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建筑师能做些什么
面对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景观建筑师义不容辞地站在这场地球生态系统保卫战的前列。景观建筑师可以运用本专业中多学科交叉的优势,保护和恢复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减少人类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海岸线的韧性,保持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健康的长期和谐共存。
2.1保护和恢复海岸生态系统
海岸生态环境的健康是维护海岸稳定、保持海岸生态功能、维持人类社会的海岸生活的重要保障。在当前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之下,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对沿海区域的人类生活造成了重要威胁。与传统的海堤工程相比,维护和恢复海岸带生态系统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加海岸韧性,抵御极端天气,还可以改善水质、为多种动物提供栖息地,以更加可持续的方式削弱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地球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以上海临港新城为例,这里最近一次填海始于2002年,总面积达133.3km2,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填海工程。虽然沿围垦边界修筑的海堤可以抵御风暴潮的冲击,但并不能阻挡海水不断地通过海堤下的土壤向陆地渗透,使本已盐化的吹填土中含盐量持续增高。土壤中的盐吸收了植物所需的水分,使植物枯萎甚至死亡,而植物的缺失再次加速了土壤水分的流失,导致其盐碱化和沙质化,使临港新城成为典型的滨海盐碱地区。
几十年的填海造陆工程还导致了海岸栖息地大量丧失。而这些吹填出来的土地,却因滨海地区风速大、蒸发量大,修复的难度也很大,在成陆地多年后仍未形成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的环境。无论是海岸带还是新填出的土地,都有待长期的恢复和修复。
2015年,Sasaki的设计团队进行了临港城市公园带的规划,希望通过这个项目为临港新城建立可持续的生态海岸防护体系,借助自然的力量并结合人工干预手段加速围垦区的生态演替,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区域生态安全。规划中制定了每个阶段的生态干预演替策略和恢复目标,希望在10年内逐渐形成成熟的生态系统。
改良盐碱地、创造适合植被生存的土壤条件是建立城市生态海岸防护体系的基础。规划方案采用防渗蓄淡、从内陆引入淡水压盐等措施减少土壤盐分。在此基础上,采用生态改良方式,种植水稻(Oryzasativa)、草木樨(Melilotusofficinalis)和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等耐盐植物,并通过放牧的方式来帮助实现盐碱土的修复,使这里的植被群落逐渐演替成森林,形成稳定的海岸生态系统。
根据场地各部分的空间特质和功能需要,在临海区域规划了滨海湿地、海岸森林等生态基础设施,建立完整的淡水滞留体系以抵御海盐渗透;在建设区域,根据场地条件规划了雨水滞留池、生态草沟和雨水花园等设施,一方面净化地表径流,另一方面补充地下水,协助维持区域的咸淡水平衡。不同区块中交错的演替进程也将在场地上造就森林、树阵、灌丛、草甸、农田、湿地、水体等多种景观类型,提升新城的栖息地价值并丰富人们的生活体验。虽然这个规划自完成至今(2023年)已有8年,但以临港新城如今的状况来看,这些策略依然适用。
中国的海洋经济近几十年的发展也对海岸生态造成了诸多影响。以山东半岛为例,在过去40年中,大量自然海岸转变为独立而分散的生产性海岸,海岸养殖遍地开花。其中,凸岸养殖大面积侵占海洋,吞并了滨海生态缓冲带;峡湾养殖影响了洋流的自然流向;湾内养殖切断了海路连接;入海口养殖破坏了河口生态栖息地;河道养殖造成了河流入海口污染;海岸线性养殖规模相对较小,但同样导致了岸线破碎、自然植被群落严重退化,使海岸丧失了抵抗侵蚀与灾害的韧性。
在烟台的黄石湾沿线,原有的自然岸线已逐年被养殖设施所取代。粗放的养殖产业不仅挤占了海岸的生态功能,而且将尾水直排入海,造成近海海水富营养化。五十里堡河河口被硬质化,湿地消失;平畅河口原有的滩涂已荡然无存。海岸地区整体自然环境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严重缺乏韧性。
Sasaki的设计团队于2021年开始进行黄石湾海岸公园的规划,希望借助现状海水育苗场搬迁的机会制定场地的生态修复计划,将生产岸线恢复成自然岸线,并逐步复育海岸生态系统,借助自然的力量增强海岸韧性。
