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光景的营造方法
3.1借月
借月是中国园林营造中借景的重要手法之一。借景讲究的“俗则屏之,嘉则收之”[21]和“因借无由,触情俱是”[21]的理念方略,也来源于士大夫超越物质利益的精神审美价值判断[31]。借月既将月的光、形、影、色作为构景要素,又将月光蕴含的强烈生命感受和情感体验、士人心中的心像构成等内涵借用于构景之中,形成内容丰富且具文化意蕴的景境。
明代王世贞的弇山园中,弇山堂仰借天上之月,“其阳旷朗为平台,可以收全月”,并于庭前“左右各植玉兰五株”,月下玉兰盛开之时,便有“交映如雪山琼岛”[26]的美妙夜景。天镜潭则俯借月之倒影,“如金在镕,万颖射目,回桨弄篙,迸逸琐碎”浮光掠影将上下天光汇聚于“皓月清波”[26]之间。又如南宋马麟《楼台夜月图》(图7)中,楼宇建于高处掩映之间,前方视野开阔,可极目远眺,借明月远照观高柳擢秀,静谧祥和,成为赏月的绝佳场所。
明代王世贞的弇山园中,弇山堂仰借天上之月,“其阳旷朗为平台,可以收全月”,并于庭前“左右各植玉兰五株”,月下玉兰盛开之时,便有“交映如雪山琼岛”[26]的美妙夜景。天镜潭则俯借月之倒影,“如金在镕,万颖射目,回桨弄篙,迸逸琐碎”浮光掠影将上下天光汇聚于“皓月清波”[26]之间。又如南宋马麟《楼台夜月图》(图7)中,楼宇建于高处掩映之间,前方视野开阔,可极目远眺,借明月远照观高柳擢秀,静谧祥和,成为赏月的绝佳场所。
3.2遮月
遮月并非指简单减弱光照亮度的技术措施,而是基于士人园林生活的审美要求,利用园林植物枝叶疏密变化而形成的独特光景,“梅枝写影”“松影疏月”“竹筛月影”“月上柳梢”均由此实现。泰山南麓普照寺有“古松筛月”一景,月色从松间投影,构筑“含星漏月”之奇观[32];北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也记载“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见“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5]之景。
在园记中,明末郑元勋称其影园沿水“夹岸桃柳,延袤映带”,园中有一亭,“盛暑卧亭内,凉风四至,月出柳梢,如濯冰壶中”[33],与《柳塘泛月图》描绘的画面(图8)不谋而合,画中恰到好处地以垂柳、荷叶作为遮挡月光的载体,用朴素又富有雅趣的手法将光景纳入士人恬静的生活之中。
在园记中,明末郑元勋称其影园沿水“夹岸桃柳,延袤映带”,园中有一亭,“盛暑卧亭内,凉风四至,月出柳梢,如濯冰壶中”[33],与《柳塘泛月图》描绘的画面(图8)不谋而合,画中恰到好处地以垂柳、荷叶作为遮挡月光的载体,用朴素又富有雅趣的手法将光景纳入士人恬静的生活之中。
3.3透月
透月是指让月光透过特定介质的造景手法,大多用于构建两类月色光景。一类利用形态凹折或有间隙、孔洞的石壁、山石为月光穿透的介质来构成景致。明代戏曲作家高濂在《四时幽赏录》中所述的“胜果寺月岩望月”作为杭城三大赏月胜地之一,是南宋御苑一景,“中秋月满,与隙相射,自窦中望之,光如合璧”,士人携友清赏,“自得一种世外玩月意味”[22]。
清代陆心源《仪顾堂集》中描绘谢宅的假山洞“坳洞玲珑砌,月落壁影投”,使人顿觉“寂夜此身故,清光回不同”[34]。另一类是月光斜照透过桥洞时,与水面相映形成串串圆月的景致。扬州五亭桥“上置五亭,下列四翼洞,正侧凡十有五。月满时每洞各衔一月,金色滉漾”[35],被称为扬州十五赏月之佳处;苏州等地有民俗八月十七“石湖串月”,湖上“九环桥洞”的行春桥带有环环相连的桥洞,月初起时正对洞口,形成一环一月,其影成串。
3.4倒影月
倒影月是指利用平静水面形成月的倒影以造景。倒影月一直被作为高洁和空灵的象征,倒影月多由包含抒情意味与人生哲思的物象组合营造,如明代绘画大师仇英的《临宋元六景》册页之一《松林村落》(图9),以松林结合月色成景,只见湖边水岸松林成荫,有屋数间,山脚下轻烟薄雾四起,皎洁月光穿透山烟,湖面映出一轮圆月;清代画家董邦达所作的《芦汀泛月轴》(图10)中,石壁上垂挂藤萝,水岸处芦草簇生,一轮满月倒映于水面,光影婆娑,士人泛舟观鸥瞰月,呈现出十分恬淡闲适的景象。
3.5以月反衬
以月反衬是指利用月夜的静谧,衬托出空间内声音、气味以及其他虚景的造景手法,巧妙凸显本易被忽略的听觉、嗅觉感受。清陆俊的《餐雪园记》中有一廊,曰“饯月廊”,月夜漫步,“松声十丈,肌骨皆清”,便添几分清冷之意;宋代苏舜钦沧浪亭中“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称其“尤与风月为相宜”[26];清代吴嘉洤的《退园续记》中有秋绿轩,“秋月皎洁时,丛桂著花,芬郁袭人”[26],恍如月中仙境。通过以月反衬,借助月光的朦胧特性形成模糊空间界限,拓展了光景的深度与广度。
3.6光景交互
孤立单一且缺乏变化的光不仅难以营造感情和内涵丰富的环境氛围,持续时间过长还会使人感到厌倦。中国园林的营造善于对各种光景交互利用,以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其中萤光、灯火是与月色最为契合的两类光景。萤光由萤火虫自身光源形成,《古今注》称其“夜光”[36],与月的光色同有冷而清澈的特性。南北朝诗人萧子范《夏夜独坐》诗曰:“寂漠对空窗,清疏临夜竹。
虫音乱阶草,萤光绕庭木。帘月渡斜辉,风花起馀馥。”[16]萤火虫若隐若现地穿行于月色中,结合虫声、风声、花香共同构建出夏夜庭中变化丰富、令人神往的光景体验。月色与灯火的组合光景则多以节庆为主题,如明代画家吴彬所作《岁华纪胜图》的首开册页《元夜》(图11)描绘的便是传统元宵灯节的繁华夜景,画中天上光华圆满,地上张灯结彩,圆月倒映在湖面之上,通过月光和灯光两种形色截然相对的光景,进一步塑造画面中游人如织,欢庆佳节的视听盛景。
4结语
月色光景的构景范式表明中国古典园林具有独特的风景意识和审美观念。历代广为流传的赏月名胜和诗文绘画中独特的月色光景构景题材相互衬托,既丰富了月色光景的人文内涵,又将这些寄月情思以赏景的方式烙进世人的内心,构筑了超越光视觉舒适度和感知度等物理层面的光景。
月色光景不应只是游览路径中符号化罗列的某个节点,其独特的构景模式和特征应得到更广角度的审视,其体验不应受限于物象,而应侧重于理解其中人的感知体验以及文化语境。月景是唤起乡愁的一种重要景致,汲取中国园林月色光景的构景经验,可为现代夜景的营造、人居环境品质的提升以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研究提供更深层次的启示,也是弘扬传统文化、强化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