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河中游地区具有深厚的黄河形胜营造、景观审美传统,从而留下“黄河禹门”“舜都蒲坂”“潼关天险”等一系列声名卓著的黄河形胜。拟揭示禹门“龙门相峙”、蒲坂“表里河山”、潼关“丸泥锁钥”等藏匿在形胜背后的景观格局,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梳理、分析形胜景观格局的规律性,追溯形胜特征的形成路径及阶段性成果;其中发掘了“景象”“形势”“四望”“心象”“因借”等景观格局构建的内在机理及其形胜景观“现象”的审美“动因”,进而解读了因地制宜的传统人居环境营造智慧及价值所在。
黄河形胜①营造是一种结合黄河山水环境展开人居建设的本土栖居传统,由此形成了极为独特的黄河形胜景观,如“黄河禹门”“舜都蒲坂”“潼关天险”“大同碛口”“乾坤湾”“黄河河曲”“汾阴古脽”“三门砥柱”等。这些黄河形胜承载了“大禹治水”“虞舜立都”“伏羲画卦”“后土祭祀”“黄帝铸鼎”等事关中华民族起源的文化印迹,依托黄河水事、都城营建、宗祖祭祀、交通防御、风景营造等沿黄人居建设,构建了自然与人工相融合的形胜景观格局。
这种藏匿在黄河形胜背后的景观格局,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有待进一步认识,对黄河中游地区的城乡发展模式探索、生态环境保护、本土文化传承等具有重要意义。
1形胜与黄河形胜概述
作为一种中国原创的人居营建的山水景观成果,学界目前对形胜的认识主要包括3个层面。
第一,形胜的起源和发展。“形胜”最初具有军事防卫的属性,记载于春秋战国时期《孙子兵法》的《奇正》篇:“战者,以形相胜者也……形胜之变,与天地相敝而不穷。”秦汉以后,形胜演变为利用天然险峻的地形作为交通防御的屏障。魏晋以来,“形胜”含义中增加了风景的意趣,如“视嵩高形胜之处(造闲居佛寺)”。宋以后直至明清,形胜概念逐渐成熟,内涵也更为多元复合,并成为各地方志中的固定体例。
第二,形胜的含义。《荀子·强国》载:“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形胜是“一种人居环境的综合选址评价理论,用以指导当时人们的人居观念与实践”[1],还有学者将形胜评价标准定为“标志性的山水地理特征、优美的风景营造、安全便利的人居价值”[2]。
第三,形胜案例的具体分析。此类研究多以历史影响较大的文化区域和城市形胜为主要对象,如东南形胜、江河形胜、关中形胜、长安形胜、武汉形胜等。学界围绕“黄河形胜”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在山水特征、文化内涵、人工建设和人居价值4个方面:
1)如对孟门[3]、碛口[4]、砥柱[5]、古脽[6]等黄河地理空间多有探讨;
2)文化视角下,对后土祭祀文化、黄帝铸鼎文化[7]、蒲坂舜文化、乾坤湾伏羲文化[8]、龙门大禹文化、中流砥柱精神等,都进行过深入解读;
3)人居空间营造的视角下,还原了《北宋汾阴后土祠图》及“后土”祭祀空间序列[9],相关研究还有碛口古镇聚落景观空间形态、蒲州古城历史遗产保护与开发[10]、潼关历代军事防御建设、晋陕黄河禹庙营造等;
4)还有一类研究,阐述了蒲州城址在长安与洛阳“左右王都”之间的战略地位、河曲城址在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极临边境”上的军事价值[11]、碛口古镇在黄河小北干流上连接南北的商贸中转和枢纽性质、潼关地理位置与地势条件所具有的区域军事价值等。
纵观已经开展的研究,成果丰硕。但是,形胜空间是如何构建的?形胜空间的具体规划设计方法和营造范式如何?此类研究成果较少。本文在“黄河禹门”“舜都蒲坂”“潼关天险”“汾阴古脽”“乾坤湾”等黄河形胜中,发现了“龙门相峙”“表里河山”“丸泥锁钥三藩”“泽中方丘”“太极乾坤”等藏匿在形胜背后的景观格局,此种格局是山川、人物、城市、风景、交通、防御、人文、风俗等多元内涵,长期融揉凝成的历史营造成果,对进一步认识山水形胜的原真含义,揭示形胜空间营造的内在机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