团队首先根据黄石湾的地质构造和该区域的历史影像资料梳理出各段海岸的原始岸线类型,然后借鉴相应自然岸线的特征进行生态恢复设计。
1)在沙质岸线上,恢复由大海到陆地的自然景观梯度,由沙滩、沙丘、海岸森林形成多层次的柔性防护屏障,维护海岸线的稳定并有效抵御风暴潮的袭击。沙丘内的沙子可以补给沙滩;复育沙生植被不仅可以固定沙丘,而且可使多种珍稀和濒危沙生植物在地球上存续下去,保持海岸植物的多样性。
沿海岸的连续针阔叶混交林带将为多种动物提供栖息地,并可以连接区域生态走廊。残留的海岸纯林斑块也将逐渐被改造为多类型、多层次、多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
2)在岩质岸线上,利用育苗场搬迁时产生的建筑垃圾在废弃的鱼池内外构建牡蛎礁,
为鱼类、牡蛎和底栖动物提供生境,同时消减风暴潮的能量、减少极端天气带来的影响。
3)在河流入海区域,通过自然的泥沙捕获和蓄积过程恢复河岸湿地和河口滩涂,减缓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影响,并复育海草床以降低波浪和水流的能量;借助湿地进一步净化养殖尾水,恢复海岸生态。
这些自然化的景观将为在海岸线上生活的多种软体类、甲壳类、昆虫、鸟类、小型哺乳类动物提供栖息地,并可通过地区生态走廊系统将海岸栖息地与更大范围的陆地生态系统相连,由此将极大地拓展各种生物的栖息地范围,提高海岸栖息地的价值。
2.2引入集约环保的生产模式,保留渔民与大海之间的情感纽带,维系千百年来人类与大海形成的依存关系
部分沿海地区与洋流交汇区或天然的鱼类孵化海域相邻,具有得天独厚的鱼类和其他海产品的孵化和养殖条件。当地应运而生的渔业生产和育种对全国的海产品供给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水养殖的发展一方面增加了人们饮食结构中的海洋生物蛋白,替代了陆地生物蛋白,减轻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压力;但另一方面,养殖业也占用了大量潮间带,使海洋生物和候鸟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因此,控制海岸带上的养殖规模和方式非常重要。育种业和养殖业需要向集约化的现代海洋产业模式过渡,在持续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保护海岸的自然生态系统。
以烟台潮水片区的黄石湾为例,这里地处洋流汇集的海域,水温恒定、水质良好;沿线有多条区域性的河流入海,河口滩涂为众多底栖生物和鱼类提供了饵料,是一处天然的“鱼湾”。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黄石湾成为发展陆基水产和海洋种业的理想地点,并且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水产育苗基地,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渔区”。截至2021年,这里共有289家海水育苗养殖企业,包括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5家,培育海带、海参、鲍鱼、大菱鲆、黄盖鲽等品种。其中,海参育苗企业约占95%,参苗年产量约60亿头,占全国总产量的40%~50%,海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5%。水产种场总产量占全国海水种场产量的1/6,占全国咸淡水总水产种场产量的1/16,规模不容小觑。
然而,这里的渔业生产模式目前仍停留在自发和无序的状态。密集的养殖池与厂房散布在整个海岸线上,产业结构单一、附加值低、配套设施缺失,生产活动挤占了其他海岸功能。原本世代与海为伴的渔民们,与大海渐行渐远。
潮水片区的新城建设为黄石湾的产业发展和环境修复创造了新的机遇。集约的产业组团布局和蓝色高新技术产业的入驻将催化该地区的产业升级,新的城市核心区的建设也将吸引更多人到这里工作和生活,为海岸注入新活力。
团队在黄石湾海岸公园的规划中,采用更加集约、现代化的模块式育种场代替现状松散和粗放式经营的育种场,一方面,打造精品海洋种业,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另一方面,沿海岸线的大量土地可以被释放出来,使当地渔民回归记忆中的那片海,也为其他公众提供了接触海岸生活的机会。
新的精品育种场将避开区域视线通廊和生态廊道,采用小体量组团,保证景观带的连通性;结合自然地形地貌,在多维度上复合其他功能,形成紧凑的布局;从生产内容和空间布局上加强与周边配套服务、科普教育、展示体验以及文化生活类公共建筑的功能结合;活化建筑屋面空间,提升其景观价值。
规划采用3种因地制宜的产业复合模式:与城市公共功能水平复合,灵活设置渔场边界,融入多元公共功能;与现状地形三维复合形成台地式建筑,底层为养殖鱼贝种苗的生产模块,上层为酒店或商业办公;与沙丘的生态功能复合,将不需要光照的育种车间布置在沙丘下方,既保证育种场可以近岸作业,又减少其对海岸景观的干扰,同时节省用沙量、有助于增加沙丘的稳定性。
