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林卡景观空间的3个概况 - PenJing8
九寨林卡景观空间的3个概况
2023-05-24 22:33:56  浏览:0
九寨景区林卡景观空间设计评述
 
摘要:【目的】风景园林设计评论(landscapearchitecturecriticism)是一个具有自主性、批判性的学术活动,该学术活动所产生的特定知识,可以令风景园林设计领域的学者和从业人员有效扩展设计实践所需要的知识广度和理论深度,风景园林设计评论也增进了全社会对风景园林设计的认知理解,是风景园林设计与社会各界之间形成共识的一座桥梁。
 
【方法】通过图纸还原、访谈设计师本人、现场体验等方法,以日常性和仪式感这2个议题作为评论路径,对朱育帆近期的作品九寨景区林卡景观空间进行评论。
 
【结果】与朱育帆其他纪念性景观的实践不同,探索如何建立一种日常性与仪式感之间的平衡与互动,是林卡景观空间设计的特殊之处。也正是这一特殊设计策略的介入,使得林卡景观空间不仅成为本地居民日常游憩的栖居之地,同时也成为激发到访者想象的朝圣场所。之后以林卡景观空间的2个核心部分——“林卡花园”与“经幡广场”为进一步讨论的对象,从动线、形式及材料3个研究范畴出发,探究了“寻觅日常”与“制造仪式”的具体操作方法。
 
【结论】最终可以看到,对九寨场所精神的敏锐捕捉和克制的设计语言让林卡景观空间成为实然和应然、能动和受动的统一,并成为日常生活与精神想象的复合体。
 
风景园林设计评论(landscapearchitecturecriticism)指的是作为第三方评论者的学者通过特定的学术观点对已建成的实践作品进行评述,并由此塑造出实践知识(knowledgeinpractice)的过程。风景园林设计评论将本专业的历史与理论和当下的设计实践进行了关联,并由此推动当下的设计实践。朱育帆作为中国当代风景园林学不多的学院派实践者,其作品所具有的先锋性和实验性一直以来影响着当代的风景园林设计实践。因此对其作品的评论具有特定的学术及实践价值。人们对朱育帆的实践其实并不陌生,如早期的香山81号院、青海原子城纪念园以及上海辰山矿坑花园,这一系列的作品都处于特殊的文化场域(culturalsites)中。
 
这些作品没有过度花哨(unduedecoration)的形式,也远离了潮流与时尚。我们甚至很难用“形式的新颖”“元素的丰富”“功能的有趣”这样的词汇来形容朱育帆的作品。但是可以明确的是:对场地形式的转换、对场地文脉的转译、在场地中如何形成超验(transcendence),是朱育帆进行风景园林实践的3个基本问题(question)。而在九寨景区林卡景观空间的设计中,对于以上3个基本问题,他选择了与以往不同的诠释方式[1]。笔者将通过理论梳理、案例研讨以及设计观察来解析林卡景观空间改造中的不同之处。
 
 
1九寨林卡景观空间概况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举世闻名的世界自然遗产。1992年,九寨沟风景名胜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1997年被列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作为四川省最具吸引力的风景游赏地之一,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每年接待500多万游客。不幸的是,2017年8月8日夜,九寨沟县发生了7.0级地震,这使得九寨景区成为重灾区。
 
这次灾害所形成的精神创伤意味着,九寨景区入口空间景观设计不仅需要满足一般性的功能,还需要承载更多的文化使命。具体来说,入口空间涵盖了游客接待主体建筑周边的入口广场区和林卡景观空间2个主要部分。从功能职责上来说,入口广场区承担着高峰时段大量游客集散的重任(在旺季日游客量可达41000人),因此新的入口空间采取了一层出口、二层入口、高峰时期亦可双进双出的立体式集散组织方式。一层广场约5000m2,二层平台约5600m2。

九寨林卡景观空间的3个概况
 
广场作为一个入口空间的疏散面,并没有植入过多的景观要素,而是使用尽可能多的平台铺地以保证通行顺畅。相对于入口广场区明确而具体的功能,林卡景观空间所承担的价值和意义显得更为多元而不确定。在整体的布局中,虽然其南侧与入口区相连接,但是总体来说林卡景观空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在这里人文与自然息息相通,也是本次设计评论的重点(图1)。
 
正如前文所说:形式转换、文脉转译和形成超验是朱育帆在实践中反复回应的主题。但是在面对九寨景区这一特定场地时,我们却看到了对于老问题的新回应。阿尔弗雷德·舒茨(AlfredSchutz)在他的著作《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中用这样一句话形容我们生活的物质环境:“世界既是我们活动的背景又是我们活动的对象。”[2]
 
这句话用来描述九寨是恰如其分的:作为一处名胜,九寨是瑰玮和秀丽的自然风景,是被朝圣的对象;而作为一处哺育当地原住民、滋养当地日常的场所,这里又是人间烟火产生的背景。对于风景园林师而言,九寨这样的双重特质意味着:除了天赋异禀的自然山水,现实的烙印、日常的痕迹也是九寨场所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笔者认为,朱育帆面对九寨这2种完全不同的场所特质所进行的共有性(commonality)回应正是此次设计实践的精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