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眉州文化村景观设计 - PenJing8|盆景吧
四川省眉山眉州文化村景观设计
2023-11-12 13:11:11  浏览:0
记忆的起点:眉州文化村景观设计
 
眉州文化村景观设计项目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崇礼新区——巴蜀文化中心的三苏故里。此处为岷江中游,东临蟆颐堰,西枕岷江一桥,北接成都,南瞰乐山峨眉。项目场地由桃园湖公园、华灯集文化商街、揽江滨湖居住区三部分组成,占地约20hm2。3块场地中,其核心场地桃园湖公园(约11hm2)原地形相对平坦严整,中有大湖,外轮廓接近矩形,与东侧华灯集文化商街(2hm2)连成一体,和南侧揽江滨湖居住区地块(约7.5hm2)隔街对望。场地西侧临江,融入崇礼区绿色网格体系之中,水系连通外部,东北方岷江支流经蟆颐堰流转而向西南平行于主江,流经场地后又汇入岷江。
 
项目规划定位的特殊点在于:随着时间推移,场地功能将不断转变。项目初建是为了商业宣传,吸引潜在客户人群;但在规划远期,这里终将成为公园、商业、配套设施一体化的生态社区,实现自然基底与文化相融的愿景。一开始桃园湖公园中的主体建筑东坡书院是作为售楼处,但后期会转变为文化活动空间。同时由于周围场地还在不断地建设中,工期无法把控。为应对这些不确定性,设计师须在设计中不断预留接合空间,同时保证景观拥有自我生长的驱动力。然而场地本身荒芜,核心区域除湖池外,仅有少许绿色覆被。荒芜给予场地无限应用潜力的同时,也带给设计师无从下手的虚无感。
 
多个组成部分、商业与公众属性的转换、自然力的贫乏、历史痕迹消落……这些问题导致设计者很难找寻单向的原动力并进行设计学意义上的转化。至此,设计团队首先在交织的线索中寻求平衡,选择3个支撑性的概念——应答、质感、情境,去统辖整体设计策略。同时,在设计与建造的过程中,3个概念并没有清晰的边界,而是互相交织。
 
1渐进的应答
 
设计问题的出现源于现状与未来的矛盾。不断通过应答场地的问题来指引设计前进的方向,也是将场地空间极其克制地预留给未来。
 
设计师面对的不仅是“临时性”问题,更是商业、生活、生态、公众等几套业态系统的兼容问题。东坡书院巨大的建筑体量似乎就象征着这一矛盾:由于在开始阶段作为售楼处,建筑离公园西北侧入口极近,场地平整一览无余;但在未来又将作为活动中心,蜕去商业属性,成为具有切实功能的场所。
 
为处理这种失衡,设计团队抬升了公园西北侧入口附近的地面,形成蜿蜒缓坡,再借助向上的植物配置调整观者的竖向视野,让入口大门与东坡书院形成承接关系。建筑背后设置无动力乐园缓解高差问题,乐园的设计呈现出上下分层衔接的复杂面貌,也园的多功能特征。而在华灯集文化商街,提前预留了沿湖观赏轴线、连通湖区的主轴线和开敞观湖视线,设置可聚集人气的滨水文化广场,让沿湖业态逐渐形成。
 
四川省眉山眉州文化村景观设计
 
2质感的贯穿
 
由于3块场地联动,连贯性就必须成为主线之一。团队从在地性入手,寻求材料在视觉与触觉层面的双重质感,引领场地进入一种“文化记忆”的维度。
 
对于“硬”的部分,以瓦呈现表达效果。瓦对于中国民居来说不仅是装饰,更是建筑本体的一部分。尽管现代建筑工艺传入后,瓦的使用就越发少见了,但因古建形象的传播和文学意象的比附,瓦和中国传统建筑房屋仍有极强的联想关系。设计师将这种印象融入公园的入口设计中,让叠水从瓦上浸润,从而实现“屋顶”的效果,让入口呈现家的进入感,同样质感和颜色的东坡书院与之再形成景观与建筑的连贯性。
 
