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核心段滨江公共空间活力影响因素与调控策略 - PenJing8
黄浦江核心段滨江公共空间活力影响因素与调控策略
2023-10-30 09:17:37  浏览:0
黄浦江核心段滨江公共空间活力影响因素与调控策略
 
5.1黄浦江核心段滨江公共空间活力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

黄浦江核心段滨江公共空间活力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
 
结合相关研究[14-15,22,37-38]及样点活力特征和等级结果,通过相关性分析,总结出空间活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空间活力的影响机制(图7)。
 
5.1.1场地设施因素决定空间活力承载力与吸引力
 
空间构成决定空间氛围及承载力,活动设施的密度和质量决定活力承载力和吸引力,景观质量影响空间吸引力和满意度。空间功能差异造成的空间构成、活动设施差异,是活力水平分化的根本原因。部分样点存在活动场地功能单一、遮阴避雨设施缺乏、空间特色不鲜明等问题,是导致各区域活力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因此,制定针对性的调控策略十分重要。
 
5.1.2城市腹地因素决定空间可达性与客群来源
 
腹地的发展状况及交通网络决定滨江空间的可达性及客群的类型和基数,影响人群的聚集性。城市腹地的差异加剧了空间活力分布的不均衡程度,也造成了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同类功能区段空间的活力差异。外滩陆家嘴、徐汇滨江、世博公园等区域中心活力明显较高,后滩至三林等尚处于发展中的城市区域活力较低。因此,滨江空间营造与活力调控应充分考虑城市腹地发展状况,做好可持续规划,分阶段采取合理措施。
 
5.1.3管理宣传因素影响空间吸引力与区域间活力平衡
 
组织宣传是互联网时代下城市公共空间赋能的重要手段,显著影响空间吸引力。管理水平影响空间满意度,区域协同管理可平衡区域间活力,促进滨江空间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管理宣传因素是滨江空间活力调控最高效的抓手,如徐汇、杨浦区段积极正面的组织宣传策略大幅提升了滨江空间活力;黄浦江东岸滨江公共空间则通过协同管理获得了较高的游憩体验满意度。
 
5.2黄浦江核心段滨江公共空间活力调控策略
 
5.2.1基于空间活力阈值的活力调控策略
 
1)活力过高空间的疏导策略:空间设施优化配置、区域协同管理引流。
 
外滩滨江、陆家嘴滨江公园等城市客厅段空间活力过高,需要在满足基本文旅服务需求的同时,通过出入口限流、硬质场地增加绿量等限制人群数量,通过减少休憩设施缩短人群驻留时间,通过增加空间亮色、明晰导引系统加快游览节奏。各行政区段间通过治安、卫生、服务和宣传等方面的协同管理,构建滨江全域游览线路,利用大数据和智能协同感知网络实时发布各区段客流量和拥挤程度信息,引导人群分流;同时可采取反营销策略,控制宣传炒作、倡导错峰游览、提高消费门槛,缓解旅游旺季的空间设施及管理服务压力。
 
2)活力过低空间的提升策略:凸显空间特色、加强宣传组织。
 
针对活力过低的工业遗迹段南外滩滨江样点及部分城市绿地段样点,基于空间本身的文化或自然资源,在保护工业遗迹、保持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塑造特色植物与文化景观空间,如老码头历史文化体验设施、草坪露营地等;充分利用互联网打造高质量的公众活动品牌或网红景点。各行政区管理部门应制定统一的管控标准、完善服务系统、统筹宣传工作、推进滨江三线空间断点贯通及景观梳理提升,共同构建舒适协调的滨江公共空间。
 
5.2.2面向空间功能的分区段调控策略
 
活力调控并非追求均一化,而是要将各区段活力调控至符合功能需求且体验舒适的活力水平,应依据空间功能制定合理的活力目标、完善场地设施,加强区域管理的协同性。
 
城市客厅段滨江空间作为城市名片及展示城市风貌的窗口,承担文旅集散功能,以硬质广场为主,客群类型多样,游客占比高,使用者的拥挤预期值高。该段空间活力水平处于高位,部分样点活力超出阈值,但仍能与其功能相匹配;针对客流高峰时段过度拥挤造成的体验下降,应重点提升服务与管理质量,制定完善的高峰节点预案,在维持较高活力的同时提升游览体验。
 
工业遗迹段滨江空间为文化功能核心区,提供丰富多样的城市文化体验,客群类型多样,游客与本地居民占比相当,使用者的拥挤预期适中。该段空间活力水平适中,通过“导入高品质活动、配置艺术展览设施、营造特色文化氛围”来激活空间,积极探索更多创新文化展示方式,开展社区、学校等组团教育活动,引入特色日常活动,创造持续的吸引力,维持稳定适中的活力水平。
 
城市绿地段作为城市绿色基底的重要部分,承担日常游憩与生态修复功能,客群以附近居民为主,拥挤预期较低。该段空间活力水平较低,偏远区段活力过低,应在生态承载范围内充分结合居民自然探索、日常活动的需求,设置野营、遛狗、广场舞等活动场地,改善活力过低造成的不安全游览体验和空间资源浪费,营造全天、四季可游憩的公共空间。
 
5.2.3面向全生命周期的分阶段调控策略
 
随城市腹地的建设与发展,滨江公共空间活力变化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滨江空间规划建设和活力调控应与腹地发展阶段相协同,分阶段制定活力目标,采取可持续的建设和管理策略。
 
前期,城市腹地开发程度低,客群基础有限,空间活力水平较低,滨江空间应依规划进行自然环境修复与景观提升,不必追求过于精致的景观,如后滩至三林、新华至洋泾等区段。
 
中期,腹地开发建设加快,可达性高,客群稳定,滨江空间应依据功能需求优化场地设施与服务系统,推动空间特色建设,促进活力稳步提升,如龙华、杨浦、老白渡等区段。
 
后期,腹地大多成为区域中心,辐射范围大,客流充足,管理宣传成为活力调控的重心,需要通过宣传持续创造吸引力,加强空间管理与设施升级,对活力过高区域疏导控制,以维持适中的空间活力,如外滩、陆家嘴、徐汇、世博等区段。
 
 
6结语
 
本文以人的活动为切入点,建立聚集性、稳定性、多样性、关注度4个维度的滨江公共空间活力评估指标体系,引入“活力阈值区间”,确定舒适活力范围,完善了城市滨水空间活力量化评价的理论体系。分析了黄浦江核心段滨江公共空间的活力特征,总结了场地设施、城市腹地和管理宣传等活力影响因素,并基于活力分布不均衡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疏导与提升、分区段与分阶段建设管理等活力调控策略。
 
采用大数据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得到的空间活力和时空分布特征,与前人基于活力时空结构[13]、航拍影像[14]、行为地图[15]的评价结果及热力图活力等级大体吻合,少数样点存有差异,说明建立多维度的活力评价体系有其必要性,有助于空间活力量化评价系统性的提升。
 
本研究将关注度引入空间活力评估体系,采用拥挤感知指标测算活力阈值,重点分析城市腹地与管理宣传对活力的影响,依据空间功能提出差异化调控策略。在此基础上,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社交网络信息传播对于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线下活力及游憩评价的影响,探索更多维的活力感知评价指标,采用定量测度方法完善空间活力影响体系,建立不同功能区段的差异化活力阈值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