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城市历史景观的3个端州府衙遗址保护研究 - PenJing8
肇庆城市历史景观的3个端州府衙遗址保护研究
2023-07-21 22:17:45  浏览:0
城市历史景观视角下的端州府衙遗址保护研究
 
肇庆市委市政府于2016年启动“府城复兴项目”,清拆了对景观风貌影响大的危房,露出的城墙本体逐步恢复了古城格局。同时展开对古城历史遗存的考古勘探研究,并对披云楼、丽谯楼等建筑进行修缮。在对端州府衙原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五号建筑基址具备展示价值,要求以考古遗址公园等方式予以保护”③。在清拆紧贴城墙的危房时发现城墙的二阶挡土墙遗留9块石碑。

肇庆城市历史景观的3个端州府衙遗址保护研究

经研究证实为明清端州府衙存碑,在“文革”时被移到现位置隐藏保护。因此端州府衙遗址保护项目涵盖了端州府衙遗址(五号建筑基址)保护、二阶墙府衙存碑保护及城墙本体的保养维护等内容(图7)。设计团队基于现场状况,以城市历史景观的理念和方法对端州古城历史景观进行保护实践研究。
 
3.1延续山水文脉,再现城市景观格局完整性

肇庆城市历史景观的3个端州府衙遗址保护研究
 
“府城复兴项目”前期完成了大量工作,但在保护过程中也存在以点状、片段式保护为主的不足,缺乏对更大范围的城市历史景观进行考虑。古城内外高密度的建筑使古城淹没其中,既遮挡了远眺周边山脉的景观视线,也破坏了景观格局的完整性,是古城历史景观保护所面临的挑战。设计团队基于城市历史景观的整体性理念,扩大古城的保护范围,强化城市历史景观的核心单元,通过梳理山水视线通廊,加强自然环境与城市文脉的关联,为未来古城发展构建一个整体性的保护体系(图8、9)。

肇庆城市历史景观的3个端州府衙遗址保护研究

以超越遗址本体及周边区域的观念,于更广的范围考虑环境价值和人文景观价值,将古城的山水格局纳入保护范围,根据古城内景观要素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梳理视线通廊,强化古城周边山脉等自然要素的视觉联系(图10)。以端州府衙遗址保护为契机打造遗址公园,强化古城历史景观单元的核心区,再现江、城、湖、山的历史景观格局。不仅保护遗址本身,也保护了更大尺度的城市人文景观、眺望景观和天际线景观,延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
 
3.2修复空间格局,挖掘古城历史文脉层积性
 
城市历史景观要素的锚固与层积空间反映了一种多元、多层积淀且系统形成的文脉价值。因此在对古城内各种历史遗存的保护中需要通过研究其历史层积过程,揭示端州古城空间时序关系和更迭关系[24],强调历史的层积性与现实的延续性。在“府城复兴项目”中,存在只保护特定历史片段而忽略了层积性特征的问题,仅针对锚固点的保护而忽略了对层积空间修复的问题,对历史层积信息的厚此薄彼会造成整个区域历史信息的不连贯,甚至会出现“保护性破坏”[32]。
 
肇庆城市历史景观的3个端州府衙遗址保护研究
 
因此在端州府衙遗址的保护中,设计团队着重以动态的视角梳理城市的历史积淀,挖掘历史遗存和景观要素等锚固点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文化价值,为认识古城格局的文化意义、形态特征、空间组织和历史演进提供整体性视角,同时也为恢复古城格局等层积空间提供依据。从遗址考古现场和考古报告的信息得出,端州府衙遗址的时间跨度从明代至民国,其中五号建筑基址“根据遗址柱网与砖幔地判断,该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③。设计团队依据基础资料判定五号建筑基址为原知府住宅(图11)。

肇庆城市历史景观的3个端州府衙遗址保护研究
 
设计中通过保留不同年代的考古地层关系真实展示府衙遗址的发展脉络和历史层积信息,在肌理结构上恢复历史上南薰门、丽谯楼、端州府衙、城墙与披云楼等锚固点的空间延续性(图12),以景观手法再现原有古城格局的层积空间。在府衙轴线的起点,设计团队希望未来可以像恢复北京中轴线起点——永定门一样,根据历史资料采用原材料、原法式恢复府衙的照壁与牌坊等锚固点,进一步强化古城空间的完整格局。

肇庆城市历史景观的3个端州府衙遗址保护研究
 
对于二阶墙的明清府衙存碑和城墙的保养维护,设计团队通过挖掘和强化这些锚固点的价值,向公众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的层积信息。在与文物局等相关部门研究后,决定尊重府衙存碑所蕴含的特定历史时期的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在原址保护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等资料对碑文进行解读。

肇庆城市历史景观的3个端州府衙遗址保护研究

肇庆城市历史景观的3个端州府衙遗址保护研究

将府衙存碑中记载的明清府衙历史沿革、历任职官情况和有关行政事项等历史信息向公众展示(图13,表2)。对城墙的保养维护则充分尊重不同时期城墙修缮的历史层积,通过恢复登城的历史路径向公众传递景观锚固点的价值信息。
 
3.3尊重历史遗存,强化整体保护中的关联性

肇庆城市历史景观的3个端州府衙遗址保护研究
 
在城市历史景观视角下对古城进行“整体性保护”时,对于历史遗存的保护应充分研究其与整体历史文化价值间的关联,而非局限于个体遗存本身,避免出现信息碎片化现象。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凝聚了该地区发展过程中公众的日常生活与情感记忆,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因此设计团队在保护过程中通过视线控制设计(图14),以知觉体验等方式向公众展示府衙遗址、府衙存碑、城墙与周边自然环境等要素在城市历史景观中的联系,把历史上八景中的城市历史景观要素与当代的景观设施联系起来,延续历史场景记忆,以保护展示的方式将遗址融入城市历史景观序列,为公众提供公共空间的同时,打造一个展示城市景观格局和历史文脉的科教平台,保护古城内在价值的完整性和系统性[6]。

	 肇庆城市历史景观的3个端州府衙遗址保护研究

对于当代的保护设施则最大限度地弱化新设施对景观要素的影响,以最小干预为原则,采用可逆的设施降低工程对遗址和周边环境的扰动,真实和完整地展示端州府衙遗址的历史文化景观,强化历史遗存在历史环境中与城市文脉的关联性特征(图15)。
 
4结语
 
中国的城乡建设已经到了存量更新时期,应保尽保,留住城市记忆是这一时代的主题,城市历史景观(HUL)为中国城乡建设中的遗产保护提供新的视角。在端州府衙遗址保护的实践中,不局限于对单一历史遗存的保护,而是基于城市历史景观的视角从整体性出发,扩大遗址的保护范围。通过历史地理空间数据叠加分析识别景观单元的核心区,论证端州古城具备城市历史景观的整体性特征;利用ArcGIS平台将历史资料中的景观要素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端州古城的景观锚固点与层积空间的关系;对相关历史文献中的景观要素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古城景观要素间的关联特征。在此基础上为端州府衙遗址保护的实践提供方法论指导,以“整体性”的角度扩大保护范围,梳理遗址与周边山水格局的关系,再现古城格局的完整性。强化锚固点的价值,修复古城及府衙的历史空间格局,向公众展示城市历史的层积信息。
 
最后在设计中强化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为公众提供公共空间的同时,形成对古城遗产价值的认同。本研究是基于城市历史景观理论与方法的实践应用,受限于文献史料不足、研究样本类型单一及缺乏围绕环境中的“人”开展研究,下一步将针对存在的问题,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及重点进行量化研究,增加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