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瓯江望江路段街区改造策略研究 - PenJing8
温州瓯江望江路段街区改造策略研究
2023-11-13 21:45:27  浏览:0
温州市瓯江沿线整治提升工程——望江路段街区改造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以温州望江路段历史街区的景观改造为研究案例,从历史上江与城关系的演变切入,以古城文化、埠头文化、榕亭文化与竹编文化在景观更新中的作用展开空间布局与设计策略的思考,为城市滨水历史街区改造更新的探索提供思路与借鉴。
 
温州瓯江沿线作为城市滨水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机更新的过程离不开与城市整体关系的研究。滨水区拥有着城市中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与交通、区位条件。城市的滨水区更新,需要在交通系统、功能安排与公共活动组织等方面与城市的总体规划与布局协调一致,并有效地促进其空间结构的调整与改造。瓯江沿线望江路段的滨水街区,同时也是温州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其空间与环境的整治不仅仅包括市容美化与景观提升,还涉及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开发,是一项囊括了多专业、高度综合性的工程。
 
城市的更新发展是其生命力的体现,在城市文明进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文化遗存,比如风貌保护的历史街区等,其有机更新离不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躯壳式保护”导致的文化内涵缺失,无法真正实现历史街区活力复兴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主动地、动态地打造景观空间,重构街区开放空间,形成视觉连续变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强烈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整体空间风貌,成为历史街区有机延续与更新的有效途径。而特色的滨水历史街区更新的重点同样在于对其街区结构与形态肌理进行充分地分析、研究与保护,涉及步行可达性、景观通畅性、历史风貌保留、建筑体量控制、绿化植被改善等方面,其中,保存地方特色,支持与鼓励当地原有的传统习俗、节日庆典、特色商店的发展尤为重要[1]。
 
1.江城演变

温州瓯江望江路段街区改造策略研究
 
自东晋太宁元年(323)永嘉置郡至今,温州城已有近1700年历史。在温州古城地图的上方,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北城一带的街巷格局与码头排布(图1)。北埠城墙濒临瓯江,不仅仅是历史上最主要的防御体系之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交通、贸易港口。在东起新码头,西至郭公山长约2.5千米的沿江线上,就有二十来处码头和码道。北宋温州知州杨蟠在诗中曾这样描绘当时的盛景——“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北城墙一带是温州非常繁华的商港,而位于古城北面临近瓯江的朔门街区则成为北埠当时最热闹的商业街区之一。
 
瓯江“水长而美”,北埠承载着温州城市与水的千百年发展历程。南宋绍兴元年(1131),宋高宗钦点温州置“市舶务”,管理对外贸易,温州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世界的海运大港。1876年,温州被辟为通商口岸;1877年,温州设立海关。如今,温州港已从“瓯江时代”跨向“东海时代”,
延续着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新一代的辉煌。
 
时至今日,零星的古城墙等朔门遗迹还留在我们身边,朔门街区成了“北埠”唯一保留的历史街区。随着温州城镇化发展的快速进程,温州市突破了原有的“斗城”格局,瓯江演变为城市的山水主轴和景观通廊,而作为历史文化极核的老城区,则与外围大尺度山脉、瓯江水系相衔接,形成“双圈围合”的城市山水格局。
 
2.项目背景
 
瓯江沿线以中心功能集聚,都市魅力凸显,江城生态卓越,温州元素浓郁的城市发展主轴为目标,加快打造温州“两线三片”的五大亮丽城市名片。瓯江路作为瓯江南岸连接城市东西方向的主要交通道路,也是彰显温州独特魅力,复兴滨江文化生活的重要窗口。

温州瓯江望江路段街区改造策略研究
 
瓯江路南侧既有温州的老城区,也有繁华的CBD,是温州城市发展的缩影。2017年,瓯江沿线整治提升工程以构建“一线四核”的空间结构为设计理念(图2),打造“思源瓯江,活力外滩”的温州都市新名片。“一线”指在沿江景观带中植入贯通的慢行道(骑行、健跑与漫步道),“四核”是指沿江区域不同的发展板块,分别为“江心屿核心区块”“望江核心区块”“安澜亭核心区块”与“杨府山核心区块”。
 
望江路段作为瓯江路整治提升工程四大核心节点之一,位于朔门历史街区的建设控制地带,核心保护区范围之外。工程范围西起解放北街,东至水门头。该区域作为温州历史古城的“北埠”,码头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最重要的经济形式之一,一度被称为“温州的外滩”。

