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灌区景观中的3个风土建成遗产识别 - PenJing8
浙中灌区景观中的3个风土建成遗产识别
2023-08-07 21:51:39  浏览:0
浙中灌区景观中的风土建成遗产识别与解析
 
摘要:将浙中地区风土建成遗产作为景观要素,基于民间文献中的图文史料,运用“景观图谱法”分析2种灌区景观的结构性特征。根据水利设施的不同,灌区景观可被分为陂塘景观和堰坝景观,陂塘灌区的中心聚落多位于渠系上游,水利多由单一宗族控制;而堰坝灌区水利由多宗族分享,且中心聚落在渠系末端。通过深入调查其中宗族聚落发生的历史及水利社会的变迁,揭示灌区景观体系的营建过程,解析水利社会的治理机制。最后,归纳浙中灌区景观的总体特征,以期为日后建成遗产的保护提供价值判断的依据。
 
浙中是指浙江中部地区,主要为金华市所辖行政区域,地处金衢盆地东部,本文案例均出自其核心区域,即金华、义乌和东阳三市。该地区“势居上江……土不湿而燥,势不夷而险,产不麦而稻。当水之来也,暴雨骤盈……倾泻立涸……有易竭之患……”[1]2-3,应对盆地上游山丘起伏的地貌特点及季风降雨极不平均的气候特征,人们通过建造陂塘与堰坝等水利设施营造出适宜生存的灌区景观[2],而且此地保留了大量图像与文字史料,是研究该地区人居环境的重要切入点。
 
建成遗产(BuiltHeritage)是经由营造活动所形成的建筑、聚落、景观等文化遗产本体的总称[3],其中特定风俗与地区的风土建成遗产(BuiltVernacularHeritage)经由1999年的《风土建成遗产宪章》(CharterontheBuiltVernacularHeritage)首次在国际公约中从建筑遗产的概念中脱离,以此强调文化遗产与历史环境的关联性[4]。
 
值得注意的是,该公约明确指出:风土建成遗产是文化景观的组成部分,不可能通过建筑单体来展现,需要在景观系统中认识和理解。同时,建成物本体上所附着的传统与想象等非物质文化也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5]。因此,在应用景观方法(LandscapeApproach)作为文化遗产的认知手段和管理办法已经成为国际共识的背景下[6-8],本文尝试将浙中灌区中各种建成遗产作为景观要素,分析其结构性与社会性关联,并将风土建成遗产置入灌区景观营造过程中来认识和理解。
 
浙中灌区景观中的3个风土建成遗产识别
 
1研究方法与材料
 
1.1法国景观图谱
 
文化景观作为遗产本身源于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乡村景观的关注[6],针对“特殊”景观的价值评估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不仅如此,在《欧洲景观公约》的影响下,欧洲各国针对“普遍”景观均有其特定的识别与保护方法[9]。国内比较熟知的是日本的景观法和英国的景观评估[10-12],对同为遗产保护思想源头的法国却少有问津。事实上,相比于英文的landscape,法文的paysage从词源上更侧重于指代建成环境[13],与中国富有文化内涵的景观语境更为契合,也更适合我国国情。法国将景观图谱(LesAtlasdePaysages)作为识别、描述与评价国土景观的工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全法的2800多个景观单元进行普查,并通过《欧洲景观公约》将其推广到整个欧洲[14]。
 
 
1.2景观结构与景观过程


 
该方法首先提取区域内的地形水系、植被(包括自然与人工)作物、聚落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等景观要素,通过分析和调研来总结这些要素之间的系统关系,即景观结构,并采用直观的“轴测示意图”(BlocDiagramme)来表达①。景观结构是展现各要素之间共时性的相互关系,梳理景观要素并研究景观结构是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状况和感官体验的总结[15]。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景观演进的过程做历时性的探求与分析,即了解其景观过程,为制定景观规划提供依据(图1)。
 
浙中灌区景观中的3个风土建成遗产识别
 
1.3民间文献资料
 
对景观结构与过程的分析都需要借助民间文献和田野调查,金华地区宗族发达,修谱之风盛行,族谱中保留着如宅图、堰图等珍贵的历史图像资料[16]。伴随堰图和宅图出现的还有“八景诗”等景观集称,在这种承袭自“西湖十景”的集称文化中往往直接点出灌区中的最重要的景观元素,可以一窥当地居民的传统风景观念[17]。
 
除此之外,族谱中还可能有塘记和堰约等文字资料,其中会记录水利诉讼、分水规则及水利设施的营造等历史信息。系统地查阅其族谱中的图文信息,可以了解当地居民对聚落景观的认知,再通过实地田野调研还能够追溯当地景观演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