行系统空间及人性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引入海绵城市建设概念,通过对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的全面考虑,使城市河道成为生长性景观,为今后城市中小河道景观提升提供新思路。
 
城市河道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平台,是城市景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河道开放空间是指水系空间向城市陆地空间过渡的地区[1],是城市生态景观、休闲娱乐及生态旅游的主要环境承载面。作为城市生态及生活最为敏感的区域,它是自然与人工系统交融的公共空间[2],是构建自然休闲廊道,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的重要切人点。

上海作为两江流域下游特大型城市,在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提出了“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目标愿景[3],对推动上海高质量发展与创造高品质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河道的建设和整治,不仅关乎城市容貌的提升,更是彰显城市文明的重要手段,作为上海母亲河黄浦江分支的上澳塘,位于徐汇区中心区域,是贯通徐汇区主要生态慢行走廊的蓝绿纽带。本研究以上澳塘东区段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探索城市中小河道开放空间环境更新策略,为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支撑河长制,促进河长治提供“上海智慧”。
 
1项目概况及现状分析
 
上澳塘港东区段位于徐汇漕河泾开发区,北至钦州北路,南至漕宝路三号桥,西以桂箐路为界,长约1.7km,绿地宽度20~60m,规划设计面积4.4hm2,距离地铁9号线漕河泾开发区站、12号线虹漕路站步行距离较短,交通便利。
 
河道现状以滨河防护功能为主,护岸类型单一,驳岸空间缺少多样性,亲水空间匮乏,亲水性不足;河道西岸多为开阔草坪和林下空间,植被丰富,景观视线隐蔽,但景观界面单调、功能活动空间不足且水岸通达性差。
 
2景观规划设计目标与设计思路

景观规划设计目标与设计思路
 
河道是城市的生命线,是城市发展进程的见证者,同时也是城市生态建设种的重要一环。因此,上澳塘景观规划设计以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为基本原则,在原有生态自然基底的基础上,以完善水绿空间网络,提高河道生态服务功能为主旨,构建健康、完整、稳定的生态水环境与承载多样公共活动的滨水腹地空间为主要目标,以“水利工程设计”向“整体空间设计”的水陆统筹一体化规划设计思路为导向,将河道防洪排涝为主的单一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综合功能”转变,不断盘活资源,提升河道及滨水陆域空间对城市的服务和辐射能力,同时实现徐汇区水岸慢行系统贯通。
 
3景观规划方案设计
 
3.1设计愿景
 
上澳塘东区段沿线周边主要为高新产业园,聚集以办公与商业为主的功能业态。将河道景观融入产业形态与人居特征中,打造水绿交融的景观文化;提炼低碳、海绵的生态特色,强调绿地、水域空间的叠加使用,构建绿景围绕着的城市商务区,提供8小时外减压充氧、文化交流、体验自然的亲和场所。
 
3.2设计策略
 
3.2.1滨水界面优化设计。加强蓝绿资源整合与共享,处理近水驳岸与亲水空间的关系。以现状水利方案临水界面(生态驳岸二级防汛墙)为基础,从滨水安全、滨水生态、滨水体验3个方面做考虑来优化提升现状水利驳岸界面。
 
(1)滨水安全。原驳岸设计采用的分级防汛墙,栏杆位于一级防汛墙上,栏杆后侧为倾斜空间,无平整踏脚面,安全性不足,优化设计将栏杆后移调整至二级防汛墙位置,为滨水界面提供亲水安全性的保障基础。

城市中小河道开放空间景观优化设计
 
(2)滨水生态。水利分级防汛墙生态护坡的驳岸做法在城市滨水空间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两级防汛墙间的绿地空间是水陆交界面仅有的生态缓空间,栏杆后移位置调整,可使此部分空间更少的受到人为干扰,更多地发挥水陆能量交换的生态价值。
 
(3)滨水体验。人和水的天然联系应在保证安全和生态的前提下得到重视。栏杆后移使得一二级防汛墙之间的空间得到释放,优化设计考虑在不干扰生态连续性的情况下设置悬挑亲水平台,在扩大滨水空间活动范围的同时,增加空间互动功能及提升亲水性。具体设计优化是在原有紧贴水岸贯通的滨水巡视道上,选择适宜节点处开口,局部适度向腹地蜿蜒形成滨水阅读花园等小型水岸体验空间,除外还增设一处能满足轻艇训练使用的亲水码头。
 
3.2.2街道界面优化设计。街道界面是城市内部通向水域面的过渡区域,承载着交通过渡与视觉过渡作用,这部分区域在设计中常容易被忽视,却又是滨水空间设计至关重要的部分。城市河道滨水景观空间往往面临腹地较窄且场地中间存在大量保留乔木的问题,因此如何高效合理的利用空间、组织空间需要格外重视。以现状单一种植为基础的临街界面,从边界消解、功能提升、海绵系统构建3个方面入手来对现状街道界面进行优化提升。
 
(1)边界消解。沿街的单一绿化组团界面设置,是以观赏为主的通过性景观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分割了滨水空间,优化设计将沿街界面打开,打破市政人行道和公园绿地的界限,建立有机联系性,使人不自觉地进入公园。
 
(2)功能提升。将单一消极的纯绿化种植沿街界面打开后,优化设计考虑沿街设置口袋花园,通过一定景观设计手法重构沿街界面,营造富于变化以及创意的景观多功能空间,在有限的城市河道滨水腹地内,打造一个资源利用高效、生态可持续的景观空间,提供给人们舒适与多元的空间环境。
 