温州瓯江望江路段街区改造策略研究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定时期产生的经济方式也不可避免地退出历史舞台,曾经建设有温州第一高楼的望江路段,老城功能逐渐衰退,20年前根据城市更新需求加以拓宽的西向防洪堤,其上建设的瓯江路滨水景观带阻隔了瓯江与老城之间的联系,使街区失去了其特有的活力(图3)。
 
3.设计研究
 
3.1项目重难点

温州瓯江望江路段街区改造策略研究
 
瓯江路全线道路红线宽度为30米,至望江路段由于受老城的影响,道路红线被压缩至16米,因而该区域的卡点与拥堵成为城市交通的瓶颈。此为项目的难点所在,我们从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最终决定将这段区域的地面交通引入地下(图4),使其从繁忙的交通功能中解脱出来,充分释放地面空间。而如何重新唤起那段代表温州特定历史的记忆,利用大大增加的沿线公共活动与观景空间,打造属于历史文化街区特有的沿江展示面是望江路段街区改造的重点。
 
3.2设计愿景
 
自郭璞划定温州旧城规划后,北埠一直是温州北向进城的通道,这里店铺林立,商贾云集。随着城乡贸易的逐步规模化和内容递变,至今依然保留着温州独有的与竹制品及鼓词相关的贸易与商业。
 
望江路段通过市政道路下穿,释放出的地上空间为瓯江南岸打造一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滨水商业与游憩空间提供了可能。通过传承市井与码头文化、复兴传统商业街,更新与活化了街区资源。推进朔门历史街区向江开放,通过景观手法在场地内植入多元空间,建立起城市与滨江带之间更直接的联系,使其成为瓯江沿线文化与活力的焦点。
 
3.3设计策略
 
以“城市织补、与古为新、多元发展”为设计理念,尊重历史遗存,在空间上对街区进行存遗补缺;融合“新+旧”的历史文化特征,在和谐共生的基础上,使其整体功能更加完善,风貌协调统一;发展城市沿江“水+陆”界面,打造具有可参与性、互动性的活力景观带。

温州瓯江望江路段街区改造策略研究
 
通过对其框架的分析,从街区历史发展演变的痕迹、望江片区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定位等几个方面着手,展开带状空间“三段四轴”的设计脉络(图5)。整体空间布局由西向东依次划分为斗城遗韵、朔门故里、望江听曲三大主题段,四条从朔门历史街区原有街巷延伸至江边的南北向景观轴线,将辽阔的江景与历史街区有机串联,同时围绕沿线建筑及古树名木、历史遗址等打造多个节点空间。

温州瓯江望江路段街区改造策略研究
 
以“江—景—城”为主题展开的空间关系,结合景观更新的机理,从北至南,横向延伸出沿江漫步游憩带、林荫步道休闲带、商业步行观光带以及屋顶路径四条慢行系统。屋顶游线串联起沿线建筑的二、三层屋面,打造多层次屋顶平台,于上可眺望瓯江美景,亦可品味老街风情。
 
3.3.1斗城遗韵

温州瓯江望江路段街区改造策略研究
 
近年来,在朔门历史街区陆续发现“古城墙”等历史遗迹,我们顺势在此布置下沉式的城墙博物馆。利用街区传统建筑拆除下来的砖瓦新建博物馆,记录下历史独有的痕迹。博物馆中心区域打造下沉空间,可以直观地欣赏古城墙遗址,形成“古与今”的对话。沿博物馆外围设置镜面水景,结合雾喷装置,于晴空万里或夜幕降临之时,为主体建筑营造出不一样的“仙气”氛围(图7)。

温州瓯江望江路段街区改造策略研究
 
城墙博物馆所在的西入口广场,通过巧妙地利用现场保留的植物,将整个区域分隔为南北两侧。相较于南侧博物馆的静谧,北侧望江广场则豁然开朗,两者空间相互渗透,站立于城墙博物馆主体建筑之上,可借助场地植物形成的特定视角,远眺江心古屿。

温州瓯江望江路段街区改造策略研究
 
城墙博物馆的东侧,为“瓯海关”旧址。1877年1月,好博逊奉命筹备设立温州海关,先称“温海关”,后改称“瓯海关”。开埠通商,加快了城市的近代化进程,给温州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根据清末影像资料对瓯海关进行复建,同时结合已有长廊,形成轴线关系,打开沿江视线。主轴上设置关印,铺装嵌入海关通文地雕,凸显庄严气势(图9)。对景浮雕墙借景远山,水流从江岸延绵而至,引入山水之美,从而展现出古城与自然的和谐意境。
 
