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景观过程的实施途径
当代成都风景园林研究和实践的内容已逐步拓展到了对多层复杂系统的解析与重塑,这一复杂系统包括了自然系统、半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各个自然层和文化层经过长时间的堆积,每一层都为后一层提供了空间环境上的累积。因而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除了注重空间上的适宜性,还必须考虑时间上的延续性,从景观系统的生成发育和动态演变中进行把握,并在整体上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复杂动态系统。
景观过程通过对场地的充分考察与分析,探究场地中蕴含的自然过程和运转机制,从而将自然过程引入设计,运用过程式景观介入与场地特性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景观表达方式,最终建立一个自动力的动态过程,弹性应对未来。通过梳理前人的理论研究与案例,将景观过程指导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要点总结如下。
1)识别场地价值,重构时空链接。城市绿色空间饱含城市记忆和特色风貌[23],对场地的自然要素、景观空间结构、场地适应性、区域功能和能量流动等进行分析[24],掌握场地中自然与人文过程的运转情况,能够为后续规划设计提供依据。首钢工业遗址公园场地具有首钢各个时期发展的复杂烙印(图2),这些印记共同塑造了场地的独特潜质。
通过对多层次历史信息的叠加阅读,挖掘场地碎片信息的内在逻辑,了解各个时期的场地文脉及特征,为曾属于不同时间维度的空间体验提供重叠交会的可能。通过对历史信息的阅读和对未来需求的理解,创造性地对场地纹理结构与新旧碎片进行复写,打破时空壁垒,将对历史的怀念与未来的幻想融为一体[25-26]。
江洋畈生态公园位于杭州市玉皇山南麓的山谷,它的前身是西湖淤泥疏浚的堆积场,被淤泥包裹的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逐渐萌发,形成了与周边山林景观截然不同的柳树成林的谷地沼泽景观[27]。江洋畈生态公园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利用了现状淤泥特有的湿地环境特征和生态活力,通过梳理和调整植被群落,充分展示场地从淤泥库到茂密的次生林的自然演替过程(图3),并通过设计将复杂环境背后所蕴含的西湖疏浚历史传达给公众。
通过对多层次历史信息的叠加阅读,挖掘场地碎片信息的内在逻辑,了解各个时期的场地文脉及特征,为曾属于不同时间维度的空间体验提供重叠交会的可能。通过对历史信息的阅读和对未来需求的理解,创造性地对场地纹理结构与新旧碎片进行复写,打破时空壁垒,将对历史的怀念与未来的幻想融为一体[25-26]。
江洋畈生态公园位于杭州市玉皇山南麓的山谷,它的前身是西湖淤泥疏浚的堆积场,被淤泥包裹的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逐渐萌发,形成了与周边山林景观截然不同的柳树成林的谷地沼泽景观[27]。江洋畈生态公园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利用了现状淤泥特有的湿地环境特征和生态活力,通过梳理和调整植被群落,充分展示场地从淤泥库到茂密的次生林的自然演替过程(图3),并通过设计将复杂环境背后所蕴含的西湖疏浚历史传达给公众。
2)人工促进自然演替,发挥自然力量。注重人工系统与自然系统的联系,充分发挥自然的力量。自然本身具有自我修复能力,设计师的任务是依照景观演替规律,合理引入介质,从而触发或催化自然进程,发挥自然的自我调节能力(自然系统的恢复力和植被的自我修复力),利用自然的动力(风、水、火等)修复受损的生态,搭建景观系统框架,同时最小化人为开发建设对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的影响。
纽约清泉公园,原为因污染严重被关停的城市垃圾填埋场。更新设计竞赛第一名“生命景观”方案在垃圾与地面之间建造一个隔离层,合理选择植被,通过等高植物篱来改善土壤状况、增加土壤厚度,利用自然演替分阶段促进土地的再生,形成一个自我维持、不断完善的自然系统[28]。
纽约清泉公园,原为因污染严重被关停的城市垃圾填埋场。更新设计竞赛第一名“生命景观”方案在垃圾与地面之间建造一个隔离层,合理选择植被,通过等高植物篱来改善土壤状况、增加土壤厚度,利用自然演替分阶段促进土地的再生,形成一个自我维持、不断完善的自然系统[28]。
2018年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采石场花园选址在一片采石废弃地上,停采后随着地下水位的上升,坑底出现了不同深浅的水塘,一些植物从破碎的崖壁中萌发出来,不同的地形和自然恢复进程使场地呈现出不同的特质[29]。设计保留了每个采石坑所特有的生态景观,营造出7个各具特色的采石场花园(图4);兼顾展园展示和大众游览需求,清理危险浮石,在安全可进入的区域构筑景观设施;结合场地条件设计植物群落,注重新栽植植物与原生植被的结合,突出景观与生境的融合,呈现生态修复的多种可能。
3)兼顾时效性与前瞻性,弹性应对未来。理查德·福尔曼认为,未来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30]。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应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功能上要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变化,能够容纳多种可能性、随机性与不确定性。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将园区与河道动态整合,将单一功能的直线型混凝土沟渠改造为多功能的曲线型河道。
低水位时人们可以在河边开展休闲活动;降雨时,宽阔的河漫滩能够消纳雨水使水位上涨缓慢,降低了区域遭受洪涝灾害的风险。BIG在“漂浮城市”方案中采用模块化设计,使漂浮的岛屿以6个为一组,再以6为基数复制;建筑以有机形式不断增长、变化以适应新的需求,构建了一个弹性化、可持续发展的漂浮社区。
低水位时人们可以在河边开展休闲活动;降雨时,宽阔的河漫滩能够消纳雨水使水位上涨缓慢,降低了区域遭受洪涝灾害的风险。BIG在“漂浮城市”方案中采用模块化设计,使漂浮的岛屿以6个为一组,再以6为基数复制;建筑以有机形式不断增长、变化以适应新的需求,构建了一个弹性化、可持续发展的漂浮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