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旧城更新的3个永新实践 - PenJing8
小城镇旧城更新的3个永新实践
2023-09-22 15:54:41  浏览:0
多元重塑激活内生动力——小城镇旧城更新的永新实践
 
摘要:【目的】梳理中国旧城更新的发展脉络,大城市已经产生许多成功的案例,然而小城镇的旧城更新面临着更新定位不清、缺乏资金来源、更新主体不明确、历史文化资源状况不佳的困境。
 
【方法】以江西省永新县旧城更新为例,采用多元主体参与的方式,通过建筑更新、街道更新、公共空间设置、滨水绿地建设等措施,在尽可能保持原状建筑和城市肌理的情况下植入新的功能与空间。
 
【结果】实践一方面解决了破、危房带来的安全与风貌问题,另一方面以低造价、实用性的更新原则提升了老城的物质环境,保存了古城的历史文化并且满足于当代的生活需求,延续了场所精神,促进了文化的复兴与经济的发展。
 
【结论】永新实践为当代中国小城镇旧城更新提供了参考与启示。
 
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发展已从增量扩张转变为存量更新,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建设已进入质量提升为主的转型发展阶段,城市更新成为这一阶段城市建设活动的重点。城市更新是为了解决城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不断改善旧城的人居环境、经济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建设活动。城市更新的组织和实施推进难度大,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散且复杂[1-4]。

目前,中国大城市的城市更新实践方兴未艾,也产生了许多成功的案例,但关于小城镇城市更新的研究相对较少,也鲜有成功的实践案例。在当前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下,许多小城镇面临着被边缘化的趋势。小城镇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被忽视,人口流失、旧城空间破败、经济发展缓慢,在很多方面都已经不适应现代城市生活,亟待更新,但是又缺乏更新的动力和标准[5-6]。

对于城市管理者、设计师、建设者而言,如何扭转小城镇旧城的衰败趋势,如何注重小城镇的内涵发展,以及如何提升小城镇的城市品质,需要倾注更多的研究和实践加以探索。因此,笔者结合江西永新县旧城更新实践,探讨通过多元主体参与、激活旧城内在活力、改善空间环境等更新方法促进旧城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旨在为中国小城镇城市更新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小城镇旧城更新的永新实践
 
1旧城更新的时代转型
 
中国在改革开放前,财政匮乏,城市更新是以整治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为主的物质环境整改[7]。改革开放后,由于缺乏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自觉,掀起了以“大拆大建”为主的旧城改造热潮[8]。之后吴良镛院士通过北京旧城改造的实践和思考首次提出城市“有机更新”理论,并在1987年开始建设的北京菊儿胡同住宅工程中进行了实践,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9]。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土地的有偿使用、房地产业的发展和大量外资的引进,城市更新从过去单一的“旧房改造”和“旧区改造”转向“旧区再开发”,全国各大城市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大胆进行了实践探索。

上海太平桥地区通过“市场运作,政企合作”的方式,以开发商为主导,结合保留改造和拆除新建措施,打造出国际化休闲、文化、娱乐中心[10]。然而开发式的旧城改造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和快速化建设效果,老旧街区往往被成片地推倒重建。北京前门大街的改造工程,通过大拆大建高效快速地复建出仿古新建筑并营造出舒适干净的物质空间环境,却破坏了传统街区肌理和社会关系网络,居民和游客对空间使用的活跃度也随之降低[11]。
 
近年来,旧城更新开启了以人为本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杭州南宋御街尊重历史的痕迹,在更新中,原则上保留所有老建筑,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不新建“假古董”,也不强制拆迁,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原有居民,延续了历史街区的生活氛围[12]。广州永庆坊遵循“维持肌理”与“小补小修”的原则,在不改变历史街区的街道肌理及空间格局的前提下,优化公共服务设施,改造危旧房的外立面和内部结构,营造美观且实用的公共空间[13-14]。深圳南头古城作为“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主展场,通过梳理古城文化和空间脉络,重塑了一系列承载日常活动又兼具历史感和精神性的场所[15-16]。

北京大栅栏、白塔寺片区集合跨界力量,通过持续多年的小规模渐进式更新,逐步提升了老城环境和文化氛围[17]。相较于过去的大规模更新,这些根据历史街区的不同特征,以保留改造为主的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方式在经济成本上更具有可行性,并能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和市井生活。与此同时,旧城更新的组织模式悄然发生了变化:在中央政策指引、地方响应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私有机构与社会群体参与到城市更新中,让城市更新具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与更持久的动力[18],但多元主体相互作用机制如何运作及其优化是仍需解决的问题[19-20]。
 
在以“存量挖掘”和“内生依托”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取代旧有的“粗放型”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时期,城市更新实践正经历着从单一决策到多元参与、从大规模开发到渐进式更新的逐步改变,设计师在更新过程中更加重视原住民及各方的意见,出现了有机更新、渐进式改造、微改造等有意义与有价值的更新实践探索[21]。目前,这些成功的实践大多在大城市展开,但这些经验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城市。中国大量的中小城镇在开展旧城更新的过程中仍面临着重重困难[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