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设计视角下的山海型城市景观体系方法范式研究
摘要:山海型城市是规划设计中常见的城市类型,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其城市景观空间普遍面临高强度城市建设的严峻挑战。当前国土空间治理背景下,如何在区域视角下结合数字化城市设计技术方法,实现山海城格局整体保护,并彰显山海特色城市景观,是中国山海型城市发展中的普适性问题。从中国山海型城市的营城机制入手,梳理了山海型城市景观的共性问题与挑战,并结合城市设计数字化技术提出“势-境-文-貌”的山海型城市景观体系方法范式。最后以山东省威海市为实践案例,提出山海型城市景观体系数字构建流程,并对区域尺度下城市景观空间进行引导,以期提出具有普适性价值的山海型城市景观体系方法。
城市景观是自然要素与人文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1],是自然、历史与人类活动综合影响下的特征表达,它不仅展现了所在城市的自然生态特征,也体现出了城市的人文特征[2]。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山海型城市作为海岸线上典型的城市类型[3],其山-海-城-林等不同要素相互融合,形成了文化多元的山海特色城市景观[4]。然而在快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山海型城市景观特色丧失、风貌千城一面等问题愈发凸显[5]。因此从区域视角出发,挖掘不同城市景观特色中自然要素与人文因素的双重特征,从而建立山海型城市景观体系方法范式,是彰显山海型城市景观特色的重要途径[6]。
在山海型城市景观研究方面,相关学者主要通过解读山海型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研究如何将人文因素符号化地应用在城市景观空间设计中。史曼菲[7]提取自然风貌和海洋文化历史要素并运用于城市小品设计上,以营造具有舟山城市特色的山海城市景观空间;孙翔等[8]运用符号学理论,通过研究海洋文化多样化的空间表达形式,营造北方山海城市景观;刘泉等[9]则对日本的山海眺望景观规划控制进行了分析。目前山海型城市景观研究成果颇丰,但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城市中观尺度及城市小品等微观景观空间设计上,缺乏针对区域尺度下山海型城市景观体系的研究与方法引导。
针对区域尺度下的山海型城市景观体系,需要深入研究其所依托的营城机制与山海格局本底,并结合城市设计数字化技术识别与分析自然-人文等城市景观要素的量化特征,从而作为优化区域山海型城市景观体系的依据。在区域城市景观要素量化研究方面,已有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述区域城市景观并进行整合。刘滨谊等[10]从街道景观的功能性出发,提出“把个体或整体景观建设与更大范围内的城市综合发展紧密联系”的观点,对道路景观进行了系统整合与量化评价;王建国等[11]基于GPS和GIS技术研究西湖随机视点下的景观优化方法,为西湖景观环境的提升和整治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杨俊宴等[12]从城市眺望系统的角度研究了城市整体景观形象的影响因素;成实等[13]延续“景-观”互动的双向规划理念,提出了动态观览评价的视觉景观研究新方法;赵亮等[14]则概述了山水营城的视觉空间溯源、山水文化的视觉意境传承和山水城市的视觉界面演替,提出了“临水望山”地段的空间界面量化评价方法。
在此基础上,为更好地营造山海型城市景观体系,彰显山海型城市的城市景观空间特色,在区域设计视角下结合数字技术提出了应对山海型城市景观体系的系列技术簇群,包括势·区域数字山水格局、境·区域数字生境网络、文·区域数字山海文脉、貌·区域数字山海风貌。通过“势-境-文-貌”四位一体的城市设计数字化分析方法,在区域层面对山海型城市景观体系进行优化与设计。选择典型山海型城市山东省威海市作为实践案例,结合威海自身的特色景观资源及城市发展需求,对山海型城市景观体系的数字构建进行实践。
1山海型城市景观空间的共性问题与挑战
人文景观鲜明、自然风景优美的山海型城市会令人流连忘返。山海型城市的整体空间形态与山海自然景观相协调,同时由于其独特的营城机制更容易孕育出文化多元的人文景象,进而形成城市特色提名景观。因此,自然和人文景观要素的相互交融是山海型城市景观特色的共性特征。
1.1我国山海型城市的营城机制
1)滨海卫城模式。我国滨海卫城多分布于东部沿海与大河河口。明代以降伴随海权意识的兴起,开始将海防线作为军事部署与设施建设的重要地理节点,以防御和对外交流为目的设卫建城。“卫所”是明代在总结前代边疆治理与兵制的基础上创建的空间类型,是地方行政与军事管理在地理上结合的产物。滨海卫城模式的代表城市包括威海卫、天津卫、旅顺卫、长淮卫、金山卫、温州卫和福州卫等(图1)。
2)租界城市模式。租界城市模式往往是在滨海卫城模式的基础上叠加形成,是近代外国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以租界的名义在中国暂时取得使用权和管理权的地区。租界城市多设在海港、要塞地区,代表城市包括威海、烟台、香港岛、九龙半岛、澳门、青岛和广州等(图2)。
3)港埠城市模式。港埠城市在19世纪末均有开埠经历,在当时以开放口岸的形式发展了商贸,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影响,具备成为现代沿海开放城市的经济文化基础。依托经济特区等国家政策扶持,早期的开埠城市进一步发展形成现代沿海开放城市,代表城市包括秦皇岛、大连、威海、青岛、南通、宁波和温州等。
1.2山海型城市的案例特征与共性问题
本次实证探索的研究范围为威海市域与中心城区2个尺度。其中,市域尺度为威海市域,总面积约5797km2;中心城区尺度包含环翠区、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及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约992km2(图3)。
以典型的山海型城市威海作为案例样本,考虑到其在城市演进过程中经历了滨水卫城-近代军港-英占租界-开放港口的不同营城发展阶段,具备山海型城市空间的典型代表性(图4):一方面,威海作为亚洲乃至世界著名的军港城市,既是中华民族第一个近代军港的选址处,也经历过英占租界时期,加上其曾被作为重要卫城的历史,使得这座城市至今仍呈现出不同时期自然-人文景观要素叠合沉淀的空间特征。
另一方面,威海也面临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骨架急剧拓展所带来的普遍问题,亟待结合区域设计视角实现城市空间形态塑造及城市景观特色彰显。因此以下4个层面的问题不仅存在于案例城市威海,更是山海型城市景观空间的共性问题与挑战。
1)在山水格局层面,城市的平面延展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山海城格局。在城市快速扩张的过程中,极易对原有山海生态格局造成破坏,因此需要在区域视角下挖掘山海格局特色本底,并结合城市营城机制脉络中的空间演进规律,引导区域城市景观空间结构,构建整体性的山海特色景观风貌。
2)在生境网络层面,山海生境网络呈现出破碎化倾向,需构建生态安全基底。保护山海型城市生态廊道和物种资源库,维系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是山海城市景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需要确定所在城市的生态关键要素。
3)在山海文脉层面,人文景观空间的分布与城市格局缺乏联系。山海型城市人文景观空间往往依托海岸、山地及老城布点,但缺乏梳理与整合,未能形成结构性城市历史骨架,也缺乏提名景观的塑造,导致人文景观淹没在城市建设中。
4)在山海风貌层面,山海型城市风貌难以辨识。山海型城市旧城、都市、滨海、森林等多样城市风貌类型特征不明显,空间分布混杂,未能形成清晰辨识度;缺乏区域范围内的观景廊道,影响市民对城市总体风貌特色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