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动物主题公园设计方法探究 - PenJing8
成都动物主题公园设计方法探究
2023-11-06 11:10:26  浏览:0
基于游憩空间理论的动物主题公园设计方法探究——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改扩建项目为例
 
摘要:借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改扩建项目,深入探索以动物为主题的城市游憩空间设计过程,研究以保护动物自然行为为核心、以提升游憩体验度为目标的设计原则,旨在从规划设计层面形成可参考的同类动物主题公园的设计依据。

从现有的游憩空间理论入手,将设计内容解构为空间基底、观赏方式、馆舍布局及游线设计4个层面,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专家访谈、场景构建等方法,以游憩空间理论为基础,基于动物的自然生境和行为需求,以拟达到的游憩体验为目标,构建符合动物生境和游客需求的主题游览场景。

经过项目实践,改扩建后的大熊猫基地不仅尊重了动物的自然行为,而且提升了游客的游览体验,得到了动物保护专家和公园运营部门的认可。基于研究成果,形成理论研究框架,以期为同类动物主题公园及其他类型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动物主题公园是具有展示、研究、科普、游览等多重功能的特殊空间,作为人类的游憩空间和动物的生存空间,现代动物园的规划设计者正在努力寻找二者之间的平衡。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大熊猫基地”)是以大熊猫为核心IP的动物主题公园,作为教育研究基地,兼顾部分游憩功能。随着大熊猫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大,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日渐增多,基地已无法承载大量游客对于游憩空间的需求,希望通过改扩建,改善游憩环境,提升游览体验,同时还原大熊猫等动物的自然生境。
 
基于对大熊猫习性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解读,同时整合相关专家提出的动物保护要求,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总结了对大熊猫基地空间设计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知识,并提炼出尊重动物自然属性的设计原则。本文在现有游憩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延伸、凝练得出以尊重动物自然行为为前提的提升游客体验度的设计框架,形成指导动物主题公园设计的方式方法。
 
成都动物主题公园设计方法探究
 
1相关研究背景
 
在欧洲,动物园自18世纪起就成为公共游憩空间,如1907年的哈根贝克动物园呈现混凝土、岩石、壕沟等自然式的景观。20世纪80年代,世界动物园的设计发展开始向保护珍稀濒危动物、提供科普教育体验的沉浸式生境转变[1]。
 
21世纪后,人们进一步意识到自然景观是展现动物自然行为的必要因素之一[2]。目前,中国动物园的主要展示形式仍以笼舍式为主,通过提升部分丰容方式和改变隔离材料改善动物的生活环境,但未真正提高动物福利。
 
近年来,中国学者对沉浸式动物展区进行了深入研究,“生态化”“动物福利”和“环境丰容”是近几年动物园设计研究的热点问题[3]。
 
已有研究可分为2类。1)从动物角度出发,聚焦于动物展区的设计过程:通过对沉浸式动物展区的景观设计实践,总结可以提升动物福利的场馆丰容措施[1];将动物园场馆建筑作为研究主体,为动物园建筑建设提供系统的指导[4];从动物福利、展区设计和游客体验3个方面进行探讨,强调在无视障参观及生态化展示的同时,促进动物做出更多自然行为[5];通过观展设计研究,总结动物园“观”与“展”的关系,详细阐述动物园在展示不同动物时所采用的空间形式和隔离方式[6]。
 
2)从游客角度出发,针对动物园的教育科普功能,聚焦于解说系统设施:通过对动物园游客心理需求的分析,探讨动物园解说设施项目策划中的感官、场景及互动体验,以提高动物园解说设施的设计水平[7];基于环境教育功能,构建环境教育评估、游客参与及解说满意度之间的路径模型,探究三者间的影响机制,为公园管理与规划提出新思考[8];通过用户访谈和观察分析总结游客需求,合理定义动物园导览系统和功能,创建多种使用动物园导览系统的情境,进行动物园导览系统的设计研究[9]。
 
可以看到,目前鲜有研究从规划设计层面入手,从动物和游客角度出发,以公园整体空间为基底,从场景的构建开始,通过游憩系统的搭建提升动物和游客的双向体验,从而指导后续场馆及导览系统的设计,并形成此类游憩空间的设计方法。
 
本文跳出动物园的框架,把大熊猫基地作为以动物为主题的综合公园,从动物和游客两方面出发,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研究,获得模拟动物生境的空间形式,并以所展示的动物自然属性为目标,反推动物和游客之间的互动方式,以空间本底为基础,以观赏方式为引导,叠加游憩空间相关理论,形成更加合理且具有导向性的游线系统,通过场景构建指导公园的总体空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