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在岭南地区园林要素中的3个差异化体现 - PenJing8
西方文化在岭南地区园林要素中的3个差异化体现
2023-11-18 09:58:24  浏览:0
西方文化在岭南地区园林要素中的差异化体现
 
(澳门城市大学创新设计学院,澳门999078)
 
摘 要: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发展,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灵魂,是发展最深沉、最持久的动力。以澳门卢廉若公园以及广州的余荫山房为主要对比对象,旨在通过研究西方文化在岭南地区中不同城市的园林组成要素中的具体体现,并探讨形成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澳门卢廉若公园的建筑、植物和山石 3 个组成要素和广州余荫山房的水体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这对今后岭南地区园林的营造和修建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9 年,中央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加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地域辽阔,但其有共同的文化底蕴,即岭南文化。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也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岭南园林为研究对象,选择澳门卢廉若公园以及广州的余荫山房为主要对比对象进行研究,旨在研究西方文化在岭南地区中不同城市的园林组成要素中的具体体现。
 
1 卢廉若公园与余荫山房的分析
 
1.1 澳门卢廉若公园
 
卢廉若公园早先为澳门华商卢华绍的私邸,始建于1904 年。卢华绍逝世后,其长子继续主持“卢家私邸园林”的建造工作于 1925 年完工。该园最早名为“娱园”,意为“筑园娱亲”,由当时广东香山县的著名画师刘光廉设计兴建。该园最早占地面积约 2.28hm2,卢廉若公园的主要建筑包括卢廉若私邸、青草堂以及养心堂。后因家道中落,园林风貌也无复旧观,其中卢廉若私邸及其周边土地于 20 世纪 50 年代初被澳门培正中学购得。此外,原卢氏花园的西侧部分园林以及卢煊仲洋楼土地也由私人开发商购得用于商业地产。剩余部分于 20 世纪70 年代由澳葡政府购得,即如今的卢廉若公园。
 
1.2 广州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坐落于广州番禺,1871 年建成,与卢廉若公园一样,最早为私家园林。如今看到的余荫山房是由新园区和旧园区两个部分组成,其旧园区是清朝举人邬彬卸所建,而新园区则是于 2006 年在魁星楼原址上还原重修而成,名为“文昌苑”。旧园区主要由善言邬公祠、庭园和瑜园组成,主要建筑除了祠堂本身外,还有来熏亭。庭院部分以浣江跨绿廊桥为轴形成东西区域,西边正门进入后为临池别馆及深柳堂,东边是孔雀亭及玲珑水榭。

瑜园又称“小姐楼”,位于旧园区的东南角,1922年搭建,整体风格延续了余荫山房的特点,建筑共二层,比旧园区原有建筑要高,同时在二楼设有平台以及通道,既可俯观庭院美景,又可穿梭其中不失乐趣。余荫山房这座极具地域性和文化性的岭南古典园林于 1989 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确定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其进行全面保护。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将卢廉若公园与余荫山房进行对比研究。一方面,广州与澳门在区域上隶属于岭南地区。卢廉若公园是澳门地区唯一具有苏杭风格的公园,但是澳门大学中文学系教授及助理教授彭海铃在其专著《卢廉若公园与卢氏家族》中,揭示了卢廉若公园是具有岭南园林风格的作品。而作为岭南四大古典园林之一的余荫山房,相比其他 3 个园林面积最小,但却是保存原貌最好的[1],并且余荫山房在设计建造时参照了苏杭的园林画作[2]。余荫山房也带有江南园林的特征。因此,两座园林整体风格都结合了江南园林与岭南园林。

从建造时间看,两园是建于清朝,虽存在差异,但都处于近代中国的特殊社会形态之中,余荫山房的建造时间为1987 年,此时广州已为通商口岸,清政府早在广州设立了广州十三行。因此,广州已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余荫山房成为一座中西结合的园林。卢廉若公园建于1903 年,此时澳门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其整体风格受到了西方影响。另一方面,从家族背景来看,建造卢廉若公园的卢华绍籍贯为广东新会,余荫山房的园主籍贯为广东番禺,可以说卢华绍与邬彬本就同源。在自然条件方面,澳门与广州整体气候都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在造园差异上受到气候影响较小。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将这两座同为私家园林的代表性园林进行对比。
 
2 文献综述
 
2.1 澳门卢廉若公园
 
通过梳理澳门卢廉若公园的相关研究,发现当前国内与该园林的研究较少,主要研究围绕其背景及园林整体布局、景观特色以及园林细部等方面。
 
1999 年,王文达[3]在《澳门掌故》一书中对娱园进行了记录,文中对卢廉若公园的历史和早先的区位特征进行介绍,以及对澳门娱园的建筑早先功能的描述。
 
2010 年,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郑德华与澳门大学助理教授彭海玲[4]介绍了公园的历史和建筑布局。就卢廉若公园的风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卢廉若公园是具有岭南园林的作品,并从其地理位置、植物配置、空间尺度、建筑风格以及建筑构件的风格和特征进行分析来论证其观点。
 
2008 年,华南理工大学的陆琦[5]教授介绍了澳门卢廉若花园的历史背景,对其空间序列和建筑的构件风格和建筑在场地中的空间布局以及园中景致营造手法进行了阐述。
 
接下来的几年中,不同的学者从卢廉若公园的造园特色、建筑与装饰小品以及卢园中的诗词楹联等不同角度对梨园的造园特色进行了分析与总结,让人们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澳门这一古典园林的特征。
 
2.2 广州余荫山房
 
对广州余荫山房的相关研究较卢廉若公园更多,近10 年来,不同的学者对广州余荫山房的探讨主要如下:2014 年,梁明捷[6]认为余荫山房清代岭南园林装饰艺术与西方同时期的设计艺术通融合外来文化,同时也表现出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特点,最终作者认为两者具有一定的共性。
 
2016 年,郭冬云[7]对余荫山房的主体功能、空间秩序以及三大美学特征进行详细阐述,认为该园林在保留地方特色和继承传统的同时,汲取了西方景观设计的精华。
 
2018 年,欧阳晓怡[8]提出了为满足人群的不同需求,就余荫山房的现况应建设更加多元化的管理与设计机制。唐孝翔等[9]基于建筑美学文化地域性格理论,分析余荫山房的空间感受和空间意境营造,阐释余荫山房的地域技术特征、社会时代精神、人文艺术品格,以期挖掘、展示和传承余荫山房的造园智慧。
 
综上所述,通过对两座园林现有研究的整理与分析,发现大多数研究停留在空间布局与不同建筑空间所采用的造园手法上,对卢廉若公园缺乏全面的分析研究,特别是园林要素方面较少。余荫山房作为岭南古典园林的重要代表,学者对其研究已十分深入,不少学者也将余荫山房作为研究对象,与其他地区的园林或其本身新旧园区之间进行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