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化之都遗产活化动力机制及运行逻辑 - PenJing8
欧洲文化之都遗产活化动力机制及运行逻辑
2023-10-19 09:45:11  浏览:0
欧洲文化之都遗产活化动力机制及运行逻辑
 
空间的生产类似于商品生产,一方面,各种形式的社会过程和人类干预塑造着空间;另一方面,空间又是一种物质力量,影响、引导、限制活动的可能性以及人类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方式[22]。空间是依托原生生产空间建构的,遗产空间因其时间和空间的高度融合而变成以人为中心的历史场所,承载独特的生活内容和文化精神[36]。
 
欧洲文化之都项目中的城市遗产活化是借助资本投资与社会动员,将城市遗产纳入资本循环体系与社会进程中,提高城市遗产对于资本与当代社会的“粘性”,显著推动城市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演化,呈现“时序变化”“空间轴向生长”及“社会植入”等特征[23]。因此,识别动力来源、厘清空间特征是解析此项目运行逻辑的基本要点。
 
欧洲文化之都遗产活化动力可分为内生动力与外源动力。这2种动力间有契合性和相互依赖性,在达成共同目标的行为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耦合关系[32]。欧洲文化之都系列项目是承办城市空间活化的外源动力,为这些城市带来了资金支持和知名度提升,也带来了空间维护和活动开展的物质支持。外源动力必须依靠内因起作用。激活城市空间的基础是了解其物质状态与文化内涵,内在动力是在尊重文脉的基础上提升空间品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并进一步实
 
1)物质空间(空间类型与活动):遗产活化的物质基础。一方面,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另一方面,遗产空间是每个时间点下的具体空间,与过去、未来、周边环境和行为活动紧密联系[37]。欧洲文化之都项目涉及种类丰富的城市遗产空间(新建、改建与翻修的空间)以及表演庆祝、视觉艺术和手工艺等多样的活动类型。其中,许多活动策划充分考虑了承办城市的建设实践与历史脉络,旨在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欧洲文化之都遗产活化动力机制及运行逻辑
 
例如,2010年的欧洲文化之都埃森举办的以“文化之路”为主题的艺术节,将文化活动从城市中的遗产空间和公共文化设施拓展到联系它们的城市道路上,引导参与者沿镶嵌在道路上的蓝色“砖块”游走于不同文化设施之间,体验、发现埃森独特的文化魅力[38]。活动主办方在城市广场、博物馆、公园、信息中心及图书馆等空间举办音乐会、会议、展览、科技和阅读等主题活动,实现场所与文化的交织。总体而言,遗产空间可以成为文化事件开展的物质载体,而事件的开展为城市特质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人文氛围,在城市空间和形态特质的塑造上起到了积极的影响,这种互动作用是城市遗产空间活化的基础。
 
2)精神空间(管理程序与愿景):遗产活化的概念基础。欧洲文化之都项目的工作目标要求以保护和促进欧洲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突出共有的特征,并促进文化对城市长期发展的贡献[39]。具体操作上,通过跨国合作,在欧洲层面扩大城市文化产品的范围,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为欧洲公民提供获取和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加强文化部门的职能以及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最终以文化为载体提升城市的国际形象。
 
评估申请的标准分为“对长期战略的贡献”“欧洲维度”“文化和艺术内容”“传播能力”“外延”和“管理”6个方面[40]。这6个方面涉及城市规划、遗产、教育等领域,政府、公民、游客、志愿者、包括少数群体在内的边缘化和弱势群体等利益相关者,以及拟定计划、开展活动、活动影响评价等阶段,并对活动的连续性进行了强调。欧洲文化之都项目在立项阶段,就充分考虑到了项目各阶段各利益相关者的行动,提出对相关人员具有普遍引导激励意义的愿景和实践指导。
 
3)社会空间(传统与实践、关系与秩序):遗产活化的社会基础。长期生活在城市历史街区及相关区域的社区居民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并在此过程中产生并将持续发生着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生产生活变化。在厘清原有传统、秩序的基础上,激发居民参与历史空间管理的积极性,对于形成新的复杂互动模式与遗产空间激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2018年吕伐登承办的欧洲文化之都项目,围绕城市和乡村、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等主题,在尊重与挖掘社区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社区空间更新,构建有凝聚力的开放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