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7文创园的后工业景观改造设计方法 - PenJing8
北京77文创园的后工业景观改造设计方法
2023-11-20 09:40:57  浏览:0
基于场所依赖理论的后工业景观改造设计方法
 
摘要:当前,城区内部出现大量荒废的工业厂区,缺少人文关怀的现象日益突出,鉴于这一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试图以“人类的感情”为视角,把场所依赖理论和后工业景观相结合,分析了场所依赖理论在后工业景观的运用途径,以北京77文创园为例,根据分析过程提出了相关改造理念和设计方法,其中改造理念遵循由参与—体验—精神这一思路逐步递进,最终设计方法以“五重”为出发点分别展开。
 
(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吉林长春130118)
 
由于我国工业发展较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而且我国对于工业遗址改造的理念是随着国家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完善的。因此,如何丰富城市公共空间类型、活化城市片区活力、协调城市环境和自然环境平衡更是改造的目的所在,以“场所依赖”为理论依据,以北京77文创园为例,结合项目背景,针对场地肌理,对入口空间、内部功能、交通流线这三大内容进行改造,并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法。
 
1场所依赖理论在后工业景观改造中的相关概念与应用
 
1.1相关概念界定
 
1.1.1场所依赖。

场所依赖理论主要研究人与场所之间的关系,其发展从“恋地情节”“场所感知”向“场所依赖”演变,每一阶段的发展侧重点都有区别[1]。“恋地情节”重在感情,突出了人对场所和环境的感情联系,为研究地方依赖性问题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场所感知”重在体验,是对具体场所、具体设施的知觉和理解,对于原乡风貌的渴望和追寻。威廉斯与罗根巴克在1989年第一次提出“场所依赖”这一更为综合的思想。他们认为:场所依赖是人与场所之间基于感情(情绪、感觉)、认知(思想、知识、信仰)和实践(行动、行为)的一种联系。
 
1.1.2后工业景观。

后工业景观也称为工业景观之后,指进入后工业社会后,因为传统的工业产业衰退或者工业地址迁移,工业场地上原有的工业活动终结并由此产生的工业废弃地,后工业景观是在现有场地基础上对土壤、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和厂房、车间等工业建筑、设备等现有要素进行分析,以景观设计为手段,对工业废弃地规划与改造。从整体看,后工业社会工业废弃地的保护和再利用景观改造实现了工业元素、自然环境和城市规划的有机结合,延续着场所工业艺术、文化、历史与社会诸多层面于一体的风景,被誉为后工业景观。

北京77文创园的后工业景观改造设计方法
 
1.2场所依赖理论在后工业景观改造中应用形式
 
1.2.1环境依赖。

从某种程度说,人的场所归属感还需要以物质环境差异识别为前提,即让人有走进某一特定地点的感受,在场所营造视角下,若文脉关系明显,则易演变为独特之处,地域特色最为鲜明是转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不仅要在这空间节点上让居民或游客产生环境的依赖感,更要产生环境认同感,而让居民体会到工业遗产与环境之间完整的概念,是产生环境认同的出发点。因此,让居民或游客产生环境的依赖不仅要在景观设施上入手,更应对工业遗产景观进行塑造与科普。
 
1.2.2认知依赖。

从心理学角度讲,认知是指当人们经历一个新景后,对曾被知觉到的东西进行无意识的提取,并与新景相对照,进而获得熟悉感、安全感的一种心理过程。因此,当耳熟能详的文化与历史渗透到后工业景观环境之中,历史文脉会对不同空间组织造成影响,载体表达也会经由不同知觉与认知过程共同影响。当然,归属感的产生并不完全以对空间组织的熟悉为前提,但如果缺乏足够的定位基础,就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的归属感[2]。
 
1.2.3情感依赖。

当人们在场所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时,会有感情上的跨越,进而创造出意境。地点能引起愉快、激动或兴奋的心情。例如,和久别的老朋友相聚等候室,其实,场所本身对人是没有意义的,但人自身的情感使场所具有了特殊的意义[2],人对于周围环境的认知,又赋予了这些地方以具体的含义和价值。这一价值既受场所本身属性影响,又随个体差异和活动要素变化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