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山地条件下的大型皇家园林总体设计方法
综合以上认识,清漪园万寿山采用了具有工程意义的总体设计方法,是园林整体布局呈现模数化特征的内在原因。以之为代表的大型皇家园林总体设计与以往相比特征在于:以地形图(平格图)为设计底图,图上设计要素对应准确的空间位置;超越了策划性质的概念设计深度,注重整体层面的定量形态控制;受到地形图上的网格影响,设计布局呈现出一定的模数化特征。
总体设计的核心内容是基于平格图上的地形信息,对全局的建筑群进行整体的布局设计,以控制建筑群的选址、规模和轴线位置。在操作上,包括2个关键流程。第一,运用平格技术对场地原始地形进行全面测绘。撒灰布设水准控制网,抄平获得高程信息,标注地形起伏位置和重要地物,从而获得准确描述整体现状地形的平格图。第二,以平格图为地形底图进行总体布局。
总体设计的核心内容是基于平格图上的地形信息,对全局的建筑群进行整体的布局设计,以控制建筑群的选址、规模和轴线位置。在操作上,包括2个关键流程。第一,运用平格技术对场地原始地形进行全面测绘。撒灰布设水准控制网,抄平获得高程信息,标注地形起伏位置和重要地物,从而获得准确描述整体现状地形的平格图。第二,以平格图为地形底图进行总体布局。
结合设计理念、艺术原则以及地形适宜性等,合理安排建筑群的选址、规模和轴线位置。在此过程中,原则上将建筑群的朝向和轴线与网格线叠合,以便后期施工时可以借助地面平格灰线进行定位;当按照上述原则与地形条件发生冲突时,进行适当的平移调整。通过以上步骤完成的设计图即为总体设计图,相关设计内容将传导到后续的建筑群设计、单体建筑设计中,以达到总体上控制引导的作用。
这种总体设计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大型皇家园林的设计水平和设计能力。一方面,在面临大范围、复杂场地时,能够有效兼顾皇家园林设计对整体秩序性与局部适宜性的双重追求,在践行自然为本的营建理念的同时,展现庄严规整的皇家气派,达到高超的造园艺术水准;弥补能主之人“指点江山式”在地设计的一些缺点,使大范围复杂地形的场地设计能力得到革命性提升,设计方法上更加专业化和科学化[31]。另一方面,以平格图作为底图开展总体设计,实现了全局层面的概念策划到局部空间形态设计的衔接,保障了多建筑群复杂工程设计的层层深化和准确落地,从总体上优化了大型皇家园林由全局到单体的整体设计程序。
总体设计的完成和实施,离不开平格技术的有力支撑。平格图详细刻画了场地的地形特征,在设计中发挥了“地形依据”与“定位标识”的关键作用。一方面,它显示出了图上设计的优势,当设计者面对大尺度场地和复杂地形时能够更好地把控现状环境条件、兼顾总体和局部,便于实现全局设计成果的优化;另一方面,它能够确保设计要素和实体空间准确对应,使总体设计图纸具备了工程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层次的设计分工,以及各个工程环节的协作。但受限于古代科学技术水平,平格技术的精度仍相对有限,误差会被直接传递至建成布局。
在具体工程中,古人会根据平格图绘制地形起伏线,来描述地形变化的位置与方向(局部线条的凹凸方向表示地势的上升或下降),如普祥峪、菩陀峪万年吉地的平格图中展示了地形起伏线所描述的定量地形信息(图6-1)。
这些起伏线会作为方案设计的重要依据,为设计布局提供地形信息。在平安峪万年吉地平格图中,可从图上描黑的地形起伏线和图中红线绘制的建筑群方案关系中看到,定陵建筑群方案充分关照了附近地形(图6-2)。
这些起伏线会作为方案设计的重要依据,为设计布局提供地形信息。在平安峪万年吉地平格图中,可从图上描黑的地形起伏线和图中红线绘制的建筑群方案关系中看到,定陵建筑群方案充分关照了附近地形(图6-2)。