对于“软”的部分,天然材料是最直接的在地性表达。团队选取当地植物品种,并且在3个地块均采用同一风格的植物,利用水生美人蕉、再力花、芦苇等形成片植景观,矮蒲苇、狼尾草、细叶芒等观赏草与自然树干、卵石和水系的搭配凝聚了场地的生命力,呈现出一种朴实的川西风情。为延续自然材料风格,配合相关水体生态技术,进行“雨水花园”式改造,即便是在硬质铺装占比较大的商业区,团队也在规划布局上进行调整,将自然水系引入商业内街,凸显自然的底色,形成内聚的多视角观湖空间,力图连通所有的生态体系。揽江居住区中的轴线也呼应自然的风致,旨在将居民引入公园中。
 
3情境的构建
 
表达地域文化的简明做法是使用文字或图像直接展示,虽然有效,但不能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手段。平地起园与文化立意之间的张力尽量不以生硬的符号直接作为中介,而是让游人在体验中自发体会。
 
公园西北角的梯田花境即是为了解决高差问题,这个想法诞生于设计团队勘察场地时缓步登坡的体验感,在场地历史交错的瞬间,思绪附着到俯身埋头向地的农民身上,感到这坡度恰合在四川山区传承已久的农耕劳作梯田,和东坡书院并置,又可隐喻“耕读”的传统。
 
与“耕读”对应的“渔樵”传统则体现在蜿蜒的滨水空间和垂钓、舟船活动中,这些非文学叙事构成的情境并不依赖线性联系,而是由分散在环形游线的节点构成。通过统一的环境和精心组织的事件,设计构建的集体性生活氛围,在最大的建筑——东坡书院中得到释放。书院建筑整体庞大如巨石,整个视觉观感十分充盈。团队选择了一种“放空”策略对待建筑内庭和周围景观:蜕去过多装饰和设计,只强调线条的延展;让一切文化表达在绵延中流向远处;清朗气概一如当初盛名已负的苏轼乘小舟,经长江,向东南。
 
而人的生活更是情境构建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大量文娱活动在场地内上演,包括湖上游船、文化音乐节、灯光水秀等,节日氛围融入生活日常,无论白天或是夜晚都呈现出强烈的生活氛围感。
 
4技术的应用
 
4.1水生态系统
 
景观设计师与万科建筑研究中心水生态研究团队合作,遵循国家倡导的抗灾雨洪管理及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对桃源湖水质进行生态化处理;试图通过多种策略,建构一套多方面综合的技术体系,以达到控制水位,优化水质、自然滞蓄的目标。
 
除了对湖底土壤进行改良、铺设防水毯外,团队根据所在区域气候、环境、地形等条件,布置了“水下森林”,即在受污染的缓流水体中种植水生植物,引入有益微生物,吸引水生动物,构建水下微生态自净循环系统。定时监测水体动植物比例,保持湖区的生态平衡,使得场地在承担雨水收集和泄洪功能的同时,最大化湖体的原始生态潜力,吸引其他生物栖息并提升生物多样性。
 
全区内采用雨水花园式的局部节点设计方法,以期解决雨季积水、旱季干燥的问题。雨水花园的下凹式绿地中集水坑、蓄水池、雨水收集草沟等暂存收集的雨水,经弃流和粗略过滤后,最终被应用在整个园区的景观补水和绿化灌溉中。

四川省眉山眉州文化村景观设计
 
4.2视觉科技
 
设计团队与利亚德文旅科技有限公司创研中心合作,以水为幕,以光为底,整合全新数字化远程操控与3D裸眼技术进行水幕电影表演,呈现眉州的山河胜景,演绎古今,再现三苏文化。用炫目的方式吸引人们,让戏剧性的效果进入日常生活。
 
5结语
 
项目设计兼具小尺度设计和大尺度文旅运营,产生了多层面的效益和影响。现已建造了近50000m2生态水域,水最深处达4m,生态环境优良。探索出了文化艺术、城镇发展、生活方式、空间运营、社群聚落、文化产业等结合的新路径。公园和商街成为整个片区的核心引力,多项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动的举措陆续推出,进而推动了地方文旅产业升级,打开了区域消费升级的窗口。
 
作为一个大型综合景观项目,眉州文化村正如林语堂给苏东坡的评价一般:“一个多重身份的人,是乐天派,是道德家,是工程师,是诗人,是月下的漫步者,也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在嬉戏中与宁静里,眉州文化村项目将会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起点,也将是人们记忆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