3.3.2朔门故里

温州瓯江望江路段街区改造策略研究
 
此区域是温州旧城中保留最为完整的一条老街,位于温州古城七大门之一的“朔门”之内。根据《温州城池坊巷图》,城内水源充足,池潭错列,与开凿的河渠连在一起,形成水系纵横交错的格局。坊、渠、桥相配合,构成水陆交通网络。城门外有水门一座,城内河渠汇至于此,注入瓯江。望江路上至今还保留着“水门”的遗址。
 
温州瓯江望江路段街区改造策略研究
 
在对场地的建筑和文脉进行梳理和考究的过程中,发掘出郑明云古宅,将其作为文保单位进行保护和展示,其余的建筑则通过引入特定的商业业态,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提取江岸的动态形象,融入商业街的铺装之中,形如玉带,串联起商业空间,以不同的纹理与色彩变化,引导街区人流(图11)。

温州瓯江望江路段街区改造策略研究

重新引入“水街”这一典型的特征,以水为媒,结合古建之机理,于传统院落之中点缀小桥、汀步、“枯山水”等景观元素,构建清新典雅、古色古香的商业氛围(图12)。出于对码头文化的敬仰,在场地中,舟船的造型可见于商业步行区及街巷转角的雕塑设计之中。水与城的共生,展示着这座千年古城独特的魅力。
 
3.3.3望江听曲

温州瓯江望江路段街区改造策略研究
 
榕树作为温州市的市树,在温州有着悠久的生长历史。场地中有三株百年以上的古榕树,老人们在榕树下的望江亭中听曲,构成了温州特有的榕亭景观。保留住百年榕树,就是保留住一种记忆和传承。这种独有的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场景就是“望江听曲”的文化定位。围绕这三棵古榕树设计流线型的树池坐凳,林荫下退台式的半围合空间与铺地一起,共同构成了河埠头的缩影,丰富了空间的文化性和趣味性,也为休闲散步的市民提供充足的休憩场所。

温州瓯江望江路段街区改造策略研究

平台之上,视线交汇之处为一处别有意境的古戏台。人们于古榕树下乘凉,欣赏三百年来传承的瓯剧经典(图14)。这一具有乡土韵味的室外戏曲空间,留住了望江记忆,使榕亭文化得以更好地展现。

 
作为水门头的一大特色,朔门街的小巷子口一直以来都有卖竹制品的传统。挖掘历史记忆,以竹元素打造古戏台,留存住这片街区关于竹文化的特殊印记。
 
古戏台的东侧为东入口广场,通过大型水景空间以及文化地雕的设置,融情于景,凸显街区入口的历史文化氛围。在此适当放大空间,利用保留的上层乔木与林下铺装形成的直线性空间给视线一定的指引,城与江的关系再次打开。
 
“正月灯,二月鹞,三月麦秆作吹箫,四月四,做做戏,五月五,过重五……”这首经久传诵的童谣展现了温州独特的民俗风情与地域文化。正月十五,市民们可以在这具有年味的步行街上闹花灯;六月中旬,望江戏台开展连续七天的瓯剧公演;九月的傍晚,街区的人们围绕在古榕树下,或品茶聊天,或观棋对弈,淡去的乡愁在这里复活,传统街区在这里变潮,人们流连忘返。
 
4.结语
 
当特定的城市历史空间结合了独特的自然环境,诸如山、水系、自然地貌等,历经了时代的发展演变,会形成具有城市文化意向的环境景观。通过深入探究场所的历史精神和文化特质,以景观更新的方式表达城市的历史文脉,营造与历史环境相似的文化氛围,从而调动到访者的审美记忆,表达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寓意。
 
 
本工程通过对场地历史文脉的挖掘、保护与更新,在朔门历史街区与滨江休闲带之间打造出一个集观赏、游憩、生态、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化开放空间,一个与城市完美契合的滨水景观,从而使场所中的历史文化信息得以景观化地延续。项目针对城市滨水历史街区景观更新的思考与研究,对引导温州“山、城、江、屿”的联动开发以及探索“有机生长”的城市更新与风貌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温州,依旧是那个风雅迷人的山水之城,千年商港、天赋山水是温州城市的文化缩影。而对城市历史最好的传承和发扬,就是将记忆融于空间,留存住属于温州人特有的诗意和情怀。
 
陈丽,温州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周心怡,温州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景观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