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的2个行为学起源及其情感机制 - PenJing8
剧场的2个行为学起源及其情感机制
2023-09-24 10:41:10  浏览:0
剧场的行为学起源及其情感机制
 
3.2.1剧场的行为学起源:仪式
 
剧场是典型的观演空间,从行为学角度来说,早期观演场所的形成与祭祀仪式有直接关系。有据可考的戏剧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古巴比伦时期,当时的土碑中就已经出现了有关节气、诞生、死亡、再生等仪典信息的记载[35];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古希腊悲剧中的种种动作源于对酒神祭祀仪式的模仿[36]。
 
仪典,或称仪式,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符号性的身体程式: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通过完成预先设定的路径和身体动作,建构自我与他人、自然与城市之间的精神关联④。承载仪典活动的场地在其后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发展成剧场,并进一步承载着由仪式衍生而来的舞蹈、表演,乃至辩论、演说等活动。

剧场的2个行为学起源及其情感机制
 
3.2.2仪式行为的情感生成机制
 
1)模仿。符号性的身体语言来自人们对某些特殊生活经历的重复与概括,可以理解为一种抽象的模仿行为。西方神话学剑桥学派代表学者哈里森(JaneEllenHarrison)认为模仿并不是单纯的行为复制,而是要通过这种重复来回溯行为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即再生情感,例如男人在为女人和孩子们模仿战斗动作时,实际上就是为了“感受战斗的情感”[37],回溯他们战斗时的再生欲望。
 
如果我们继续追溯人们对再生情感的热衷又从何而来,这就与人类早期的恐惧感息息相关。以仪式的初期形态——巫术为例,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Malinowski)认为,人们在进行巫术(仪式)的过程中,逐渐相信了他们能够实现其自身本不能达到的某种结构,进而帮助人们实现对自然和命运的掌控感。这种“相信”或信仰建立在人类的生活现实与经验基础上,并通过“仪式的具体行为”表达出来,马林诺夫斯基称之为“一种地方知识”(theplaceofknowledge)系统[38]。
 
 
2)周期性。周期性是仪式的另一个基本特征。仪式总是在某些特定时间点循环发生,这种循环的观念有助于形成永久性的抽象概念。人类过往数千年的历史进程印证了周期性活动对地方文化的深远影响,例如中华文明的中秋节、清明节与家族文化之间的深刻渊源,以及圣诞节与基督教、感恩节与美国移民文化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说,周期性的意义在于让人们习惯一种时间结构,即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参与到特定的集体事件中,并在足够长时间的重复过程中建立起集体情感。
 
因此,仪式行为的情感生成机制可以概括为:在行为上,通过身体的模仿来实现对某些情感的回溯与建构,这种模仿行为逐渐发展为戏剧表演、舞蹈等更为多样的形式;在时间上,通过身体行为的周期性重复建立一种永久性的抽象概念——在行为特征和时间特征的双重作用力之下,共同实现情感的建构与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