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是奇石文化的温床 - PenJing8
长江三峡是奇石文化的温床
2022-09-30 10:47:14  浏览:1
长江三峡是一座大然地质博物馆,也是一座奇石艺术的宝库,奇石文化的温床。千山万石早在人类出现以前就在这里土生土长,成了三峡最古老的“居民”。三峡本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海,百万年前,海底的沉积岩在地壳运动中逐渐升出海面,先后形成高山。论年龄,西陵峡的山石居长,巫峡次之,夔峡第三。
 
在西陵峡中,年龄最大的是著名的黄牛山和中堡岛。在2.3亿多年前的三叠系至7.4亿多年前的侏罗系时期,整个西陵峡地区在地壳运动中隆起;1.4亿至0.42亿年前,由于来自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挤压,才使巫山、白帝城从海底升起而后来居上,超过西陵峡的高度,并改变长江的流向。
 
三峡地区的石质除了西陵峡中段的黄陵背斜核部为花岗岩和变质岩外,其他都是沉积岩,蕴含着丰富的矿物和生物遗体化石,为天然奇石艺术品的形成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三峡奇石的丰厚资源,早就为人类发现和利用。近年来,考占工作者在三峡地区陆续发现了200万年前的巫山猿人遗址,10万年前的长阳人遗址,几千年前的大溪、中堡岛、红花套、城背溪、关庙山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而从这些遗址中出土最多的器物便是石器:不仅有生产生活用具,而且还有装饰和玩赏石。
 
尽管当时的人类可能还不懂什么是艺术和艺术欣赏,但他们见到这些东西会感到一种精神的愉快,奇石艺术的玩赏水平也逐步提高。2600多年前春秋时期,楚人卞和雕琢的“和氏璧”,历经了10个朝代、130多位帝王,162。余年,创造了一件奇石被收藏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

长江三峡是奇石文化的温床
 
唐武宗宰相李德裕喜爱三峡奇石,一次他夜过三峡,喜获一枚奇石,即兴咏道:
 
十二峰前月,三声猿夜愁。
 
此中多怪石,日夕漱寒流。
 
必是归星诸,先求历斗牛。
 
还疑烟雨雾,仿佛是篙丘。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贬任夷
 
陵县令时,听说株归出产大沱石,有黄绿两色,石质坚硬,叩之有声,石上布满天然花纹,有的如花草林木,高雅美观,可制砚台,因而专程去株归采得一枚。南宋诗人陆游从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赴任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路过三峡时还发现了大量的彩石、巧石,他在《入蜀记》中写道:“黄牛峡多巧石,如灵璧、湖口之类”,“达洞滩多奇石,五色粟然可爱,亦或有文成物象及符书者”。

黄牛峡的巧石就像安徽灵璧石,江西都阳湖口石,其形态瘦透玲珑,个体较大,适宜作供石和盆景:达洞滩的奇石则是五彩缤纷的卵石,石上的花纹可以现出人物、动物、山水、文字等图案,适宜放在水盘里观赏。清代藏石家宋苹还在香溪发现了五色鸳鸯石,宋代的((云林石谱》和清代的《归州志》等还记载了三种三峡奇石的产地。一是“归州东三十五里龙马石在龙马溪中,色黑,上有金花,可为砚及屏、罄”。
 
一是“苍茫溪,一名玛瑙河,盛产玛瑙,大者如瓜,小者似豆,藏在遍布于河床的卵石之内,鸡蛋大小以下的透明,有红、桃红、茶黄、墨绿、淡青各色,而色红、茶黄、淡青为上品,雨后易拾。

当地人喜将玛瑙放进水缸,传说可消毒避邪,亦喜用玛瑙雕烟嘴,价值石谷(一石稻谷约200斤),尤以透明纹细,中有鱼虾、月亮、屋宇图案者为贵。”另一处是“雅石,产于雅石溪。大者如瓮,小者如拳,石形或如人、如兽、如物器不一,状外皆嵌缀小石,累累如弃星,去其小石一侧中空有乳,以之合剂可疗目疾。”

玛瑙河位于枝江县西部,发源于当阳玉泉山,在姚家港注入长江,全长28公里;雅石溪为玛瑙河支流,全长25.5公里,当地居民至今还有收藏玛瑙和雅石的传统习惯。枝江县还有一个著名的奇石产地焦岩子,位于顾家店乡的长江之滨,清乾隆年间进士、奇石收藏家张问陶从四川家乡乘船东下,在焦岩子采得六枚奇石,肖形极美,十分喜爱,一一为之命题配诗。清代还有一位藏石家林鸣莺在三峡石中发现了鹦鹉螺化石,其横切面的图案极像太极图,故而又称太极石。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在考察三峡时采集收藏了大量奇石;五十年代末周恩来总理视察三峡最后确定三峡工程坝址时,特地收藏了中堡岛上质坚纹美的花岗岩芯;1992年11月,李鹏总理再次视察三峡,观赏了三峡风光和三峡奇石后,欣然命笔题写了“中华奇观”;今天,三峡奇石的热爱者、收藏者越来越多,三峡奇石将以更加浑厚璀璨的面貌、光彩夺目的英姿,受到世界的瞩目!