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外郊区后工业转型的更新 - PenJing8
城市之外郊区后工业转型的更新
2023-08-22 15:16:12  浏览:0
城市之外的更新
 
 上述策略和方法主要是针对位于“发展完善的”高密度市区内部的后工业场地。与此同时,也应当思考欧洲城市周边和城乡区域的工业设施[14]。但是,同样是因工业衰退或收缩而形成的城市郊区棕地,与城市市区内部相比有着截然不同的“空间与非空间”条件。首先是用地方面,城市郊区的未开发土地规模远大于建成空间,这意味着工业场地嵌入的并不是高密度城区,而是半自然的开放空间和低密度松散的城市化结构。

城市之外郊区后工业转型的更新

位于市区“之外”的棕地不能再遵照以往案例被解读为城市空隙或闲置地:废弃工业场地有着建筑的复杂性和开放空间系统的多层次性,反而表现为具有更高开发强度的空间元素 (图 1),从而间接地成为低密度城市化空间的结构要点。

城市之外郊区后工业转型的更新

此外,城市市区之外的工业活动距离资源点(如水系、矿产、森林等)更近,会阻断重要的生态网络和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图 2),从而增加棕地的环境敏感度。因此,工业用地的废弃在城市周边区域形成了面积广泛且影响多面的棕地,其范围远超核心生产设施,还涉及支持性基础设施和相关功能空间的复杂网络。
 
 位于城市郊区的棕地与市区内部不同,不能被看作是“功能欠缺”的单个地块,而是一个连接场地关系的“枢纽”。也就是说,棕地场地本身和建筑、基础设施等其他空间类型一同处于广阔又有机的景观结构之中。对此,无论是集中式还是扩展式策略,都应当在棕地的转型与发展中,从以往“对内”的方式转变为外向性、开放性的方式,在物理空间和规划设计上建立起场地与环境之间的对话关系。
 
 这种从单一场地到景观整体的概念转变,带来了对棕地场地的新理解——作为稳固有力的“基础设施”,广义上来说棕地确实正在成为区域性基础设施。这里的基础设施是指在设计和形式上将场地嵌入景观之中,成为一个重要的结构元素;在功能和程序上考虑棕地转型对城市郊区的广泛影响。在这种特定情况下,应当如何更新?具体又有哪些任务和方法?由于郊区棕地转型在空间尺度与时间长度上以及目标和可行性方面与以往的案例有所不同,建筑规划领域常规的棕地再利用与开发策略已经不能满足这类极具挑战性和特殊性的情况。

对此,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中建筑与规划相结合的原则更为适用,尤其是在城市化程度不高的地区将“景观”理解为推动转型的媒介[15],强调其生态基础设施的属性 [16]。

将城市郊区棕地理解为关联性景观[17],即各个空间和对象在更新过程中相互调整和适应的系统。这一理论视角也符合并适用于城市郊区的现状特点——场地修复的高成本、场地再利用的低动力、缺乏长期性发展策略等,这些经济衰退的限制性条件阻碍了棕地的有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