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垦理论下的采石废弃地植被修复方法 - PenJing8
复垦理论下的采石废弃地植被修复方法
2023-10-02 21:37:16  浏览:0
复垦理论下的采石废弃地植被修复方法
 
如果没有人工干预,大多数的采石废弃地可以依靠自然的力量逐渐恢复植被[30]。通常情况下,较平坦的崖顶及坑体易于土壤的积累和植物种子的生根发芽,相对更容易恢复植被和生境;而对于岩壁、陡坡,由于截水能力和土壤附着力较差,植被自修复能力低。据研究,采石废弃地若仅依靠自然修复,达到顶级群落往往需要100年甚至更长的修复时间[5,31]。
 
20世纪中后期,在恢复生态学的影响下,各国相继研发了针对采石废弃地的复垦理论与技术方法(表2),包含场地整理、水系治理、土壤改良及植被修复等方面,通过人为适度干预,能够在相较于自然演替更短的时间内形成稳定复杂的植物群落。

这些修复技术的应用在不同程度上重建了采石废弃地的植被,改善了生态环境,也有效地改善了景观质量,但同时也存在许多局限性。

复垦理论下的采石废弃地植被修复方法

例如,飘台绿化法工程难度较大,且板槽内土壤含量少,植物根系生长空间有限[16,35];混凝土框格复绿法具有锚固岩体的作用,但工程量大,视觉效果生硬;种植穴复绿法施工难度大,且施工过程中会对岩壁的完整性及岩体强度造成一定的损伤[16];生态袋复绿法施工技术简单,但种植植物多限于灌木和草本[36],且成本相对较高[16]。这些采石废弃地复垦技术的主要目标是用植被遮盖裸露的坡壁和坑口迹地,并不需要过多地考虑复垦工程措施对于视觉景观的影响和对工业文化的保留。


一些修复技术工程量较大[21],还涉及对岩壁的再次爆破或者打锚杆等工程,对场地干预大,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有悖生态的原则。此外,这些修复技术掩盖了场地的历史,消除了采石过程中人类活动的印记,破坏了文化的延续性[37](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