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园小气候调节与游憩服务协同性评价
摘要: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引发了热岛效应、居民游憩空间减少等一系列问题。社区公园作为中国城市高密度建成环境中的重要绿色空间形式,对于调节区域小气候环境,以及为周边居民提供游憩服务至关重要。以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社区公园马甸公园为例,首先通过背包激光雷达扫描系统完成实地现状基础信息采集;其次,采用ENVI-met软件进行小气候模拟,并通过实景要素分析和消费点评数据提取获得游憩吸引力及满意度数据,完成游憩服务评价;最后,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进一步评价社区公园小气候调节与游憩服务协同性。基于研究结论,归纳基于小气候调节与游憩服务协同的社区公园优化策略,提出科学提升社区公园建设质量的建议。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绿地紧缺,由此引发热岛效应、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而影响人类健康。《2018年世界城市化展望》(WorldUrbanizationProspects2018)报告中预测结果显示,到2050年世界城市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68%,中国城镇总人口将达到10.86亿[1]。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以及城市绿地的紧缺也导致城市居民游憩空间大大缩减。绿色空间作为提供游憩服务的重要空间,其小气候环境是影响人类在游憩过程中舒适度的关键。因此,绿色空间的小气候调节和游憩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能直接影响人类心理和生理健康。
社区公园周边用地类型以居住用地为主,主要服务周边居民,可达性高、数量多且分布广泛,是居民开展日常游憩活动频度最高的场所之一,具有重要的游憩服务功能[2]。在北京等特大城市规划建设从增量发展逐步过渡到存量及减量发展的转型背景下,关注与城市居民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社区公园,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需求。社区公园作为中国城市高密度建成环境中的重要绿色空间形式,近年来一直受到生态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其环境规划与质量已成为诸多大城市健康社区评估的核心指标[3-4]。然而,夏季高温炎热等气候因素会影响居民对社区公园的游憩感受。
营造舒适的小气候环境对于提高社区公园的使用频率、游憩吸引力、使用舒适度、居民满意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表明,在面积与形状相同的情况下,社区公园的降温效益比综合公园等其他类型绿地更为明显[5]。因此,社区公园的空间区间区位和环境特征使之成为研究小气候调节与游憩服务协同问题的关键。
当前,国内外学界关于小气候调节与游憩服务间的关系研究多从小气候对游憩行为的影响入手,如陈睿智等从游客的游憩行为出发研究休憩行为与微气候舒适度指标间的关系[6];薛申亮等通过实测和调查问卷研究不同小气候因子对人体热舒适度的影响[7]。也有学者研究绿色空间建设对小气候调节能力的影响,如Perera等通过建立热指数识别热源,识别降低城市热岛效应与不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情景方案间的关联[8];Lin等通过实地测量和形态学分析,研究口袋公园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强度的影响[9]。现有研究多旨在建立小气候调节与游憩服务间的关联,且研究对象多集中在城市综合公园或小微绿地,如何实现两种服务协同效益增加还有待深入研究。因此,针对具备一定规模、可达性较好且居民使用频次更高的社区公园,研究小气候调节与游憩服务间的协同关系更具必要性。
针对社区公园的研究多从使用者行为、管理模式,以及不同地域社区公园的特征差异等角度出发,探索不同小气候影响因素与社区公园规划设计间的关联[10]。针对社区公园服务功能的评价,应从单一因素转向多重因素的协同性评价,从多种服务需求协同的角度引导社区公园规划建设,实现社区公园综合生态系统服务提升。因此,本研究采用多源数据结合软件模拟的方法,以北京市马甸公园为例,在科学评估社区公园提供的小气候调节服务以及游憩服务的基础上,在空间层面探究两种服务的协同性,并基于研究结论,归纳小气候调节与游憩协同的社区公园优化策略,提出科学提升社区公园建设质量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