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传统骑楼装饰风格及5个分异 - PenJing8
海南岛传统骑楼装饰风格及5个分异
2023-11-11 11:27:46  浏览:0
骑楼装饰风格及分异
 
3.1骑楼的装饰及风格
 
海南岛传统骑楼立面构造通常都遵循着“三段式”结构布局:顶部檐墙、中部楼身、底部廊柱[6]。其中顶部及中部是海南岛骑楼主要的装饰部位,包含了五大构件:檐墙、檐口、窗楣、壁柱、腰线。通过普查式调研,归纳了五大构件常见的风格类型。
 
3.1.1檐墙

檐墙
 
骑楼的檐墙又称山花墙或花头墙,是指建筑立面高于屋檐的一面矮墙,位于骑楼临街立面的顶端最突出的位置,通常由山花、栏杆、栏板及短柱组成,形成统一或杂糅的风格类型(表3)。
 
3.1.2檐口

檐口
 
骑楼檐口指的是骑楼立面中位于檐墙以下,窗楣以上的部分。因檐口在骑楼立面中的比重较小,风格较少,在立面中起分隔檐墙及楼身的作用(表4)。
 
3.1.3窗楣

海南岛传统骑楼装饰风格及5个分异
 
窗户是海南岛骑楼立面的主要装饰构件之一。常见的开窗形式为“三窗四柱”,即在骑楼立面中部并排开设三扇窗户,通常大小等分。窗楣作为海南岛骑楼窗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态造型风格多样,富有装饰性,能突出体现骑楼整体风格(表5)。
 
3.1.4柱式

海南岛传统骑楼装饰风格及5个分异
 
在海南岛骑楼中,柱通常采用附墙柱形式设于窗间墙部位,承担分隔窗户及装饰点缀等视觉美化作用,并不具备承重功能。在部分二层具有阳台结构的骑楼中,柱通常采用券柱形式,在体现美学及装饰功能的同时,起到对阳台顶板压力的承重作用(表6)。
 
3.1.5腰线

海南岛传统骑楼装饰风格及5个分异
 
腰线即建筑装饰的一种作法,一般指建筑墙面上的水平横线。在海南岛骑楼中,腰线泛指底部廊柱与中部楼身之间的过渡部分(表7)。
 
3.2分异
 
通过对海南岛各地骑楼五大装饰构件的风格进行量化统计、对比分析,探讨、定义4个分区骑楼的风格特点。
 
3.2.1北部:多元并存,典雅庄重
 
海口是海南岛骑楼的文化中心,而海口骑楼具有发展最早、规模最大、保持最完善等特点,因此将其作为琼北骑楼的唯一代表。北部骑楼装饰风格有2个主要特征:
 
海南岛传统骑楼装饰风格及分异
 
1)具有浓重的西方建筑风格。19世纪中叶,海口是西方外廊式建筑文化初入海南岛的主要节点[7],首先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除腰线构件以外,北部骑楼的檐墙、檐口、窗楣、柱式大量应用了欧式古典元素,数量占比均高达70%以上,远高于其他分区骑楼(图4)。

海南岛传统骑楼装饰风格及分异
 
2)各构件的风格类型全面。海口骑楼经历了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40年代近百年的演变,这为其吸纳多元文化提供基本条件。20世纪初期的南洋华侨返琼热潮推动了骑楼风格本土化发展。海口骑楼因其强大的适应性,
在西式风格为主的基础上逐渐融入中式传统元素,形成了风格类型全面的特点(图5)。
 
综上,北部骑楼装饰受多元文化共同作用,在多元风格并存的基础上,主要呈现出欧式典雅庄重的风格。
 
3.2.2东部:南洋风情,高挑俊秀
 
文昌铺前镇位于海南岛东部,作为骑楼文化亚区核心,其胜利老街是海南岛现存第二大骑楼街区。因为文昌市的文城镇、会文镇,以及琼海市的嘉积镇、乐城岛等地几乎没有可参考的现存传统骑楼,所以将胜利街骑楼作为东部骑楼装饰风格分析的主要对象。

海南岛传统骑楼装饰风格及5个分异
 
文昌作为海南岛第一大侨乡,近代以来与南洋保持着密切的人口与文化交流,南洋建筑文化及风格也随华侨传入,并在骑楼装饰风格上有明显体现。“风洞”设计作为南洋建筑的特征之一,早期在东南亚被用于减少台风风压对建筑的损害,后被广泛应用于海南东部骑楼檐墙。

海南岛传统骑楼装饰风格及5个分异
 
统计得到风洞式檐墙在东部骑楼中占有极高比重,是最突出的表现特征,而北部及南部有少量应用,西北部则几乎不曾出现(图6)。此外,东部骑楼建筑高度、层高、面宽较大,壁柱、栏杆、廊柱等构件造型纤细、尺寸较小。墙体以暖白色调为主,纹案装饰细腻而不繁琐,呈现出高挑清秀的风格(图7)
 
