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游客时空行为研究的3个结论 - PenJing8
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游客时空行为研究的3个结论
2023-11-11 11:17:14  浏览:0
3影响因素分析
 
3.1气候及节庆时间

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游客时空行为研究的3个结论
 
在年内,漓江的各个季节的气候差异和节假日时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游客时空行为,游客的活动呈现明显的季节性集中。从月份分布来看,5月虽然是漓江流域的潮湿多雨时期,但是因有“五一”劳动节假期,漓江游客的轨迹数量明显增多;7月正值酷暑,但是因为暑假的到来,漓江游客量猛增,是全年游客量最多的月份;10月因有“十一”国庆节假期,而且气候宜人,所以漓江游客的客流量多且高于5月。从四季分布来看,游客以秋冬游赏为主,秋季的轨迹数量最高,冬季的轨迹长度最长。这与漓江秋冬气候适宜和冬季游客以驾车出行为主有关(图9)。夏季酷热、春季多雨潮湿,不利于游客出行,所以春夏游客轨迹数量少,轨迹长度也较短。
 
3.2水景分布
 
对游客的拍摄点进行观察,发现拍摄点大多数围绕水景分布。探究水景与拍摄点的距离关系,以10m为间距,在水系100m范围内生成多个缓冲区,统计各个缓冲区的拍摄点数量。现拍摄点的数量占比随距离增加呈幂函数式递减的规律,R2值约为0.910,并且10m以内拍摄点数量约占70.21%,表明漓江游客围绕水景存在空间聚集。本文用上述方法进一步统计拍摄点与漓江和遇龙河、“世外桃源”等江河湖泊的关系,发现5.81%拍摄点分布在遇龙河、世外桃源等水景,94.19%拍摄点沿漓江分布,说明漓江水景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强,是游客主要的拍摄点。以上分析表明,漓江风景区形成以水景为主的旅游空间形态,游客兴趣点倾向于沿漓江分布,形成空间聚集。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在游客个性化、多样化旅游需求背景下,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基于“两步路”平台的游客GPS轨迹数据和拍摄照片数据,对游客时空行为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游客行为年内分异明显,秋冬季是旅游旺季,特别是秋季,游客的轨迹数量最多;节庆时间游客活动量大幅度增加,特别是“五一”“十一”、寒暑假等重要节假日。另外春秋两季的照片拍摄数量最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景色的观赏性较其他两季更强。
 
2)游客行为日内变化明显,轨迹数量和拍摄照片数量变化呈现双峰型,轨迹数量的峰值分别出现在11点和15点,11—18点是游客一日中活动节奏活跃时期。拍摄点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九马画山、漓江景区和象鼻山景区,呈现“三核”分布。另外,游客拍摄照片数量的最高值出现在17点,说明游客更喜欢傍晚时分的景色。
 
3)在空间上,游客的兴趣点呈“三核一带”式的分布特征,形成了以漓江环境为依托,景区景点为载体,水系为骨架深度串联的点线面式的网络游赏体系。此外,游客兴趣点空间集聚表现出明显的层级,兴趣点围绕景点存在呈幂函数式递减的空间聚集规律;但兴趣点与景点之间距离较大,更倾向沿水景分布,表明游人观赏点较为泛化,游人更加注重路上的风景,其游赏活动主要以水系为骨架组织。
 
4)气候变化、路线丰富度和景观偏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行为。秋季环境舒适度较高,游客出行方式更加多样,游客活动轨迹量和轨迹长度较其他季节明显增加。同时游客活动与兴趣点主要沿着水系分布,说明游客更偏好水景。
 
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游客时空行为研究的3个结论
 
4.2建议
 
根据上述游客空间行为特征分析,发现漓江风景名胜区存在游客时空分布不均衡、游赏路线单一、旅游年内分异明显等问题。因此,对漓江风景区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充分利用漓江区域自然条件和气候资源,通过旅游产品多样化、体系化,实施旅游淡旺季差价策略和发展修学、休闲等旅游方式,适销对路的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活动的选择多样性,加强旅游吸引力[6]。
 
2)丰富游赏方式。现漓江游客的游赏方式主要为步行和水上游览,游赏体验受到局限。绿道骑行的游赏方式不仅满足游客亲近自然、体验运动、绿色健康的需求,而且能大大缓解漓江水域的游赏压力,有利于保护漓江水域环境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完善骑行绿道,根据游客的兴趣点设置完善的绿道布置[7]。
 
3)优化旅游空间结构。漓江风景区的旅游热点分布相对集中,景区之间发展不协调。可利用旅游热点的联动效应,加强景点间的联结互动,积极制定多条特色观景游线,将各个景点进行串联发展。
 
4)挖掘人文资源。漓江的山水景观与人文景观密切相关,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突出,如沿漓江而下,既有自然遗产如猫儿山原始森林、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等,也有文化遗产如古灵渠、甑皮岩遗址、明代王城、桂大圩古镇等。在保护漓江山水格局、挖掘漓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发展漓江人文系列旅游产品和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漓江文化线路[8],如漓江文化遗产线型旅游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