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三江湾红树林湿地怎么修复的3个模式 - PenJing8
海口三江湾红树林湿地怎么修复的3个模式
2023-06-13 09:54:16  浏览:0
三江湾红树林湿地修复模式
 
4.1红树林群落修复

海口三江湾红树林湿地怎么设计的3个技术框架
 
红树林群落修复应注重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的整体修复。设计确定红树林群落修复主要集中在退化的红树林湿地和潜在的红树林分布区(图3)。过去三江湾大力发展养殖业,围堤、围塘建设破坏了原有红树林,因此大面积鱼塘用地和部分椰子弃耕地成为红树林群落修复区。三江湾湿地具有比邻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一区位优势,天然红树林植物繁殖体便于传播,从而使该区域的红树林修复具有巨大潜力。在综合水文、潮位、海水盐度、土壤和植被等各要素的基础上,提出对曾经分布生长有红树林但目前已被开垦为鱼塘和虾塘的区域,以及被占用、分割或阻隔的滨海宜林滩涂区域,部分椰子弃耕地,采取退塘还湿、退耕还湿、种植红树等措施,以实现红树林群落修复和景观再生的目标。
 
1)退塘还湿。废弃养殖塘是红树林空间结构和生态功能恢复的理想空间[23],将功能单一、整齐划一的鱼塘转变为多样的红树林湿地生境。将鱼塘破除与地形改造有机结合,恢复红树林种植条件和自然定植基础。由于高程对淹水时间和淹水高度均有影响,尽可能利用原有鱼塘的塘埂(堤),除对局部少量鱼塘予以保留外,将绝大多数原有鱼塘修复为宜林滩涂。将塘埂破除后的土方就地回填至塘内,调整塘内部的滩地高程,营建宜林滩涂;塘底进行微地形设计,改善其底质环境,将鱼塘平整为兼顾低、中、高潮位的潮滩,满足真红树和半红树②植物生长的要求[24]。
 
海口三江湾红树林湿地怎么设计的3个技术框架
 
2)红树植物种植及群落配置。在红树林群落修复区域,采用多树种混交的模式,通过播种、移栽、扦插等方式种植乡土红树植物[25](表1),达到人工造林修复红树林群落的目的。根据潮位、潮速、潮期、浸水时间、基底、海水盐度等因素,计算潮间带水域、最高潮水位线和最低潮水位线,划定红树林适宜种植区域,建立“高潮滩-中潮滩-低潮滩”红树林湿地生态序列。

海口三江湾红树林湿地怎么修复的3个模式

根据红树林的自然演替规律,结合三江湾湿地过去红树林的分布情况,并参照比邻的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林生长区域,循序种植(图4):在低潮滩种植海榄雌等先锋植物;在中潮滩种植秋茄树、卤蕨、小花老鼠簕等,作为后续先锋植物,加深淤泥堆积,有利于滨海滩涂恢复;待海滩逐渐淤积后,在高潮滩种植海莲、木榄、水椰等红树植物;在更近陆缘地带种植黄槿等半红树植物。
 
除了将功能单一的鱼塘区按照潮位高低修复为多样的红树林群落外,部分鱼塘区的红树林群落修复,可通过在降低放缓的塘埂及修复的塘底上稀疏种植红树,形成稀树红树林。将部分区域现有鱼塘的塘基放缓,优化曲折的岸线形态,确保高潮位时,大部分塘基被淹没。在塘基以及高滩位上稀植红树植物,如海桑、秋茄树、海莲、桐花树、小花老鼠簕等真红树植物,水黄皮、海杧果等半红树植物,形成优美有序的稀树红树林景观,也为后期红树林的自然恢复提供空间。在浅水区的红树林间隙配置本地的挺水植物,如茳芏(Cyperusmalaccensis)、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水烛(Typhaangustifolia)等,营建多样化水生生境及植物群落。
 
4.2红树林-基塘修复

海口三江湾红树林湿地怎么修复的3个模式
 
针对拟修复的鱼塘区,部分利用现有鱼塘所形成的景观格局,进行创新性的红树林湿地修复。设计借鉴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的农耕生态智慧,将红树林修复与部分鱼塘有机结合,利用场地肌理,营建红树林-基塘复合生态系统(图5)。将保留的部分鱼塘的塘基高度降低、岸坡放缓。保持高潮位时,鱼塘进水,塘基处于浅淹没状态;低潮位时,鱼塘内有水存留,塘基出露。塘基上混植真红树植物海桑、卤蕨、小花老鼠簕等,以及半红树植物莲叶桐(Hernandiasonora)、水黄皮、苦郎树等,形成稳定的塘基红树林群落。红树林群落围合基塘系统,塘与塘之间水系互通,地形不一,塘中仍可进行生态养殖。

在拟营建的红树林-基塘区,将塘的水系连通,并与潮沟相连,通过坡面调整、局部开挖、部分重建、系统整理和连通,重建完善的基塘水系网络格局。红树林-基塘系统的湿地塘相互连通,保障了红树林群落子系统和基塘子系统的整体连通性,红树林群落和基塘为底栖动物、鱼类和鸟类提供了优良的复合生境,不仅可提升生物多样性,还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并可获得水产收益。出于对节约修复费用的考虑,红树林-基塘模式不仅不进行大挖大填,使得植物生长起来之后,场地内部可维持高的空间异质性;更为重要的是该模式与“底栖动物-鱼类-红树植物-鸟类多功能生境耦合设计”和“以生物多样性保育为核心的多功能耦合设计”紧密结合,实现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中结构修复与功能修复的有机融合。
 
4.3红树林潮沟网络构建及修复

海口三江湾红树林湿地怎么修复的3个模式
 
潮沟是潮滩上最活跃的水文-地貌单元,是潮水与泥沙输入输出的主要通道[26],在生物多样性保育、水文交换、物种迁移和营养物质交换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场地现状以鱼塘为主,可通过引入潮汐流或科学调控水位等措施来营建不同潮间带环境与潮滩空间,同时起到抵御海浪侵蚀的作用。结合现有保存较好的罗堆河,利用原三江农场开发建设过程中残存的潮沟以及大量的排灌沟渠,局部挖沟引水,保持潮沟及沟渠稳定的斜率和一定的潮汐容量,设计并实施潮沟分级修复,包括一级潮沟(宽16~30m)、二级潮沟(宽6~15m)、三级潮沟(宽1~5m,图6)。
 
通过疏通各级潮沟,优化现有沟渠与湿地水系,从而增加纳潮量,改善水动力环境,修复重建潮沟网络系统。根据三江湾地形现状及北侧防潮堤的功能,在保留北侧防潮堤的前提下,通过防潮堤闸门调节水位,保证低潮水位低于0.4m、高潮水位低于1.1m。
 
设计咸淡水交汇,保持红树林湿地内适宜的水系、土壤盐度。耐盐植物的根系有固定水岸泥沙的作用,使潮沟两岸不易被侵蚀,从而使得潮沟的沟岸越来越稳固。针对场地内罗堆河河岸植被破坏状况,一方面清除水岸的飞机草(Eupatoriumodoratum)、白花鬼针草(Bidenspilosa)、光荚含羞草(Mimosasepiaria)等入侵植物;另一方面参照现有保存较好的自然岸段,配置乡土植物,混植海桑、木榄、秋茄树、海莲、卤蕨、水椰等真红树植物,以及苦郎树等半红树植物,从而构建生态化的河流-潮沟网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