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园城市视角引导城市修补实践的5个思考 - PenJing8
以公园城市视角引导城市修补实践的5个思考
2023-11-02 13:22:55  浏览:0
以公园城市视角引导城市修补实践的思考
 
在“城市修补”实践中,城市绿地结构破碎、城市文化传达缺失、公共空间资源稀缺且可达性差、市政配套服务不足等问题与风景园林学科关联性较强;而“公园城市”理念注重从风景园林角度对城市未来空间、结构、风貌等要素进行全新演绎与把控,从而优化并提升城市居民在绿色公共空间中的参与性与体验感。因此,“公园城市”理念可以从5个方面对“城市修补”进行实践引导。
 
3.1回归城市山水格局本源,重塑可识别的环境风貌特色
 
中国土地广袤,地理特征各异,自古以来中国城市营建都与自然山水环境布局的脉络与规律相融合[3],并因独特的山水格局禀赋而形成了差异化的空间格局和风貌特色。但前些年我国许多城市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开山填湖,无序建设,以功能和价值最大化为主导,在规划和建设阶段失去了对城市既有空间特征和格局特色的保留和传承,因而出现城市风貌“千城一面、特色缺失”的现象。从风景园林的角度,“因地制宜、师法自然”的传统造园手法同样适用于更大尺度的城市风貌建设,规划尊重自然格局,依托现有山水脉络,挖掘城市典型的风貌基因和山水空间骨架,并以此为基础,指引其他各类功能空间更新与建设,才能自上而下地形成一个城市独有的风貌特色和空间意象。
 
3.2增建绿色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体系
 
构建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是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区域生物迁徙廊道被侵占和破坏、城市下垫面增加导致热岛效应愈演愈烈、城市地表径流增加导致城市内涝等一系列问题。基于此,控制城市无序蔓延、维持土地基础生命系统平衡的绿色基础设施应运而生。在“公园城市”形成了完整的城市绿色空间体系的背景下,需将绿色基础设施的功能与各层级的绿色空间充分结合,在城市外围的远郊绿地构建大型绿色斑块和绿廊,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同时维护森林、水资源、农田等生产性土地,为城市生产生活提供保障;对城市内部棕地和被污染的河道进行生态修复,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边界规模。

通过见缝插绿的模式,减少城市下垫面和地表径流,提高空气质量、改善微气候、缓解热岛效应。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各自形成完善的系统,相互配合,从而构成完整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以公园城市视角引导城市修补实践的5个思考
 
3.3挖掘城市历史记忆,提升文化认同感和识别性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是城市历史文化的温润表达,而“记得住乡愁”则是强调文化传承渗透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从风景园林的角度,首先从整体出发,依据每个城市独特的山水格局和特色风貌,构建“面域-路径-边界-节点”的多级景观意象体系,结合城市整体意象的发展完善,使市民对其生活的环境有一个清晰连续的认知;同时结合文保点和乡愁点的保护要求,在单一项目的文化建设中通过空间化、场景化和符号化的方式来加强文化特色的表达,将历史文化要素有机地嵌入城市空间环境中,为记录城市发展的一砖一木找到归宿,并为市民所感知。
 
3.4补充绿色公共空间,构建多层级公园体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城市的建设面积已达到一定规模,城市功能也趋于完整,因此,对城市空间的品质诉求成为近期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基于风貌和品质的提升,完善城市形象,吸引高端人群,也是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公园城市”的角度,为了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形成“城在园中”的优质风貌,一是要把绿色空间的布局体系化,形成“自然山林-郊野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游园”的完整公园系统。

二是以均好性为原则,优化各层级公园布局,尤其是与市民日常使用紧密相关的社区公园与游园的分布,城市老区由于建设较早,往往极度缺乏绿色空间,可通过局部用地功能转换的形式,星罗棋布地镶入小微口袋公园,满足群众需求。三是优化绿地功能,增加可使用、可互动场所。“游憩”是城市四大职能之一,不仅是大型公园游憩,作为公园化的城市,身边的小微绿地可游可用,亦是广大市民的诉求,例如现在许多城市都在积极建设的各类口袋公园。综上,增加类型多样、功能全面的绿色公共开放空间,提升居民的参与感,也是实践“公园城市”理念的重要途径。
 
3.5丰富绿色交通廊道,保障区块连通可达
 
在完整公园体系布局的基础上,需要通过多样通廊联系每个层级的绿色空间,形成城市公园网络。这些廊道的主要功能是交通,尤其是绿色慢行体系的构建。近些年,“绿道”的概念在很多城市被广泛应用:通过骑行通道的布设,在联系多个绿块的同时,也将绿色空间的游览路径与城市快速交通分离,从而优化了市民的游赏体验。从“公园城市”的角度,各类绿色交通廊道的构建需以场景营造为指引,满足人的空间品质需要[4],正如公园中不同景点需要不同层级和类型的路径系统进行串联。

针对城市中不同绿色空间的空间特色和风貌要求,沿道路绿带可设置骑行慢跑道,滨水带状空间可设置亲水漫步道,城市非建设地块边缘设置探索道,城市景观河道内设置游船道、手划船道,并同步建设服务驿站、游船码头等方便快捷的换乘接驳节点,与市政交通无缝衔接,真正形成多层级、多场景、全覆盖的城市绿色交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