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专业遗产保护课程思政融合路径探索 - PenJing8|盆景吧
风景园林专业遗产保护课程思政融合路径探索
2023-11-11 21:38:46  浏览:0
风景园林专业遗产保护课程思政融合路径探索*
 
摘要:对风景园林遗产进行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是国家关注的重点。然而,风景园林专业学生作为未来遗产保护的专业技术人才,普遍存在对遗产的属性理解浅显、价值认识不足、保护意识不够和保护经验缺乏的问题。通过剖析问题成因,并结合风景园林遗产的自然和文化基本属性特征与课程知识体系,提出了相应的显性与隐性思政教育目标。然后,从遗产保护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方面,探讨了显性和隐性思政教育融合路径。
 
当下高校正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作为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1~2],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三全育人”为引领,将专业课程的特色和价值理念与思政教育融合[3]。
 
风景园林遗产保护课程属于风景园林专业必修课,围绕遗产的属性、价值、资源本底,以及保护和利用现状、存在问题、方法和策略等展开分析探讨,引导学生了解遗产要素调查、遗产价值评估、保护与利用、遗产地动态监测与管理等遗产保护的基础理论与方法。风景园林遗产具有历史、文化、科研、艺术等多元价值和重要生态服务功能,重点保护的遗产类型包括世界遗产,以及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受法律保护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历史园林、风景名胜区、乡土景观等。我国风景园林遗产数量众多,如在世界遗产层面,至今共有56项世界遗产,数量居世界第一。因此,对风景园林遗产进行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是国家关注的重点。
 
在此背景下,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各高校积极建设遗产保护相关课程[4]。在风景园林遗产保护课程中融合思政教育,有利于建立学生正确的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价值观,培养学生和谐的自然观、可持续发展观,增强对遗产保护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提升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对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风景园林遗产基本属性
 
风景园林遗产具有突出遗产价值和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包含了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5],因此兼具自然和文化2种基本属性。
 
1.1自然属性
 
风景园林遗产的自然属性涵盖了自然景观审美与生态环境功能。自然形成的山景、水景、天景和动植物景观等作为审美客体,从形象、色彩、肌理、线条、动态与静态美等方面影响着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人作为审美主体感受着风景地貌的雄伟、秀丽、新奇、险峻与幽静,以及四季植物色彩、云雾彩霞、河流、飞瀑与泉水的动态变化等,从而在风景园林遗产中纵情山水、陶冶情操、修心悟道。在生态环境功能方面,风景园林遗产的森林、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资源,可作为自然环境的调节器,对改善气候和生态环境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重要的动植物栖息地。
 
1.2文化属性
 
风景园林遗产的文化属性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2个方面。风景园林遗产是见证历史的重要物质载体,延续着历史文化脉络和人作用于自然的传统智慧。遗产地中的摩崖石刻、壁画、古建筑、古迹等,以及伴随风景园林遗产开展的山水创作和审美活动,都是研究建筑、科技、艺术、文学、园林历史的珍贵资料。红色文化则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功能。风景园林遗产地中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根据地、纪念场所、烈士陵园及其革命精神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风景园林专业遗产保护课程思政融合路径探索
 
2风景园林专业学生面临遗产保护主要问题
 
1)对遗产的属性理解浅显。学生获取遗产属性特征的资料数据的途径单一,多为官网宣传的信息,在文献阅读、实地调研方面明显不足;对遗产的自然和文化属性的理解局限于资源本身,不能深层次理解遗产及其外围环境的“完整性”、文化的“原真性”等内涵;对遗产的生态功能、文化功能以定性理解为主,缺乏客观定量研究。
 
2)对遗产的价值认识不足。当代多元文化和强势文化的冲击,以及对网红文化的追捧,易导致学生对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的认识产生偏差;学生对遗产的生态价值、科研价值缺乏深入研究,从而不能将遗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结合;对遗产的社会与经济价值认识不清,易导致学生在遗产保护利用规划设计中不能充分挖掘遗产的价值,从而不利于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3)对遗产的保护意识不够。学生对遗产保护的兴趣与关注度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遗产保护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低,缺乏文化自信,不利于其在遗产保护中推动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社会责任感不强,不能自觉担负起遗产保护的重任。
 
4)对遗产的保护经验缺乏。学生主要处在遗产保护理论学习层面,缺乏遗产保护、规划、管理实践经验;对当下遗产保护的方法、技术了解较少,不能很好地将保护理念与保护技术进行科学协调;在具体的遗产保护规划中,较难平衡遗产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