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扬运河水利系统的支撑作用与运行结构
3.1淮扬运河水利系统的支撑作用
运河水利系统是一个包含河道、堰埭、闸坝等水工设施的庞大复杂综合系统,具有水源供给、通航行运、防洪排涝等多种功能,承载着人类为解决水患和营建稳定生存环境的智慧[18]。淮扬运河水利系统作为人工干预自然而形成的人居环境支撑系统,其作用体现在2个方面:
1)运河水利系统的正常运转首先保障了漕运的正常运行,构建了淮扬地区健全完整的水系统网络和生态安全格局,为沿线城镇的选址营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条件[19];
2)运道的开凿、闸坝等水利设施的修筑也对城镇的空间格局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城濠防御、水陆交通、风景营建及城市文化的形成皆与运河水利互动关联,满足了生产、生活及生态的多元需求。
3.2淮扬运河水利系统的结构单元与运行机制
根据淮扬运河水利系统的功能特点和主要发挥的作用,可以划分为水源供给、通航水道和防洪调蓄3个子单元[20](图3)。3个单元协调工作、互相支撑,共同构成完整的水利运行系统,不仅为淮扬运河航运的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水利系统的各项设施也成为风景营建的重要基础要素,塑造了以水利为突出特色的沿运景观风貌。
3.2.1水源供给单元
水源供给单元主要包括引潮济运、引塘济运、湖泊水柜济运3种方式。早期淮扬运河南端长江运口处设潮闸引入江潮,如明代仪真设“五坝五闸”,与城南天池一起作用调蓄内河水位,后成为仪征城南风景营造的场所[21]。陂塘济运是缓解运河水源不足的重要方式,唐代扬州河段因水源紧张,杜亚在扬州城西开凿渠道,引爱敬陂(陈公塘)和勾城塘的水,分别经太子港和乌塔沟沿蜀冈南麓到达扬州城西的南隅,接通邗沟以济运,另有上、下雷塘和小新塘合称“扬州五塘”,自唐至明代为扬州运河济水,陂塘济水工程促进了运河水网体系的成熟,沟通了西北岗地与城镇的风景脉络。淮扬运河的中段和北段沿运经过了运西诸湖和洪泽湖,故自古就注重利用沿途湖泊作为水柜济运补水,通过堰闸等设施控制湖泊来水、调节水量。
3.2.2通航水道单元
通航水道单元指包括运河河道本体及节制水流、调整水位、助航通漕的堰埭坝闸等水工设施。早期运河上多修筑堰埭,宋代淮扬运河上开始出现斗门船闸,并演化成更为复杂的复闸和澳闸,至明代沿线已形成一系列水闸,《漕河图志》[22]记载沿线有水闸79座,如永乐年间清江浦之上由北向南依次建新庄(天妃)、福兴、清江、移风、板闸五闸,递互启闭、平缓水流,在闸坝处也形成了小型聚居点,清江闸处为南船北马舍舟登陆之处,形成独特的水运交通集核景观。另外通过设置多级河湾迟滞水流以保障通航也是常用的方式,这在扬州城南及淮安城西河段多有体现。
3.2.3防洪调蓄单元
防洪调蓄单元主要包括泄水闸坝、泄洪河道和沿岸堤防设施。受黄河夺淮影响,淮扬运河水利系统运行由以“补水济运”为主转变为以“防洪排涝”为核心,明清时期实行“蓄清、刷黄、济运”的区域政策[23],历经几百年的时间构建起一个分工明确、上下协调的防洪调蓄体系,包含上:修筑高家堰-清口水利枢纽以防黄水倒灌;中:在沿途湖区依次修筑月河和堤防工程以阻挡洪水,使得河湖分离;下:实施导淮入海入江工程,在高邮、扬州等城镇修筑包含归海五坝、归江十坝在内的泄洪闸坝和河道(图4)。防洪调蓄单元确保了区域内的水环境安全,形成了月河、堤坝等以防洪排涝为核心的水利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