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下生态景观建设途径与实践分析 - PenJing8
海绵城市下生态景观建设途径与实践分析
2023-11-17 15:55:30  浏览:0
海绵城市下生态景观建设途径与实践分析
 
海绵城市下生态景观建设应以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通过梳理场地现状,结合场地条件进行海绵设施布局,以促进海绵设施与景观系统在功能上的复合利用。由于海绵城市技术与景观生态技术应用基础都具有自然属性,这也为两者的融合提供有效途径。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列出的主要海绵设施,从与景观融合的角度进行补充和筛选出合适的海绵设施,并探讨其与生态景观系统有效融合建设的途径。
 
2.1与建筑融合路径
 
海绵设施与建筑有机融合的途径包括绿色屋顶、雨落管、高位花坛等。如某城市产业综合体,项目多为硬质界面,存在建筑屋面面积大、业态复杂、地面绿地面积小、建筑密度高等特点,结合有限的绿地空间、严苛的海绵城市指标、项目效果的高诉求,提出可以规模实践的海绵城市系统解决方案,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难题。该项目在薄荷载、强蒸发、轻荷载的屋顶或阶梯条件下,创新运用屋顶绿化技术,结合屋顶的特殊环境选择耐热、耐旱、耐瘠、耐高温、耐湿、抗风和具有一定净污能力的植物,吸收消纳屋面雨水,营造绿化覆盖屋顶。

对屋面雨水进行有组织的收集,通过设置8个汇水分区和接近200多个雨水排水口,营造花园式雨水景观屋顶。为了确保屋顶土层厚度符合植物生长要求的同时,减轻屋顶荷载,通过铺设压型钢板后进行混凝土浇筑,并确定结构硬化后再进行塑料排水板、土工布铺设和植物种植。植物种植土采用轻质混合土壤,并进行土壤合适配比。
 
结合当地特色和项目现状条件需求,本项目选择的具有海绵特性的植物有小叶榄仁、锦叶榄仁、水蒲桃、铁冬青、凤凰木、朴树、杨梅、桂花、红车、龙血树、散尾葵、细叶芒、洋金凤、肾蕨、鸳鸯茉莉、栀子花、翠芦莉、亮叶朱蕉、金边虎尾兰、龙船花、紫花马缨丹、小驳骨、软枝黄蝉、鸢尾、蔓花生、葱兰、风雨兰、小兔子狼尾草、红竹、大叶油草、佛甲草、马尼拉草,这些植物大多抗逆性强,根系发达,耐旱耐涝,净污能力强,是屋顶绿化常用植物。另外,本项目海绵设施与建筑融合路径的另一大亮点在于设置屋顶绿地土坡边缘排水沟和层级式阶梯(钢格栅板),能有效阻挡和缓冲降雨时水流冲刷,结合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种植,利于屋面绿地排水和护坡净化雨水,在屋面源头控制径流,实现对雨水的节流作用,增加市区绿化的同时还能明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2与绿地融合路径分析
 
建筑可布局的海绵设施的空间有限,生态景观营造模式最好载体需要对现有绿地进行改造,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和自然条件建设海绵设施。目前与绿地进行融合的海绵设施主要有雨水花园、下凹绿地、透水栅格、植被浅沟等,着重结合现状积水点塑造导流地形,增加雨水渗透量。其中雨水花园可顺应地形,结合科普教育、休闲游憩、景观小品进行综合打造;下凹绿地与周边景观融合,植物弱化边界。如某项目主要以科普海绵城市知识为目的,应用了不同的海绵景观措施,结合每个措施的功能合理搭配植物。

如项目设置砾石槽在一定坡度的草地上,主要由砾石、植物组成,砾石槽借助表面的砾石层收集坡面径流的雨水。而雨水花园是由耐水抗旱精华能力强的植物群组成的地势低洼的小花园,主要是周边铺装的雨水,通过植物群落、透水土工布、砾石的过滤,再透过穿孔排水管排向市政雨水井,像细胞膜一样,净化过滤雨水。

海绵城市下生态景观建设途径与实践分析

项目结合绿化带做下沉式雨水花园,采用耐水湿兼具观赏与净化功能的植物,并完善科普标识系统,起到自然科普教育的作用,主要采用植物有荷花、菖蒲、水葱、狐尾藻、再力花、泽泻、千屈菜、黄花鸢尾、灯芯草、美人蕉、梭鱼草、风车草、海宇、纸莎草等,该项目结合植物多样性要求以及艺术搭配的目的开展了雨水花园的植物设计以及现场施工。另外,项目利用砾石笼削弱暴雨的冲击力的同时,能很好地阻挡和过滤固体污染物(见图1)。
 
2.3与道路广场融合路径

海绵城市下生态景观建设途径与实践分析
 
海绵设施与生态景观中道路广场进行融合的载体主要为透水铺装、生态停车场、道牙开口、排水沟、导流槽等。海绵设施与道路广场融合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透水材料的使用。如某项目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符合成本、采购和施工的海绵常用材料,形成专业的海绵硬质景观材料库(见图2),为项目建设提供支持。同时项目为了避免雨水积蓄对路面造成影响,综合应用线性排水及排水沟的手法。
 
2.4与景观小品融合路径
 
海绵设施与景观小品结合能形成新的海绵型环境艺术设施,其融合载体主要包括假山置石、雕塑、景观坐凳、景观墙等,使雨水处理的功能更具艺术效果。如某项目结合商业街使用特点,将透水基层材料砾石创新应用在景观坐凳及景观墙中的应用设施中,满足商街人行休息需求。
 
2.5与地形融合路径
 
生态景观空间营造需要借助竖向标高的变化,实现雨水径流自然汇集的同时,带来更多的空间体验。海绵设施与地形融合的类型和路径主要有为下沉台阶、生态草阶、下凹绿地等。如在下沉台阶区域设置线性截水沟等,实现对雨水的有效管控;设置生态草阶,消除广场与市政边界衔接之间的场地高差,为市民提供舒适的休息体验。某项目将儿童场地的地形与雨水收集结合起来,通过橡胶地垫的地形设计,使雨水就近汇入周边绿地,或中途通过植草沟等引流方式,引致雨水花园。
 
3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核心理念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一致,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园林生态景观路径与实践技术分析,是将基础理论转化成实际方案成果的重要实践。但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生态景观营造,不是单个工程措施的简单累积,而是需要创造性地进行景观系统与海绵设施的有机融合。

在海绵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指导下,提出生态景观的技术路径和对策,明确了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生态景观,打造需要结合项目现实条件,进行海绵化措施“协调耦合”,充分运营一系列海绵集成技术,实现雨水滞留、消纳和净化的同时,营造生态景观效果。另外“海绵城市”理念还要求引入可持续和低维护理念,以提高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