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荒野空间的类荒野 认知引导 - PenJing8
城市荒野空间的类荒野 认知引导
2023-11-01 19:07:24  浏览:0
类荒野:认知引导
 
2.4.1类型识别
 
类荒野指模拟荒野的组成要素和风貌特征,人为营建形成的荒野景观空间[46]。由于人工要素参与的必要性,类荒野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有荒野空间概念的扩展。即使在营建初期需要人为引导的介入,类荒野也有机会演进成为自主进行自然演替的次级荒野空间。该分类提出的重要目的在于,城市中少有具备“野性”特征的原生自然空间,而经设计形成的类荒野能起到引导公众审美、塑造城市景观多样性的重要作用。
 
类荒野作为城市荒野空间中人为干预度最高的类型,代表着一种以自然为蓝本的设计理念和审美趋向。对于这类“设计”而来的自然空间,不能将其理解为自然对城市空间的重新占领或是逆城市化的过程,而应将其视为主流审美进步与社会发展中不断“生长”的自然观的产物。
 
2.4.2典型策略
 
类荒野空间不仅需要具有类似自然荒野环境的风景面貌,也需要具备接近自然状态的生物学特性。可以通过近自然植物景观设计和历时性与多元参与式设计,为公众提供认知荒野自然的机会。因此,类荒野的设计对风景园林师在设计理念、生态原理、植物配植、养护管理、审美等方面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1)近自然植物景观设计。
 
类荒野呈现的风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场址原有条件与设计者的主观意识。因此,类荒野的实现高度依赖于设计者对于近自然种植设计与植物群落演替规律的把握。通过对关键性群落结构的设计,可以模拟自然状态下野生与看似无序的状态,形成可持续、低养护且具备荒野美学特征的自然空间[47]。

近自然植物景观设计
 
如丹麦SLA事务所在密集城市建成区中,模拟当地植物群落设计了一系列类荒野空间,结合枯木等自然要素为居民营造了具有自然野趣的居住环境,同时发挥吸纳雨洪、创造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且维护费用远低于传统绿地空间。更重要的是,这些类荒野为城市带来了自然的野性与生命力,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良性媒介与支撑(图5)。

又如德国每届联邦园林展都会依托近自然群落种植设计方法营造一处类荒野景观。当展览结束后,无须过多维护也能继续展现优美的荒野自然风貌(图6)。
 
2)历时性与多元参与式设计。
 
近年来,我国也出现了将荒野景观作为蓝本的创作实践,对类荒野的建造及公众参与方式展开了有益的尝试。如“上海乡土生态科普示范基地”通过划分生境类型、引入乡土物种、构建生物群落等工作,在项目实施后的一年半时间内就实现了植物群落自发的正向演替,达到了通过类荒野恢复生物多样性的理想效果,并发挥了良好的荒野景观科普功能[48]。
 
又如在深圳召开的国际植物学大会的纪念园“不种植物的公园”设计中,团队依据当地代表性土壤组分类型,对原建筑材料填埋场进行了土壤改良。由风、鸟类和昆虫带来的植物资源在场地上萌发生长,使原本荒芜的场地逐渐呈现出一片郁郁葱葱的自然景象。在自然演替进程中,通过青少年自然教育活动的形式辅助去除恶性入侵物种,以保障关键植物群落结构的形成;结合科研平台的搭建和公众科学的推广,推动新时代的科学启蒙与研究。
 
然而,类荒野的创造并不是一成不变地对某一设计范式进行照搬,其关键在于设计师对“荒野”原型进行转译与重释的过程。每个人心目中都可能有自己对荒野的想象,这不仅包括了其景观风貌的物质呈现,还涉及内在的生态过程以及理想的自然社会互动关系。因此在类荒野的创作中,设计师不仅需要将“荒野”原型通过技术手段应用于场地,还需通过设计手法组织创造出多元体验与感知方式,从而充分调动公众的景观想象力,唤醒每个人内心中对“荒野”的依赖与共鸣,将精神内涵赋予到类荒野空间中。
 
3讨论与展望
 
风景园林的研究和实践对象是整个地表空间,旨在实现人与自然之间持续性的和谐与平衡[49]。城市荒野作为城市中重要的自然类型,在传承人地依恋关系、承载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障城市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本文对城市荒野空间展开了研究,从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机遇出发,总结出4类典型范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相应的存续目标与应对策略,重点探讨了各类型荒野空间的价值承载方式。在城市荒野空间的存续或营建中,常需要借助生态调控或再野化的方法与技术来保障自然演替进程;在不同的目标下,合理地辅以人为干预措施保障、引导或促进动态演替;并结合城市更新与区域发展需求,利用荒野空间创造独特的城市风景与活动场所,以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城市荒野空间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复合属性,有助于它们在中国城市的存量发展中发挥生态网络构建、自然教育及休闲游憩等功能。更重要的是,城市荒野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认识原生自然环境的“快速通道”,能在城市环境中引导人们欣赏自然本真的野性之美、纯粹之美与动态之美,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未来城市绿色空间的想象与认知。
 
当城市荒野从空间上存续、在生态上连续,以及因形成审美认同而得以延续,那么城市中的自然就不会只是地图上的一抹绿色,而是融入每个人生活中的自然场所,是人类与自然长久和谐共生的美好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