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人群话语分析的襄阳城市历史景观层 - PenJing8
基于不同人群话语分析的襄阳城市历史景观层
2023-11-05 14:31:29  浏览:0
基于不同人群话语分析的襄阳城市历史景观层积机制研究
 
摘要:人对城市风景的感知与理解,推动了城市历史景观的层积过程。基于不同人群话语分析,以元素类别和空间类型2种分类方式构建相对系统、科学的城市历史景观层积识别框架,探讨城市历史景观的动态演变机制。

以明清时期襄阳为例,分政府和文人2类话语组对历史书籍、诗文的语汇逻辑、情感倾向进行统计分析,设置等里数同心圆坐标,以古城物理中心位置为圆心,标记元素空间点位。厘清作为主动因的话语作用于城市历史景观各元素及空间类别并最终实现文化层积的全过程,梳理出明清时期襄阳城市历史景观层积机制和基础框架,以期推动城市历史景观保护与发展,为襄阳的保护实践提供参考。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整合保护导向下的武陵山区传统聚落景观特质区划与个体识别研究”(编号5167826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汉水中下游流域城址类遗址群整体保护方法研究”(编号51408251)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生态-社会’耦合下的国土空间治理与农业智能决策”(编号2662021JC002)共同资助
 
2021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中指出:在当代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1]。

城市历史景观(HistoricUrbanLandscape,HUL)作为城市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地方情感和文化投射的时空表达。分析不同人群对城市历史景观演变的驱动作用,了解历史发展脉络,是尊重历史、谋求发展的基础。如何抓住城市的特质、延续并发展城市精神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因此,本研究在建立古代城市空间层次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以襄阳古籍资料为主要参考,建立明清时期襄阳层积演变框架,厘清襄阳城市历史景观层积演变逻辑,以期为襄阳城市历史景观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基于不同人群话语分析的襄阳城市历史景观层
 
1基于话语分析方法的层积研究概述
 
1.1层积机制的基本内涵
 
城市历史景观的研究,不仅仅是对过去、物质的研究,更是对参与过程、交流行为及在当下创造意义方式的整体把握[2]1。然而,城市历史景观的形成经历漫长历史时期,包含丰富的物质要素与价值内涵。因此,为了有层次、有重点地解析其内在演变机制,基于其历时与共时双重属性,应该有3个方面的基本认识。

首先是物质元素与非物质元素的关系问题。原始功能、传统习俗、记忆三者与物质空间是灵与肉的关系,原有精神意义的丧失并不总是引发物质空间的失落。部分丧失原有意义的物质空间在发展进程中被注入新的价值并服务于新的群体。其次,为了满足居民不同层面的需求,城市的各个构成元素分属一个或多个目标层,相互影响、相互关联,最终构成一个时期的城市特质。历史资料对于遗产、风景、城市的政策、记载反映了特定时期特定阶层的价值观,并由此推演出制定政策、表达观点的阶层,此基本认识对于将遗产“局限”在过去[2]12、厘清遗产特定时期的价值十分有利。

此外,模仿、学习前人的经验教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普遍价值,城市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其发展受到这一规律支配。城市历史景观是文化和自然价值及属性在历史上逐层积淀而产生的城市区域[3],一方面囊括了广阔的城市自然背景,另一方面强调了不同时期的层层叠加。
 
城市历史景观层积机制主要强调文化和自然价值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层叠交互关系。物质世界的更替变迁只是层积现象的表象,叠加过程中的功能流转、修缮重建、位置遗失也仅是空间变化的表征。即使原有本体完全消失,但已经形成广泛共识的选址依据、深入人心的历史故事、寄托愿景的神话传说,或依附于物质实体,或完全独立,丰富着古城的精神层次。因此,本研究认为就单个时期而言,层积是可见的遗产空间位置等有形物质层与审美、信仰等无形精神层的叠加;就整个历史时期而言,层积是空间位置的变化,城市人群审美品位与信仰空间的传承、遗失与更新。
 
总之,城市历史景观具有有形与无形元素相互影响、单个时期不同目标层间层层相关、不同时期各层之间层层叠加的多重属性。为了更清晰地了解这些复杂的变迁过程,除了研究遗存的历史遗迹与原始风景外,还需对相关的历史记载进行仔细研读、深度分析。
 
1.2层积机制与话语分析
 
文本和图像是城市历史景观层积机制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这些文件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当时的话语环境塑造的[4]。为了更为客观、系统地解读这些资料,本文引入话语分析的基本思路。话语分析方法虽尚未直接运用于城市历史景观的研究,但在遗产保护、旅游开发、城市更新等相关领域,已经有了多样化的应用。其中,“权威遗产话语”(authorizedheritagediscourse)这一概念的应用尤为广泛。相关专家围绕权威遗产话语研究遗产的界定、识别和保护[5],重新定义专家群体在遗产研究中的作用,强化居民群体,游客群体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力[6]。

在进行城市更新的决策过程中,也引入了话语分析的方法。如研究城市公共空间配置中的主导话语,揭示规划决策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7];再如运用话语分析对公众参与的解释能力,解决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机制尚不健全的问题[8-9]。此外,国内专家还十分关注本土文化与国际遗产话语权问题,探索陈述、重建遗产的本土话语方式[10],推动中西方平等对话及民族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的塑造[11]。
 
话语中的关键命题是,话语主体使用语言、图像来传达感知,进而影响、定义实践的方法[12]。文本与图像内容并不是反应客观世界的中性媒介,它受到撰写人对世界看法的深刻影响[13],其场景选择、用词偏好、情绪表达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因此,话语分析方法十分适用于时间跨度大、涉及群体复杂的城市历史景观研究。文本内容本身是有多种解释可能性的[14],每一次话语表达都是话语意义的再次挖掘、丢弃和创造[13]。为了更为合理地解析话语,需要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去研究话语起作用的范围。话语这一意义再加工过程与城市历史景观层层叠加的基本属性相类。
 
由此可见,话语研究适用于厘清城市历史景观层积机制。一方面,不同人群对城市风景的理解和感知是其层积过程的内驱力,城市历史景观意义的挖掘可以依靠大量历史文本、图像的话语解析;另一方面,城市历史景观方法的基础是承认和确定城市的自然和文化、有形和无形、国际性和地域性价值的分层和关联[15],牵涉众多话语主体和复杂的元素关系。话语多层次的本质是因其嵌于政府、专家、居民等不同人群之中[16],分群体进行话语分析可以成为对比差异、挖掘内涵、梳理城市历史景观层积演变机制的重要思路。
 
综上所述,为了客观全面地分析历史文本记述的内容,本研究引入话语分析方法,讨论话语的产生原理、作用机制与运用范围,达到客观整理文献、理清背后逻辑的目的。此方法在层积研究中主要有2个方面的应用:一是元素出现的语汇逻辑是层积元素重要性的衡量标准之一;二是话语的情感倾向是了解古代居民对城市看法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