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公园保护与建设的实践思考——以良渚遗址公园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总承包项目为例
摘要: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是在遗址保护和遗址公园建设之间找到二者最佳结合点的有益尝试,通过遗址的保护展示及其价值的阐释,使得遗址公园的内涵更加丰富、呈现方式更加多样。采用EPC建设实施模式,文物考古、设计施工、建设管理及后期运营各团队通力合作,将文物遗址的悠久历史和所蕴含的宝贵价值传达给公众,为探索遗址公园规划建设提供实践案例参考。
1良渚古城遗址
1.1遗址概况
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所在,位于中国东南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天目山东端山前河网平原,隶属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建造年代为公元前3300—前23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1]。
良渚遗址最早发现于1936年,出土物中最具特色的玉器的器形、类别、纹样、功能和材质,反映出其复杂的加工技术与精湛的工艺。遗址主要由4个片区组成,包括城址区、瑶山遗址区、谷口高坝区和平原低坝—山前长堤区,其中城址区是良渚遗址的核心部分(图1)。
1.2遗址价值
良渚古城遗址作为良渚文化的权力与信仰中心,其整体价值体现为长江流域史前稻作文明的极高成就——一种早期的国家文明,是目前所知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中国境内乃至整个东亚地区,规模最大、年代最早、功能最复杂完整的早期国家文明。这一整体价值由城址、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和以良渚玉器为代表的出土物4类主要人工要素承载[2]。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共和国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5处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是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
1.3城址区概况
城址区是良渚古城遗址的核心所在,也是展现遗产的城市文明价值特征的主要载体。空间形制上为向心式三重结构——宫殿区、内城与外城,这也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凸显权力中心象征意义的典型手法,揭示出长江流域早期国家文明的规划特征。其古城的功能格局完整清晰,包含由墙体围合的内城、8座水城门、1座陆城门、莫角山宫殿区、反山王陵墓葬区,池中寺粮仓、含作坊在内的钟家港居址区,以及外城的美人地等遗址点。同时,还有诸多经由人工梳理的古河道,与城外的自然河网水系贯通,构成了良渚的“水城”特色。城址区展现了其作为都城所在的规划与建造特征,反映了当时人们在湿地环境中创造的城市和建筑特色(图2)。
申遗成功后,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以对城址区进行有序保护、利用和开放为目标进行建设,规划设计总面积约3.66km2(图3)。
2遗址公园概念
2.1遗址公园的内涵
近年来,文物考古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如三星堆遗址考古成了大家讨论的热点话题,遗址保护与遗址公园建设也成为风景园林行业关注的焦点。对于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曾提出“遗址定性公园、公园表现遗址、切忌公园化遗址”的原则。
遗址公园的内涵是“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3]。
2.2遗址公园的特点
公园,一般意义上是指“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建设经营,供公众游憩、观赏、娱乐的园林。有改善城市生态、防火、避难等作用”[4]。
遗址公园,不同于一般性质的公园,是以遗址保护为首要任务,以展示遗址外在形态、传达遗址价值与信息为重要手段、以向公众传播遗产价值为基本目标的特定场所。
遗址公园虽以遗址保护为首要任务,但它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是封闭的,而是更加倡导对公众的开放和公众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