3.2.3南部:宗教色彩,敦实厚重

海南岛传统骑楼装饰风格及5个分异
 
南部亚区相对于其他分区较为特殊,其中乐东县是海南岛唯一有骑楼分布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而三亚市是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骑楼城市。20世纪初,骑楼商业街在三亚兴起[2]。伊斯兰文化作为南部亚区主要的宗教信仰之一,对骑楼装饰风格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窗楣的风格应用。
 
海南岛传统骑楼装饰风格及5个分异
 
南部骑楼窗嵋除了常见的伊斯竺式尖券,还出现了南部亚区独有的二段尖券式、三叶式等多种伊斯竺式变体风格(图8),且伊斯竺式风格的应用比例相对于其他分区明显增加(图9)。

与东部亚区相反,南部骑楼建筑体量相对较小,但是构件粗壮厚实,墙体多采用伊斯竺建筑常用的米黄色调。因此,南部骑楼整体风貌具有浓厚的伊斯竺式宗教色彩,建筑有敦实厚重之感。
 
3.2.4西北部:专注传统,细致精美
 
西北亚区中澹州的人文沉淀来自于汉、宋两代的两次移民活动。大规模的汉族人日以及强势的中原文化进入海南岛,占据了琼北地区等条件相对优越的沿海平原地区,而本土黎苗文化相对薄弱保守,受到挤压退居至中部以南丘陵地带,最终形成“外汉内黎”的圈层式格局[f81。作为文化输入日之一的澹州以及周边地区受到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2个风格特占:

海南岛传统骑楼装饰风格及5个分异
 
1)装饰风格更富有层次,细节刻画繁复精美。西北亚区骑楼大量应用了其他分区极少见的多层复合式檐墙,相对于其他分区檐墙更富有层次感,更注重精美的细节装饰(图10)。
 
海南岛传统骑楼装饰风格及5个分异
 
2)注重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应用,强调表现本土文化。西北亚区骑楼在多层复合式檐墙的基础上,几乎全部应用了民国初年流行的本土装饰工艺,即镂空水泥预制板(图11)。纹案题材主要有“回纹”“万字符”等中式传统符文,仙鹤、蝙蝠、牡丹等具有传统意义的飞禽花草,以及铜币、盘长、如意等传统器物。
 
4结论及讨论
 
外界环境条件对于海南岛骑楼发展的影响是多层次的、区块化的、具有分异性的。海南岛骑楼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3个方面适应性特征:在分布现状方面,呈现出“沿海分布,中部未见”的整体特征,并存在“建制经济优良者盛,反之则衰”的分异;在形制尺度方面,“于发达地区者大,反之则小”;在装饰风格方面,整体表现为“人文外化,多元并存,因地而异”。
 
以上特征及分异的产生主要受海南岛自然条件、政治经济、人文背景等多元因素影响。海南岛沿海平原、河流末端的水路交通条件优良,中部丘陵地区相对闭塞;聚集于沿海的汉族人口崇尚商贾之风,缩居于中部的黎苗人口重农耕之道。这些明显的差异结合早期骑楼对商业贸易的功能需求,决定了海南岛骑楼基本的地理分布格局。
 
在骑楼的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了街区的商业活力差异,间接影响了骑楼在不同地的建设力度和建筑体量,造成了发达地区骑楼高大宏伟,街区依然兴盛,而欠发达地区骑楼较小,街区或已消失的现状差异。
 
装饰风格的差异一是源于海南岛骑楼产生前的传播阶段,二是源于骑楼在岛内线性、树状的传播路径。海南岛骑楼是一种起源于欧洲外廊式建筑,后经南洋地区传播进入海南岛,经本土化后形成的建筑形式。基于这3个阶段下不同人文背景的影响,最早兴起的海口骑楼在装饰风格方面糅合了西方、南洋及本土元素,但以西式风格为主导;后续因为海南岛内传播路径的分支及文脉的分异,又形成了南洋式、伊斯兰式、传统中式3种不同风格侧重、性格迥异的文化亚区。
 
海南岛骑楼作为海南岛地域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之一,多元特征是其重要标签,不仅体现在其是受多元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更体现在其因多元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区域间多元分异特征。这也证明了海南岛骑楼是一种包容性、适应性极强的本土特色建筑。在海南岛骑楼衰退锐减的大环境下,希望本研究能够使广大学者对海南岛各区域骑楼的发展脉络、文化底蕴、形制形态及装饰风格等方面更加重视,并有更全面的认识;能够帮助管理部门在海南岛骑楼后续保护及持续发展中找到切入点,根据不同分区骑楼的多元分异特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特色的、多元化的保护及发展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