通过产业模式改造,将释放出的海岸空间用于复育海岸生态系统、打造休闲海岸空间。通过延续渔家集体记忆和打造新的滨海慢行系统及公共锚点,重塑海岸生活、激发海岸活力。规划在5处现状码头的原址上增加了码头驿站、赶海酒吧等服务设施,补充了码头作为渔家公共生活聚集地的功能;通过退养还滩形成4个主要赶海点,为传统的亲海活动提供空间载体;保留和改造部分现状鱼池及水罐,为场地提供配套服务功能。新的黄石湾公园将被打造为适合全时全龄活动并承载渔家生活记忆的独特海岸目的地。
2.3加强关于气候变化和海洋生态的公众教育
公众教育功能是目前国内很多景观项目中缺失较多的一项内容。多数海岸景观所具备的公共性为公众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机会。设计中可以结合科普教育内容与景观元素,使人们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充分理解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和健康的海洋生态对人类及整个地球的重要性,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践行环保低碳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中来。
中国南方的海滨城市深圳,经过40多年的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在这段时间里,它的海岸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深圳湾区域最为突出。大规模的填海造地和城市建设造成海岸线硬化、潮间带消失、水质恶化、海平面上升、原生植被破坏、外来物种入侵、一些动植物品种濒临灭绝等严重的环境问题,导致海岸带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20世纪90年代初,整个深圳湾的鸟类数量大约有6万只,加上华侨城片区可达7万只;但到21世纪10年代末仅剩1万~2万只。对于这座滨海城市来说,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值得引起每一个人的关注。
位于深圳湾的海上世界代表着深圳建设的起点,明华轮见证了深圳湾海岸线的变迁和其场址由沧海到桑田的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海上世界及周边的沙滩曾是当地人重要的海滨休闲目的地,游泳、赶海、吃烤牡蛎是人们工作之余典型的休闲活动。之后,经过数次填海,明华轮离大海越来越远,周边的豪宅越围越密,海上世界风光不再。
虽然这个巨大的填海工程今天已无法逆转,但我们可以通过向公众宣传填海对环境带来的危害,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海上世界改造项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唤醒公众环保意识的机会。通过重塑历史海岸线和创造连通山海的公共空间走廊融合新旧海岸线,新的景观设计将海上世界重新与大海联系起来,并以此为基础向公众介绍填海对生态系统的危害以及气候变化对海滨城市的影响,宣传生态保护理念,推广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在历史海岸线的北侧,即填海前的沙滩部分,设计着重刻画了海滩的意向,重现人与水在海边的互动,并用连续的林荫联结南山和明华轮,种植本地植物为传粉昆虫及鸟类营造栖息地。在历史海岸线以南,即填海前的大海部分,设计着重表达有关海洋的意向:以表达洋流的铺装为底,暗示这里曾是大海的领域,并结合艺术装置展示气候变化正在导致海平面上升;按照由浅海至深海的顺序,将生活在相应水深内的本地濒危或特色物种通过多种方式以景观元素的形式呈现,提醒人们这里曾是海洋生物的家园,帮助人们理解气候变化、填海、海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对海洋生物带来的巨大危害,唤起公众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关注。
设计中采用了一些由旧渔网和回收塑料制成的游戏器具、户外家具、遮阴篷布等,希望引起人们对海洋塑料污染的关注,减少塑料的使用,并加强对废弃塑料的回收利用和管理。除了回收塑料之外,项目还大量回收利用了现状铺装材料,并大幅增加了树木遮阴面积,以降低海上世界的整体碳足迹,减缓气候变化。
3结语
气候变化对每一个地球人都提出了挑战。作为景观建筑师,我们有能力也有信心引领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带领全社会调整我们的生活方式以适应新的环境,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