在清漪园《画样》中,同样使用了这样的地形起伏线来描述万寿山的地势(图7),根据现场调查,《画样》中所绘的地形与实际情况高度一致;图中充分展现了建筑群与地形之间的契合关系,尤其是前后山的2组大型主建筑群,其整体规模的控制和边界位置的确定反映了设计布局对其附近地形的充分适应和利用;小型建筑群如画中游、善现寺、味闲斋、赅春园等的位置和规模也和局部地形有一定的适应与结合。
因此,借助平格技术绘制的平格图能够呈现非常准确的地形信息,根据平格图可以避开陡坎,在图上识别出规模较大、适宜建设的场地,进而在总体层面上安排不同规模的建筑群的位置,从而实现地形和秩序的协调关系。
清漪园建设之时,正值皇权鼎盛的雍乾时期(1723—1796年),皇家园林尤其注重皇家气派,除了延续“仙苑式”宫苑传统之外,还要展现皇权至尊、君临一切的华贵气派[4]。为实现这样的建设理想,清漪园工程具有开展整体性布局控制以呈现宏伟秩序的设计需求。结合《画样》中反映的设计信息,采用上述总体设计方法,可以借助软件校正部分技术误差和制图误差,复原并绘制出建园初期清漪园万寿山区域的总体布局方案(图8)。
需要说明的是,总体设计方案对后续的建筑群设计有控制、引导作用,但在后续的深化中可能结合地形条件进行调整。例如,《画样》中看云起时、绮望轩、赅春园、花承阁、云绘轩这5组位于后山的建筑群,均按照统一轴线方向绘制且轴线符合模数化特征,但最终建设时朝向发生了偏转。从测绘图来看,这5组建筑最终均按照顺应地形坡度即轴线垂直于等高线的方向进行建设。笔者推测,在开展建筑群设计时,设计师对于局部地形条件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考察,发现总体设计方案难以原样落实,因而在最终建设时按照实际坡向进行优化以提高环境适宜性。
4结论
清漪园是清代京西诸园中最为特别的一座园林,它既不像静宜、静明诸园在前朝基础上扩建,也不同于圆明、畅春为平地造园,清漪园完全在一片原始山水地貌上经过完整、系统的规划设计整体新建而成。工程既要应对复杂的场地条件,又要展现皇家气派、符合各项功能,对清漪园总体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发现:
1)现存样式房《清漪园地盘画样》很可能以清漪园总体设计图为底本改绘而来,存在统一的绘图比例与绘图模数;
2)图上14组建筑群的轴线分布符合5丈的绘图模数,这与清代平格技术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3)前山主建筑群、后山主建筑群和善现寺3组建筑群不符合模数化特征,但背后或有特殊的现实原因。据此认为《清漪园地盘画样》很有可能是以5丈见方的平格图为底图绘制的。在此基础上提出清代大型皇家园林总体设计方法,即通过平格地形测绘和总体布局2个关键流程,基于平格图上的地形信息对全局的建筑群进行整体的布局设计,以控制建筑群的选址、规模和轴线位置。
这种总体设计方法能够有效兼顾皇家园林设计对整体秩序性与局部适宜性的双重追求,实现全局层面的概念策划到局部空间形态设计的衔接,大大提高了清代大型皇家园林的设计能力和水平。平格技术在总体设计中发挥了“地形依据”(设计)与“定位标识”(施工)的关键作用,使大型皇家园林的总体布局得以在图上完成,并相对精确地落位到空间中。
技术是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重要方面,从技术视角审视古代园林的形态特征,是复原园林设计过程、揭示园林设计方法的有效途径④。探索中国皇家园林设计方法,有助于揭示传统造园智慧,发掘历史园林的普遍价值,推动园林遗产保护工作和当代高质量设计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