(3)海绵系统。生态城市建设中海绵系统构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海绵措施即是以城市景观为载体的水生态根底设施,城市滨水空间生态系统的构建离不开海绵措施的适时应用,植被浅沟、雨水花园等是景观设计中最为常见且常用的形式。优化设计通过地形高差梳理,在河边高、路边低的现状地势条件下,以汇水方向由高至低做考虑,沿街在部分节点处设置雨水花园、植被浅沟等海绵设施。
 
3.3总体设计
 
依据周边城功能及使用人群,滨河绿地分为3大分段,即北段多元运动、中段活力商业、南段生活休闲。根据运动属性分为4个主要功能分区,即大球运动区、智创花园-运动场馆、交互花园-前沿运动区、共享花园-休闲运动区。
 
3.3.1北段多元运动段。作为河道滨水空间最北侧端头,周边城市功能以企业总部办公为主,和地块其他区域及周边城市的联系相对较少,分段区域有一定的空间独立性,场地现状以5片标准篮球场设置为主。通过对运营方案及使用人群偏好的深入研究,优化设计考虑将场地现状5片标准球场调整为2片专业比赛场地+2片3V3街球场地+2片半场球场。篮球场地多形式的设置在保证场地绿地率的前提下,极大地提高了其使用效率,同时还能为滨水公园后续的运营管理收入提供部分支撑。除外,规则式的开阔球场界面,使得此块滨水腹地空间与水岸的连接更为便捷通达。
 
3.3.2中段活力商业段。受文化商业中心、科技商业核心的带动,及地铁9号线人行流线影响,未来该段将是地块最具价值的区域。优化设计考虑将此区域拟打造为城市地标型核心节点。具体沿水岸界面设置户外共享办公区域及静享花园,沿路设置室外轻健身场地,同时将中间区域以保留现状乔木结合多功能开放草坪,为白领提供自然SOHO办公、减压充氧的绿色空间。宜山路以南打造交互花园片区:沿水岸相设置路演露台,线型滨水阅读花园,结合公园建筑轻艇会设置亲水教学码头等设施;沿街界面结合主要出入口设置路边口袋公园。中间为路演草坪及预留的小型赛车场运营场地。此段道路和水岸的连接交通以脉冲状为主,更具科技感和韵律动感。
 
3.3.3南段生活休闲段。此段靠近12号线漕宝路地铁站,地块周边业态为企业办公区及居住社区,人流量较大且人群类型多样,地块现状为单一密林种植,无有序植物组团且林下空间无法进入与通行。优化设计考虑将此段设置为共享花园片区,沿河界面设置折纸滨水露台、社交花园和轻运动设施场地,沿路界面设置口袋公园、秋千休闲广场、自然客厅等场地,两面交界处的中间区域以保留乔木和开放多功能草坪为主。此段与北面多元运动段简洁有序的疏朗空间不同,其景观风貌更为自然舒缓,咬合嵌套的道路与水岸交通连接有利于形成更多尺度适宜的围合空间便于驻足与停留。
 
3.4专项设计
 
3.4.1水利码头。上澳塘港现状水利码头航道连通性不佳,北侧钦州北路端头及南侧漕宝路闸口将上下后河道分割;多座跨河桥梁,桥孔净空较为低。航道可实施性不足,两侧旅游观赏资源欠佳,周边建筑多为厂房及办公园区;缺少可利用的现状码头及停蓄船舶空间。

城市中小河道开放空间景观优化设计
 
根据现状水利码头情况,设计优化时考虑以下因素:(1)连通性,航道贯通、航道宽度、市政桥梁净空等;(2)可实施性,保留周边有可利用的游览观赏资源及现状码头;(3)通达性,为考虑到码头交通换乘的便利性,增设各类管理服务设施。
 
3.4.2植物风貌。上澳塘港现状绿地植物生长良好,以水杉为主,但是种植密度过大且林下空间杂乱,景观层次单一。设计优化考虑选取现状景观效果较好的常绿落叶混交林作为功能区块的背景基底林,品相较好的色叶大乔木迁移利用。植物配置形式选用上层+下层的简约造景形式,具体为上木配置以高大挺拔的色叶乔木阵列布置,下木配置采用养护成本较低的耐阴林下地被打底,结合观赏草、花境等装饰,营造空间序列的同时,开放中层视野,使之与现代智慧园区的空间氛围更加契合。
 
3.4.3道路风貌。结合上澳塘滨水绿带景观建设,对桂箐路沿线形象同步提升,将人行道与公园相结合形成一体的开敞空间。空间上将公园园路、服务设施和人行步道有机融合,形成空间融合的慢行网络。功能上在车行及人行之间设置设施带,形成缓冲区域的同时集约空间利用,形成高效集约的功能系统。风貌上对沿路香樟行道树补植,并对树下空间采用低养护成本耐阴林下地被配合观赏草花境类装饰,形成松弛舒适的街道环境。
 
3.4.4海绵系统。根据上澳塘场地现状分析结果,并综合考虑项目区土壤特征、地下水位、下垫面分布特性及雨水管网分布情况等,优化设计考虑采用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等作为本次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设施。下凹式绿地设计总面积1290.00m2,主要布置于低洼绿地及转输型植草沟的下游,用于净化、滞蓄、缓排地表雨水。
 
4结语
 
城市河道景观作为重要的城市环境景观资源,其建设开发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及促进城市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近些年来,城市河道环境提升工程注重把城市水利与城市旅游、城市景观结合起来考虑,城市河道已从单纯的河堤防洪功能向生态、休闲、游览等复合功能转换。上澳塘港景观规划设计以提升滨水岸线功能,实现水岸慢行系统贯通为导向,结合区域业态、人群及景观资源特色,以滨水界面及临街界面优化为主线,以综合功能空间构建为核心,增强景观活力输出,赋予绿带城市功能,完善城市绿地形态,为今后的城市河道建设提升工程项目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